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汽车后市场服务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是制约汽车行业发展的瓶颈。作者结合本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发展建设定位,阐述了专业培养方案调整思路及具体做法,希望通过探讨培养方案的途径,解决汽车后市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瓶颈问题。
关键词:汽车服务工程;导、教、练;培养方案;教学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于春鹏等.导、教、练并举的汽车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0):18-19.
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批准设置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主要面向汽车后市场服务领域培养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我校于2005年正式招生以来,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稳步发展。因新专业建设无旧例可循,以及国家高等教育政策、产业政策的调整,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建设应用科技型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以及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自身特点,我校在原有培养方案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调研,重新确立目标、细化课程及实践环节、构建了职业性更强的新培养方案。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更好地适应高教政策、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专业人才培养,新版方案着重解决了以下问题:
1.如何有效衔接“教”与“学”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的作用甚至超过“教”。“学”的问题解决不好,再好的教学资源也难以发挥能效。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常因择业焦虑、缺乏自律、自我危机等原因,产生厌学迷惘情绪,阻碍潜能的发挥。这一问题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增大而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培养效果。
2.如何有效衔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
传统培养模式专注理论教学及理论基础的厚重,对知识实用性及实操能力的培养有限。而社会需求则是,动手胜过理论,且更需要“一专多能”。实操能力的提高成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3.如何立足有限资源实现结构升级
由于种种原因,师资结构欠佳、校内外实践条件有限、其他资源配置不足,都影响着教学的进行。结构升级任务艰巨。
4.如何对培养质量实施有效评价与监控
建立有效的评价、监控体系,与打造好的培养平台同样重要。
二 解决问题的方法
1.导学:引导学生理顺关系,调动潜能
⑴导师制:为每个班级配备专业导师,在职业规划、选课等方面提供指导。
⑵导论课程:设置专业导论课,分别在第2—7学期连续开设,由资深专业教师任课,在专业课程、专业进程方面提供引导。
⑶企业讲座:分别在第5—7学期安排系列讲座,邀请毕业生回校结合自身工作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把握发展定位。
⑷党团工作:党、团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生活上的问题。
2.知识与能力培养:推动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⑴专业课程:提供优质基础课、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为学生夯实专业基础;
⑵学校公选、辅修专业课程:鼓励有志多元化的学生结合自身,选修公选课,或攻读辅修学位。
3.训练:提供思想、环境、方法,促进职业能力
⑴专业实训: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专业类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⑵课外互动:利用课余时间及学生兴趣,组织师生课外技术活动。
⑶社团活动:鼓励参加各种社团,增强归属感,培养交际能力及专长。
4.教学水平升级优化
保障学生享有优质教学资源,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进行国内外访学或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建设精品课程、编写教材、申请课题,以老带新,促进队伍升级、提高教学质量。
5.立体式动态教学质量监控
以本科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建立院、系、教师、学生组成的立体式动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及效果。
三 创新点
1.注重协同性、系统性,构建面向就业的专业基础平台
人才培养是一个多层次的协同体系,包括:能动性培养、能力培养、教学资源建设与质量监控,只有相互协同、彼此增益,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效果的最大化。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强化职业训练、拓宽职业视野,就为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创造了条件。
2.导、教、练并举,相互协同,重在导与练
过去的人才培养多在“教”的方面下功夫,强调体系、师资建设。忽略了个体因素,如:自我意识、自控力、环境适应性、人际交往、角色认同等,都可能对学业造成决定性影响。课题组注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介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尝试消除影响学生潜能发挥的不良因素,通过“导”与“教”的结合,有效激发学习的能动性,主动需求“练”。即提高了学生在校的学习效果,又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3.执行“三早原则”,创建专业(方向)氛围
三早,即:早接触专业课程,以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早划分专业方向,以形成职业氛围;早进入工作岗位训练,以提高职业能力。学生在校时间有效,提早接触专业课程,可促进学生对专业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在专业方向选择、就业方向确定及自身努力方向上就避免了盲目性;提早划分专业方向,有利于形成专业的“职业氛围”,有利于学生从职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提早进入工作岗位训练,即有利于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又可适当缩短职业适应期。
四 推广应用的效果
1.人才培养整体水平提高
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近五年的就业为参考标准,实际就业率均超过了90%;就业范围由原来的汽车检测与维修、车辆保险、考研三条线,拓展为汽车制造、汽车售后、汽车保险、汽车金融、汽车专业教育、公务员、考研、其他等多点开花;工作岗位适应性及欢迎程度明显提高。
2.培养了一批优秀拔尖人才
“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本田杯”节油车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博世技术考核、丰田技术考核等赛事中,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通过参加全国性比赛或多校联合考评等活动,检验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不乏优秀者崭露头角。
3.培养人才呈现多样性、个性化特征
汽车服务工程学生广泛分布于汽车后市场的各类岗位,同时在汽车专业教育、汽车金融、行政机关、考研等领域从业人数也日渐增加。考研比例稳定在10%左右,从教比例稳定在5%左右,从事音乐、计算机行业的也有涉及。
4.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专业建设: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汽车制造与维护类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批准为校级重点专业、参与申报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硕士点项目等。
师资队伍建设:攻读学位、参加社会实践、编写专业教材、完成相关的教科研项目、参与社会技术服务等方面也均收获。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方案的调整只是人才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若要解决汽车后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急切需求,需着眼于整个培养体系的构建。笔者认为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⑴以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学生培养的工程特性;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素养。
⑵加强师资队伍的工程素养,建设具有工程文化氛围的实践环境。
⑶选用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材,切实固化和推广教学、科研及改革的成果。
⑷依托工程反馈,构建适应工程用人需求的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任成龙,赵素芳.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服务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1):34-37.
[2]郑利民,温锦海,刘树伟.基于工程训练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129-131.
[3]高玉根,张力.探析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3(10):391-394.
[4]张焱,贝绍轶,李国庆.汽车服务卓越工程师的模块化培训探索[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4):107-1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