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地理科学专业着重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掌握坚实理论基础、融汇生态、社会、经济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坚持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地理人才培养,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能力素质、实践精神的综合提升,培养成为服务于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地理科学;国家战略;教学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焦磊等.创新大学地理教学模式服务国家战略[J].教育现代化,2019,6(80):95-96.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有了新的挑战。2018年教育部正式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各大院校将贯彻落实《国标》作为学科建设标准与教改重心。其中《地理科学类教学质量国标》为地理学发展规划出新的目标,任课教师需在知识框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对标高要求,使专业教学更加贴近复合型地理学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要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也要满足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地理学科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按照教材知识点结构来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设定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地理学人才培养目标。通过需求分析来组织教学内容,全面聚焦国家战略,创新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学以致用,有效地服务于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需求。
国家战略与《国标》共同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路径,是地理学科教改和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组织毕业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功能的地理科学教学改革,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增加学生的学科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地理教程》为例[1],阐述将国家战略融入地理教学的课堂实例,搭建适合本科生知识框架体系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地理教学与“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增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连通性,同时统筹兼顾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与东部率先。在地理学课堂介绍“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引出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与中国东部地带、中国中部地带和中国西部地带等章节内容。教师导入讲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现状,介绍2015年国务院授权三部委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该文件明确了全国各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西北东北地区发挥地理区位优势,打造中国联通中亚、远东等地区的窗口,西南地区打造连接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沿海与港澳地区发挥辐射带动优势,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以《愿景行动》介绍的区域定位为框架设计教学主题任务,布置学生分组汇总各省市所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课堂每组学生代表一个区域,介绍该区域的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关键作用与发展愿景。同时展开小组内讨论与小组间辩论,探讨各区域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如何开展互联互通与产能合作等问题。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重点概念与讨论中有所疏漏的区域特点。对比教师通过课件讲述各区域特点,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任务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宏观尺度下的区域发展特点把握,通过最新政策的查阅,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教材介绍内容之外的区域发展现状与发展愿景。
二 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2012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2018年自然资源部成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开发与保护,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着重于人类与环境的交互作用[2]。授课过程中,将中国的地理特征、中国地理景观格局极其演变、中国国土开发、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环境污染、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等章节整合为一个模块。课程的设计按照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可持续发展管理途径——模拟不同情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新时期服务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学以人地耦合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地理信息大数据为方法支撑,关注地理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将教材相关知识点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框架之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视角,加深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服务补偿机制”“生态系统管理”等重点概念的掌握,深入理解区域尺度的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 地理教学与新型城镇化战略
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我国当前大部分区域处于城镇化快速增长时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不匹配、能源利用模式不合理、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突出[4]。地理学教学需要不断调整授课内容服务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下,聚焦人地系统耦合、特别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耦合机制,有助于拓宽地理学应用领域,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与政府决策。结合教材中国人口及城镇化、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中国国土开发等章节内容,按照国家当前“城市群-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的统筹发展格局,设计授课大纲。引入“人地耦合”“区域协调发展”“统筹东中西部发展”等概念问题。布置学生分组收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武汉、长株潭、辽中南、哈长、关中、中原、海西及山东半岛等大型城市群的人口集聚、产业布局与公共服务相关信息。课堂针对“如何增加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如何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如何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议题展开讨论,加强学生阅读文献、整合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四 地理教学与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包括整治农村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编制生态规划和完善生态制度五大要素。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需要体现乡村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5]。结合教材中国农业区划与农村经济区划分、中国的土地退化和中国的环境污染等章节内容,带领学生从农村面源污染防控、生态农业推广、建设生态文明家园三个方面展开教学讨论。布置学生通过文献收集、相关政策查询了解当前农村面临的环境、民生、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的困境。按照学生生源地进行分组,参考农业部推出的十大类型生态农业模式,讨论各地如何因地制宜开展现代化高效农业,提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规划构想。在学生分组汇报结束后,教师选取“崇明岛2035规划”作为案例,介绍崇明岛城乡统筹的空间体系构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措施,传统风貌保护方案,以及当地依托新科技新市场、农旅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参照乡村振兴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崇明岛建设现状与2035规划,点评学生课堂作业,指导学生从人居环境建设、产业体系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综合应用地理课堂所学知识。
五 开展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背景下的地理人才培养
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将国家战略与地理教学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脉络、知识体系的把握,打破过去地理学知识点零散,主要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想,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将与国家战略密切相关的案例融入教学,增加了课堂学生参与的活跃度,同时实现了教材知识更新,从枯燥的理论介绍,转化为基础理论在现实生活的实际应用。教师将学生作业汇报、国内外先进地区建设案例、最新科研成果介绍环节整合,实现学生作业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拓宽学生眼界的综合效果。
从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同学,从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的日常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热点科学问题,课堂作业模块设计培养学生查找文献、获取信息的技能,锻炼学生快速找到适用的研究方法;对于工作后走向中学地理教师工作岗位的同学,准确把握国家战略需求,有助于对授课知识重点的把握,同时有助于提高课堂知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当前地理学科需求呈多元化态势,只有转变教育理念,探索分层分类的培养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所需。地理教学应当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探索地理学科与生态学、规划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综合应用。地理教学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复合型、应用型、精英型的多元人才培养目标,主动服务国家和地区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傅伯杰.新时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1):1-7.
[3]尹稚.国城镇化与城乡建设的绿色化道路探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