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重要来源,其教育目标与就业存在显著相关性。目前,我国大学生数量剧烈增长,人力资源市场竞争激烈,各大高校纷纷将大学生就业率作为评定一所高校教育能力的标准。各大高校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就业指导工作。大学阶段,学生普遍存在社会适应力差,自我定位不清等现象,为未来学生走入社会形成了阻碍。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可以促进大学生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确保大学生在剧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何小龙.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81):43-44.
近年来,由于受教育大众化、经济水平发展等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展开,受到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与系统的实践模式,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全面性,施展效率较低。目前,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进行探究,成为各大高校、相关教育机构关注的热点。
一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革新必要性
就业指导工作属于社会服务型工作范畴,指相关指导人员根据求职者自身的特点、社会需求情况,通过转变观念、传授知识、传授技能等方式,帮助求职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促进求知者形成与自己职业相关的职业能力,实现求职者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与思想政治课相得益彰,其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大学生能力提高、品质养成,提高大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其课程展开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及系统性[1]。
(一)就业指导理论不完善
传统高校就业指导理念提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由学校相关学工部门展开,学生只需要听从相关学工部门的安排、指导,就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这种课程理念下,学工部门按照自己的工作情况展开就业指导工作,没有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本质——从学生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解决工作问题、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可以看出,尽管高校为大学生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也设置了指导课程,但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度仍旧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关就业指导部门没有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本质,就业工作展开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二是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不完善,导致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工作组织形式单一、系统性不强,指导工作效果不强。
(二)就业指导课程不合理
随着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高校教师认识到大学生毕业后所面临的剧烈就业压力。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专业素养、交流能力等,开展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辅导,以期大学生能够具备就业素养、就业能力,为大学生毕业后走入工作环境奠定基础。通过学者的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堂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解决。一是大部分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被安排进思想政治课程中,造成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教育理念认识不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很多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实践课程展开的重要性[2]。
(三)就业指导课程缺乏实践性
大多数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展开的主要形式就是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设立就业指导中心,注重对学生就业知识、就业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一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强调理论、原则,缺乏对人才市场、大学生个体等实际情况的分析,教学实效性不高。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发布一些相关的就业信息,组织招聘会展开,主要起到信息传播作用。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起到了理论知识传授、招聘信息传播的作用,但却忽视了大学生面试、交际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探析
就业指导理论源自于美国,美国著名学者帕森斯是就业指导理论的奠基人。最初,就业指导理论主要是关于职业指导。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学、心理学迅速兴起,就业指导内涵发现改变,逐渐转标为更深层次的职业生涯指导,从而出现了一系列就业指导理论,如,人格类型学理论、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决策理论等。就业指导理论体系的形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方向。一是人格类型学理论。霍兰德提出了人格类型学理论,指出遗传因素和生活经验能使个体形成独特的人格类型。人格类型的形成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个个体遗传因素和生活环境存在差异,因而个体差异是人类的一种显著特征。每个个体的人格类型不同,其职业生涯选择应该符合其人格类型。经过大量的研究,霍兰德提出在现实的文化中,可将人格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通过理论研究,霍兰德提出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模式。二是职业发展理论。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最早提出了职业发展理论,其通过对大量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研究指出,人的职业选择受教育、人格、价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喜好的职业与可获取的机会的最佳结合是去求职者进行职业发展的关键。三是职业决策理论。职业决策理论认为就业指导不只在于帮助人们选择现有职业,还要培养人们进行职业规划、职业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3]。
三 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模式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工作体制。目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经济进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为原有的就业指导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实践模式。
(一)创新就业指导内容
一是针对就业性别歧视,进行相关内容引进。很多女学生认为就业过程中,很多公司存在性别歧视。教师应该针对女学生存在的这种心态,引进相关内容,对女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提高女学生的就业自信。二是针对不同专业,对不同领域就业知识进行引进。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展开采用大班形式[4],几个专业一同在一间教室进行知识学习。各个专业知识存在不同,将来他们要走去的职业岗位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教师在展开教学时,应该对专业进行区分,针对不同专业分别引进一些职业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意识。三是针对本地、周边、全国的就业形势进行数据引入,培养学生大局观。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未来的职业选择地区也存在很大不同。教师在展开就业指导课程时,应该对各个地区的就业情况进行系统分析,让学生对地区就业形势进行了解,提高学生职业规划的实用性[5]。
(二)展开体验式就业培训教学
体验式就业培训是一种实践型教学,其教学过程在于促进体验对方通过主动参与获取相关的就业经验,促进体验者学生将“学”与“实践”进行结合,培养体验者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在体验式就业培训教学展开时,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如,引进情景教学、小组讨论教学、游戏教学等,激发学生自主性,提高体验式教学的实效性[6]。
四 结语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大学生全程教育存在密切相关性。大学生阶段,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基于理论、联系现实,展开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未来成功就业打下基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就业指导实践模式都存在不足,需要我们进行不断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向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交际,2019(11):35+34.
[2]孔祥坤.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外包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9.
[3]邵欣.慕课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8):134+136.
[4]彭波,李树德.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设计[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08):178.
[5]揭红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5,5(03):114-118.
[6]陈晶.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8):18-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