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在奋起直追,中职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紧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做出改革。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要求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以不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进而有效提地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缺乏较低的可操作性。如何在真正意义上促进该课程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高,需广大中职教育者深入研究。本文基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分析了混合式学习模式概念、该课程教学现状和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旨在通过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有效应用,促进该课程教学实效的提高。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模式;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在线课堂管理平台
本文引用格式:闾小燕.混合式学习模式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5):70-72.
近些年来,在教育改革发展浪潮下,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再次上了热搜。如何在教育深化改革和创新的背景下,与时俱进,保证教学质量,逐渐成为中职教育得以可持续发展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一直难以取得良好的课堂实效,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如何促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需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了解该课程教学现状,掌握更多的先进教学模式与方法,并将其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予以实践,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该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鉴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开展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
一 混合式学习模式概念简介
现阶段,混合式学习模式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Michael Orey的定义应用较为广泛,他认为混合式学习模式,可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从学习者的维度。混合式学习是指通过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相匹配的工具及技术,以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达成学习目标。其次,从教育者的维度。混合式学习的关键在于合理分配,即合理分配所有能够获取知识的资源(包括设备、工具、教材、技术等)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最后,从教育教学管理者的维度。混合式学习是指最大限度地分配可获取知识的资源,注重分配的合理性与经济性。综上所述,混合式学习将传统与现代的学习方式相融合,将一切有利于学习的资源相融合,已学习者为本,尊重学习者的个体性与特殊性,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混合式学习在教学实践的应用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合理选择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知识内容,进而借助有效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达成教学目标。
二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然而由于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其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接下来,笔者就从中职学生的特点与教学两方面,简要分析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中职学生特点
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生相比,他们在性格、心理、思想等方面都有区别。他们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个性张扬、渴望独立、喜欢标新立异。
由于,他们学习意志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没有很好的学习目标,对今后人生以及职业生涯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设想与规划,因此,这些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中,普遍缺乏学习动力。不过,中职生尚处在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在学习中有着较强的可塑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特点,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混合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线上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通过不断坚持学习,最终获得成功感、成就感,重拾学习的信心,为学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职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近几年来,很多地区的中小学已经开设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课程,中职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掌握了不同程度计算机知识。因此,中职教师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需面临不同程度、不同基础的学生,究其原因是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性,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以及学校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差异性,导致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地域差异较大。其次,中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面对许多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如一个班50多个学生,积极学习的占1/3,可学可不学的占1/3,完全不把学习放在心上的占1/3,课堂存在差异性的学习氛围。其三,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把一门学科教给一个人,不是要他把结果牢记心头,确切地说,那就是让他参与知识的获得与组织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容易沉浸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如教师讲解一道EXCEL分类汇总操作题时,通常是直接演示操作,让学生跟着“依样画葫芦”,导致课堂教学缺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及缺乏多维度评价,无法实现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不断提升,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其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单一,注重终结性评价,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有力监督,种种因素的存在,又制约了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三 混合式学习模式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分析
笔者就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在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助移动教学平台,将课堂面授与网络在线学习深度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发挥混合式学习优势,借助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一)教学准备环节
混合式学习模式在实践中必然会牵涉较多的项目。要想保证混合式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需在授课中,做好与之相关的准备工作。一是教材分析,教师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处理。二是教学内容分析,根据课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然后设置学习目标。三是学情分析,根据所授班级学生特点,实行因材施教,确定本次课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四是确定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五是根据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制作思维导图,为学生线上学习提供学习引导。再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教学情况等,制定突破重难点教学策略,以此来促进教学质量,夯实基础。因此,在授课前,相关人员需结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要求,检查计算机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可保证该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相关设备能够发挥出既有作用,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在线课堂管理平台
在线课堂管理平台为混合式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教师可借助平台进行班级管理、作业在线批改、成绩汇总分析、课件分享、在线讨论等线上教学管理互动。除此之外,借助该平台,师生可以在课堂内外,进行作业分享、课堂评价等教学活动,并可以实现即时点评。同时,学生可通过移动设备登录网络平台,随时查看课程信息、教学目标、考试安排以及教学课件等资源,这种突破课堂时空局限的学习方式,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也变得更加有趣、轻松,教学效果自然会随之提高。
(三)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课程导入
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内容,通过在线课堂管理平台,挑选与其相关教学资源,例如:微课、PPT互动、视频和教学课件等内容,供学生课前预习。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可在授课之前,对每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设定分值。待学生完成预习,教师可通过分值,及时判断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学生的在线学习实现有效监控。
2.活动组织
在线课堂管理平台为教师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支持,例如:微课学习、PPT互动及调查问卷等。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答案给予相应的经验值奖励,同时可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通过手动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混合型学习模式对学生有着一定的要求,部分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需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例如:在幻灯片制作中,动画效果的制作对学生而言,显然有着一定的难度,需借助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并将最终作品展示出来,在任务的驱动下,小组合作完成效果将会进一步提高。
3.学习支持
混合式学习,也可以说是一种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因此,教师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授课中,需注重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坚持以学生为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立足于提升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这一目标。教师需在课前、课后为学生安排自主学习任务,并借助网络平台,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以此进一步提高预习、复习效果,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4.教学评价
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可借助移动教学助手,如课堂派、UMU等学习平台,对教学过程、线上、线下学习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并注重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及实时性。这种评价方式的优势集中表现在客观、科学,相比传统的教学评价,更加侧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中,教师主要以学生在学习资源所获得的分值、参与课前讨论、课堂表现以及课后测试等为主要参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过程性评价。
5.混合式学习的内容、目的以及优势
混合式学习主要涉及四个环节,每一环节有着不同的内容,同时有着明确目的。首先,课程导入。主要内容呈现与本次课相关的学习资源,例如,微课、学习视频以及图片等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授课前了解学习内容与课堂学习目标。其次,活动组织。主要内容为师生互动,就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并展示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学习成果,目的在于支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为完成教学目标夯实基础。再次,学习支持。主要涉及信息化手段运用,如学习平台、问卷调查、问题答疑以及内容辅导等,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最后,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线上学习评价、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以及课后拓展评价,目的在于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具有明显的教学优势。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混合式学习模式借助网络平台,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测评考核等教学环节提供支持,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切实提高了评价的有效性、及时性,充分发挥出了学生主体作用,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四结语
综上,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同时有利于促进信息化教学水平,因此,教师需做好相关教学设计、教学资源以及信息化手段的准备,为混合式学习的顺利开展打下夯实基础,以此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秋实.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混合式学习法的构建——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为例[J].艺术科技,2017,30(10):385.
[2]孙敏燕.混合式学习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5(12):229-230.
[3]张宝中,卞春花.浅谈计算机网络应用教学中混合式学习的设计和实践[J].科技风,2015(21):198.
[4]杨凡柳.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09):169-170.
[5]李东妹.试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混合式学习方法的运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5(02):121.
[6]刘世武.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198-199.
[7]王宏威.混合式学习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以《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J].福建电脑,2014,30(03):183-184+207.
[8]邱波,屈海华.基于QQ空间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之教学设计——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价值工程,2013,32(25):242-2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