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微助教”的生物化学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25 13:59: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前,大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课堂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对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变革机遇。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批占领学生手机屏幕的课堂应用如微助教、蓝墨云及对分易等,引发了教学手段的研究和改革,给传统教育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文章通过基于“微助教”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手机也可以走进课堂,从而利用移动互联网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

关键词:微助教;生物化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胡春霞等.基于“微助教”的生物化学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0):123-124.

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础,是高等院校的生物、医学及药学等众多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机制复杂,概念抽象,各种代谢过程复杂繁琐,规律性、理论性、系统性强,内容抽象、枯燥,教师在课上较难将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导致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深入,对一些抽象的问题难以理解和记忆,普遍反映学习难度较大。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大学校园都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智能手机也在大学生中普及,这给传统生物化学课堂秩序和学习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1]。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效利用课堂45分钟,改变传统一味讲授的局面,给课堂注入活力,提高教学效率,给教师带来“控制感”,给学生带来“参与感”,“微助教”作为一款新的课堂互动轻应用工具应运而生。

一“微助教”

“微助教”是伴随互联网技术衍生出来的新的教学手段,能简单的依托微信完成课堂签到、课上测试、讨论、答题及PPT演示等多种课堂互动,具有技术准入低,操作便捷的优势[2]。它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田媛和华中科技大学专业团队联合开发的,与蓝墨云等其它网络教学辅助平台相比,“微助教”更侧重于课堂互动。本文重点探讨基于“微助教”的生物化学课堂互动式教学的改革实践。

“微助教”的使用非常简单,它是一个微信公众号,教师和学生不需要额外安装APP,不拘泥于通信网络和手机版本。教师可以在“微助教”教师端创立班级,获得平台自动生成的班级编号,学生可以用手机刷班级二维码或搜索微助教平台关注后,输入课程编码,加入该课堂;学生加入课程后即可在学生端参与课堂的学习、签到、答题和讨论等,并且相关成绩都可以由平台保存,用做教师平时成绩考量。

 
\

 
(一)在线签到,便于课堂考勤管理

考勤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环节,如何保证学生不迟到不旷课,教师在课堂上很难掌控,尤其对于像生物化学这样的专业基础课,平时都是至少2个班的大课,教师点一次名非常占用时间,因此每次课前点名是不现实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学生旷课的心思。而借助“微助教”,教师大概几十秒就能完成一次签到,具体操作是由教师在教师端发起签到,学生可以用手机进行签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中,这大大增加学生上课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有效的鼓励了同学的积极性。签到结束后,平台上可以显示签到和缺勤学生名单及出勤率,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

在签到方式上,“微助教”在普通签到方式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GPS定位签到和二维码签到,前者可以对学生进行GPS定位,后者是由教师随机生成二维码,每10秒钟自动刷新,最大限度杜绝学生在签到方面的弄虚作假。

(二)课前练习,巩固学习效果

生物化学知识点繁碎、抽象,学生在课上听课及课后复习时很容易漏掉知识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传统讲解开始之前,可抽出3-5分钟让学生使用手机练习“微助教”中提前录入的习题,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翻阅教材和笔记查找答案,借此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使教师讲解后续知识点时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限时抢答,提高听课专注力

生物化学课堂上讲授的大多数都是枯燥繁琐的基础知识,一味地传统讲授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力分散,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微助教”随时开展限时抢答,刺激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答案和讨论结果被及时投射到大屏幕上,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可以在电脑端“微助教”当堂给分,成绩可在课程末期后由系统统一汇总,供教师做平时成绩参考,这对大多数学生具有很大的鼓励,能一定程度提高课堂上学生的专注力。与此同时,通过抢答环节学生们的反应,教师还能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讲述进度和深度进行调整。整个过程中,老师可以更轻松地掌控课堂氛围,学生也能更多地汲取知识。

(四)课堂讨论,启发思维

在生物化学课堂上,为了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随时提问问题或者精心设计有趣话题,发动学生讨论。但是,学生普遍反应不是很积极,不愿意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者参与问题,表现沉默。如何在同一时间段内让全班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中呢?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实现,但“微助教”却给广大师生搭建了相互“讨论”的平台。教师可借助“微助教”在电脑端发起讨论,学生进入微信端“讨论”界面后,选择参与“讨论”功能,调出文字输入框,在其中输入文字或图片,然后点击“发送”按钮,就可以参加讨论,讨论内容可在投影中展示,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碰撞[3]。教师可以在电脑上选择匿名模式或实名模式显示学生答案,对于回答正确或者创意答案教师可及时计分,并纳入到平时成绩考核成绩中,全部过程学生都可从投影上看到。接着,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内容,并讲解所涉及的重难点知识。讨论点可以选择与实际相关的案例,也可以从知识拓展或学科新进展方面着手选题,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参与者”,与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改变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导控制课堂的局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4]。

(五)头脑风暴,梳理知识点

生物化学知识非常繁琐,内容深奥、抽象,重难点和疑点非常多。传统教授模式中,教师在学期初已经给学生概况过课程的知识体系,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还是很容易出现概念不清晰,知识点混淆,跟不上进度等情况;而采取思维导图的模式,借助微助教里的讨论功能,教师可以在期中和期末复习时引导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梳理,展开头脑风暴,鼓励学生敞开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宏观掌握。采用头脑风暴法梳理知识点时,可以采取“专场讨论会”的形式进行,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互动效果。

二 总结与反思

传统课堂一节课45分钟,受讲课任务的限制,教师开展互动的时间很有限,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每个学生参与度很低,习惯被动听课,久而久之缺乏主动思维能力。使用微助教,能调动课堂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便于开展深度探究式学习,对于构建讨论式课堂大有裨益。实践教学发现,和传统满贯式教学模式相比,学生更喜欢这种互动课堂,课堂参与度高,通过互动,对知识点的把握度也更高,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了,讨论时能更加深入。教师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从讲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此外,在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更注重过程性教学评价,课程考核将平时成绩的比例由30%调整为40%,平时成绩方面除几次大型期中测试以外,主要就是课堂表现,如签到(出勤率)、课前小测验、课堂练习及课堂讨论等,这些在微助教里都可以分值体现出来。实践发现,将学生的课堂互动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考量因素能更好地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学生反馈良好,课堂上玩手机、不听讲的现象不见了,课堂互动程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高了,成绩也提高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期末考试成绩卷面成绩大幅度提高,甚至出现了99分的高分,卷面成绩平均为74分,不及格率也下降至3%,而上届学生的卷面成绩平均只有64,不及格率为29.7%。

三 结语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对于学生而言,抓好课堂的45分钟就成功了一半。微助教辅助教学门槛低、使用方便,能不同程度地解决高校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共性问题,值得推广[5]。但是,微助教究其根本也只是一个工具,教学始终离不开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教师首先得怀有一颗热忱的心去熟悉每一位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课堂拓展及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设定,都应以学生为主,依据学情而定。教师应从学情出发,不断探索微助教等工具与生物化学课程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6]。

 
\
 
参考文献

[1]魏宇辰.“互联网+”时代下O2O教学管理工作方式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5):46-48.
[2]郭小兵,任春锋,张傅山,等.微信平台考核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6):909-911,985.
[3]向先兰.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堂教学微助教应用研究[J].海外英语,2018,(19):15-16.
[4]卢川英.基于慕课的网络互联课程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软件工程,2016,19(01):11-13.
[5]陈杜刚,余响林,闫志国.“微助教”辅助课堂教学的探索[J].文学教育(下),2018,(12):96-97.
[6]张晓媛,李林汉.基于在线学习的混合式教学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9,(03):139-1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56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