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工作介入的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23 09:20: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现阶段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定的人际交往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自身的发展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在心理健康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使大学生在生活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同时对学生日后的个人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本文以大学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人际交往能力进行了分析,并以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工作

本文引用格式:揭晓云.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工作介入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0):329-331.

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从而有效地避免大学生出现不规范行为以及心理障碍。在现阶段的高校教学过程中,虽然已经对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重视,但是并不专业,而社会工作属于一种新兴起的专业性的手段,将其合理的引进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也能够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

(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类型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类型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类型,分别是:血缘型交往、业缘型交往以及虚拟型交往。

1.血缘型交往

这种交往类型主要指的就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的连接点,并在此连接点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交往,例如: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以及亲戚之间的交往。在血缘型交往类型当中,不同的家庭结构也会对子女的交往类型产生影响。根据我国现如今的国情状况而言,我国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也就导致全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个人的身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于孩子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会提前帮其完成,但是这种成长模式下成长的孩子通常缺乏独立性,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事情之后不能独立的处理事情,会习惯性的求助父母。经济资助型。这类学生一般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父母,但是相较于过度依赖型的学生,他们更有自主权,能够对自身的生活进行更好的安排。独立自主型,这一类型的学生不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都有着完全的独立性。而一般这种类型的学生在农村学生中占比较多[1]。

现在绝大部分的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大学的交往过程中就会出现一种类似于亲人的关系,例如:大学宿舍关系,在大学生活中建立起这种关系不仅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归属感,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校园生活。

2.业缘型交往

业缘型交往主要指的就是将相同或相似的事情作为交往的纽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人际关系。由于刚刚进入大学,学生之间还互相不够熟悉,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之间的交往与空间距离有着紧密的联系。新生中,同生源地的学生、同宿舍的学生以及同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往会相对较为密切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学生之间的交往也会不再被时空距离所束缚,从而转向为家庭背景相似的学生群体,性格相似的学生等就会聚在一起,当大家处于一个与自身有着共同点的群体当中,就会产生一定的归属感。

3.虚拟型交往

现实世界在不断的发展,网络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进步,而与此同时也就逐渐兴起了一种一互联网为基础的交际模式。

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沟通,学生之间的讨论会更加自由,同时也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虚拟交往对于学生的现实社会交往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虚拟交往中不仅是熟悉朋友之间的交往,同时也包括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当学生离开以往熟悉的环境,与之前的朋友亲人之间的距离更远,但是通过利用网络能够使学生继续将以前的关系进行维持[2]。

\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以自我为中心。这种类型的学生通常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交往过程中只对与自己有关的东西关心,自己开心高谈阔论,自己不开心就一味地向别人倾诉,不会对别人的感受进行关注倾听。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只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自己,想要他人肯定自己,但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理念往往会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受到阻碍。

第二,出现一定的羞怯、自卑心理。这种类型的学生通常会对自己形成较低的评价,否定自身,从而导致自身在交往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以及羞怯心理。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过由于自卑不愿意与人交往的现象。

第三,人际交往正在向着功利性的方向发展。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发展的同时,人们功利化的理念越来越明显,并且越来越急于达成目标,而这股风气在校园当中也司空见惯,以交往能够为自身带来多少好处而选择交往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学生更希望能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使自身能够获得比付出更多的利益,或者是双方都能够获得相同的利益。

第四,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大部分的学生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都有着很强的交往意愿,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缺乏一定的交往技巧,因而无法对人际关系做出更好的处理,当在交往过程中与他人出现了冲突矛盾时,也无法更好地解决问题,可能会选择避而不谈,但是这种方式只会导致矛盾更加激化[3]。

二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中社会工作的介入

(一)需求评估


在展开社会工作介入的过程中,需求评估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由于是小组社会工作接入,那么在开展小组活动之前,就必须要对小组成员的实际需求进行评估,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案。只有做好需求评估工作,才能够确保小组内的成员个人实际需求,并实现小组的目标。

(二)小组方案

第一,在院校中召集十名新生,确保男女人数各半。第二,实际的实施方式就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并进行小组分享,同时也要设置一定的课后作业。第三,频率次数必须要保持在每周一次,每次的时长应当保证在一个半小时左右,活动开展的总次数应为6次。第四,小组性质主要就是具有一定的发展性以及封闭式的小组。第五,活动的实施要秉承着“真诚、尊重、接纳”的原则。第六,小组目标主要就是为了帮助小组成员发现自身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改正,从而使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得到提升[4]。

(三)实施原理以及单元设计

第一次开展小组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破除冰态,相互之间要建立起契约关系,并制定出相应的规范。第一次开展小组活动时还处于社会工作的探索阶段,通过使小组破冰的形式,从而使小组内的成员之间能够互相之间产生一些基础的认知,最终达到在小组内部建立起互相信任并互相帮助的小组氛围。其次,还应当确保小组内的成员能够对小组的活动内容以及活动目标进行明确。在第一次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小组的成员之间并未建立起互助关系,但是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想要使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就需要小组内部人员共同努力,因此,首要任务就是要使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熟悉。

第二次开展小组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建立起组内交往的模式,使小组内的各个成员能够正确地认识到人际交往所具有的重要性。当小组成员经历了第一阶段的探索阶段之后,小组中的成员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组内关系。在第二次开展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对成员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需要利用小组内部成员的力量,使组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协作。在开始活动之前,要组织组员进行游戏,从而使组员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够使组员的交流意愿以及对人际交往技巧的学习提高积极性。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利用“你画我猜”的游戏方式,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对双向沟通的重要性提高重视,并且也要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知。活动结束后,要引导组员对他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进行学习,使自身的表达能力能够有所提升,降低对网络的依赖性。

第三次开展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组员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改正自身存在的错误。在第三次开展活动时,小组成员之间已经进入了熟悉阶段,在此次活动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小组成员的缺陷进行处理,并在处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缺陷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只有对自身的人际交往的实际状况,才能够更好地对症下药。通过设置分享自身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的环节,使小组成员能够在此过程中,对自身的人际交往缺陷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小组成员能够对自身形成更好的认知,与此同时也要帮助组员正确地认识到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完全取决于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并逐渐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主动的方向进行延伸。并且由组内成员积极分享自身的经验,从而引导组员能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养成积极主动的好习惯。

第四次开展小组活动的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使小组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小组在开展了多次活动之后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应当将活动的重点放在对人际交往进行理解与分析的过程中应当有侧重地从感性向着理性的方向发展。在此阶段中,组员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信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有所增多,但是组员在结束活动之后还需要进入到现实生活当中,还要与不熟悉的人进行接触,在接触过程中也应当用自己合适的方式表现自己,因此,在此阶段,应当设置一些特定的情境,使小组成员能够在情境中加深对人际互动的理解。

第五次开展小组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小组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提神效果得到巩固,同时使成员的自身潜能得到发挥。在此阶段中,小组已经逐渐从成熟阶段向着结束阶段过渡了,在这一阶段中最主要的就是挖掘成员的潜能,并巩固效果。小组成员在第四次活动过程中已经学习了关于不同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的方法,在这一阶段中就需要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自身的潜能进行挖掘,促使自身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

 
第六次开展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小组成员回归现实生活,处理离别情绪。这一阶段小组活动已经进入了结束阶段。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困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自身不够主动、自信,组员要能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以理性思维替代非理性思维,从而更好地消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在小组活动的末期,要能够对离别情绪进行处理,使小组活动的成果能够得到巩固,并针对活动中存在的未尽事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5]。

三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建议

(一)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在开展社会工作介入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工作者必须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感受以及看法,要能够给到他们不同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之上,采用专业的手法进行专业的介入,从而满足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需求。

(二)在高校中开展人际关系的入学教育活动

在高中向大学过渡的阶段中,做好人际关系的教育活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阶段中,学生由于对新环境还并不适应,因此,需要有人能够为其进行指导,使其摆脱迷茫的状态。并且在这一阶段中学生还没有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及时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介入,能够更好地对此进行干预,从而使学生的大学生活能够更加的积极健康。

(三)提高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视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高校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与人际交往有关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同时也可以多开展一些相关的小组活动以及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总结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从而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6]。

四结语

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很频繁,究其根本,是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而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人际交往能力出现问题所占的比例很大。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处于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在未来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其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大学生活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必须要对此提高重视,采用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式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干预,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元园,陈飞.小组社会工作在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中的应用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7):285-287.
[2]郑秋茹.高校教育下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0):286-287.
[3]靳宇青.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社区教育的实践研究——以X社区“最美阳台”花草种植小组活动为例[J].神州,2017(14):292.
[4]陈艳竹.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比较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4):8-11.
[5]杨秀红.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必要性研究[J].祖国,2017(23):146.
[6]关天宇,王茜,唐珊.父母教养方式和人际交往能力与大学生抗逆力关系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123-1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51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