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地方院校“双创型”应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11 15:35: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为研究内容,首先分析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继而对课程体系“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确定课程培养目标,进而规范专业课程知识点”为课程建设的突破口,实现专业知识一体化、专业技能系列化,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双创型”应用人才。

关键词:“双创型”应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邓艳美,等.地方院校“双创型”应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J].教育现代化,2019,6(82):39-40,43.

在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以应用性为先导,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了大批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为加快生物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如何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办出学校特色和水平,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核心任务,是我们应当思考的迫切问题。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为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开展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多种形式的改革[2],但都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和载体,不同高校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并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出不同规格的人才。因此我们从“构建课程体系,全面课程改革”来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 课程体系的现状与不足

(一)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有两种模式[3]:一是直接照搬照抄老牌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而不是吸取课程体系中的合理成分加以改造,以适合本校实际;二是基本还停留在原来的专科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也几乎没有转变。这两种模式都没有根据各自的特点,根据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制的要求,科学地处理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二)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能力培养缺乏连贯性

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联系,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的选取既要充分照顾到课程之间的纵横关系,也要考虑到课程体系的阶段性、连贯性和整体性,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认识逻辑相一致[4]。协调不好这几种关系,就会造成专业课程之间大量的相互交叉、重叠,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造成能力培养缺乏连贯性,学生对所学课程渐渐失去兴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课程体系结构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地方院校在办学上应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培养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很多学校不能根据自身办学实际,盲目地效仿研究型大学,重视学术型人才培养,轻视大众教育[5],忽视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不能培养出地方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无法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生物技术是21世纪的重点发展学科,生物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建设息息相关[6]。当前,生物技术与农业、医药、食品、环保、工业等各行各业不断相互渗透[7],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且各种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生物技术的支持和帮助,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热点。

因此,人才培养应该依据市场需求,有的放矢地开设一些毕业生好就业的专业方向,如制药生物技术方向、食品生物技术方向等不同的具有一定就业前景的专业方向。毕业生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实际应用、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市场需求广泛。这就要求我们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夯实专业基础课程,增设专业技能课程,培养当前社会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

 
二“双创型”应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依据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广适用”的育人要求[8],按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改革[9]。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并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计上实行“三个平台+两个模块”的模式,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加创新创业模块、集中实践教学模块。在通识教育平台上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学生诚信品德,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培养以及人文素质、文化修养的养成[10]。在专业教育平台中分为专业教育必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设食品生物技术、制药生物技术两个方向模块,多元化的专业方向选修给学生学习提供较大的选择余地,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11],满足学生掌握食品、制药知识专长和内涵,必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丰富的学科专业选修课与科学文化素质选修课能更好地拓展学生学习外延的学习要求。

创新创业模块集中开设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生命科学前沿讲座等以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集中实践教学模块集中进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设计、野外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技能实训等教育活动,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12],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教学内容改革

从学科的发展看,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学科之间都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研究内容上也有着广泛的重叠和交织,很难将各学科截然分开,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就必须大力整合重复的课程教学内容,把相近的若干理论课程有机整合成一门或几门课程,防止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又防止必要知识点的遗漏;要处理好课程内容的经典与前沿关系,摒弃陈旧的知识内容,适当增加学科前沿知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采取集体备课、协商研讨的方式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要处理好各章节的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要突出重点,明确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现场讨论、课后研讨,形成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根据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首先制定出生物技术专业的能力培养标准、实现途径,从中梳理出要开设的专业课程,再进一步细化与规范专业课程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制定课程标准,便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核心内容,促进教学重心从“重知识向重能力”转移,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建立课程体系之间的联系并反映到教学中去,使学生置身于完整的知识体系之中,由此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

(三)实践教学改革

根据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要求,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3+1”学年教学安排,强化专业分方向、教学分层次,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与应用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培养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优秀毕业生[13]。

开展服务地方的“产学研”活动,依靠食品、制药专业实验室、实训室进行工程创新,研究新技术、开发新品种,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实践创新创业能力。

设立实用创新小组,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与当地的相关企业联合,搭建适应行业需求的各具特色的创新教育实践平台,结合生产实际,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实现创新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14]。

三结语

生物技术专业是理、工相结合,以理为主,培养“双创型”应用人才的新兴专业,而应用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突出重点课程,整合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布局。生物技术课程体系结构的核心是“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实施课程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我们推进了生物技术专业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全面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并汇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改革》材料,其中涵盖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知识点、能力要求以及课程标准等,对学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技能。

\

 
综合上述,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生物技术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上实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广适用”的教学目标。各地方院校可根据当地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不断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的生物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才平.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34-35.
[2]叶树江,张洪田,李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视阈下课程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141-143.
[3]朱林生,杨晶磊,黄文祥.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4(6):55-59.
[4]翟博.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理念的重大创新[J].教育研究,2011,(1):8-13.
[5]柴红敏,李秀芹,刘增进,等.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的理论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5(6):102-104.
[6]郑明顺,柴军红.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J].2011,(5).152-153.
[7]马纯艳,卜宁,李学军,等.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构建[J].2013,(10).561-564.
[8]朱松涛,王玉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2,(3):29-31.
[9]魏勇军,吴中军.基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12,(2):168-170.
[10]滕超.拓宽专业口径,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J].辽宁教育研究,2013,(3):43-46.
[11]陈庆章,古辉,王子仁,等.PBL理论探讨及教师角色认识[J].计算机教育,2011(9):103-107.
[12]景志明,李道华.综合理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25):28-32.
[1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14]张世英.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2):65-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37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