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初中流动儿童心理一致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08 11:36: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初中流动儿童心理一致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提供新依据。方法:采用心理一致感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石家庄市435名初中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的心理一致感、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三者之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流动儿童的心理一致感与生活事件呈显著负相关;流动儿童的心理一致感与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流动儿童的;生活事件与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消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应通力合做,要积极为初中流动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不仅能有效培养流动儿童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初中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心理一致感;初中流动儿童生活事件;主观幸福感

本文引用格式:刘艳,史云静.初中流动儿童心理一致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1):359-360.

随着当前我国整体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大量的涌入城市打工。在这类流动迁徙的人群当中,伴随着父母一起进入城市生活的流动儿童也开始不断地日益增多。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要面临多方面的压力与成长任务,这导致他们会比非流动儿童遇到更多、更复杂、更深刻的负性生活事件,这些紧张性刺激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主观幸福感势必造成破坏性影响。流动儿童是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值得被关注。心理一致感作为一种可以保护人类心理的机制,可以帮助人类个体在遇到危机时或是在人类处身于十分不利环境当中,能有效开发和管理自我的心理潜能,同时也是人类在逆境生活环境下所采取的积极应对生活的方式。本研究试图探讨这三者的关系,旨为今后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河北省石家庄市4所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080份,流动儿童435份。

2.研究工具中,采用心理一致感量表为包蕾萍等翻译的SOC-13中译版[1],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6。生活事件量表采用的刘贤臣等人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2],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1。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郑雪等人修订的主观幸福感量表[3],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59、0.786、0.845、0.831。

3.统计方法调查结束后,通过整理回收问卷以及删除废卷,在挑选出的合格问卷当中,根据流动儿童的定义,对样本进行标记。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包括信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

\

 
二研究结果

1.初中流动儿童心理一致感的基本状况。根据调查中的初中流动儿童心理一致感的统计情况来看,初中流动儿童控制感低于中值4,意义感、理解感、心理一致感的均值高于中值4,这说明初中流动儿童的心理一致感水平是处于中等的。从检出率来看,有58.0%初中流动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均分都大于4分,这说明有一半多的初中流动儿童的心理一致感水平是比较高的,但是还是有42%的初中流动儿童心理一致感较低。

2.根据对初中流动儿童生活事件、心理一致感和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结果显示,初中流动儿童的一致感与生活事件呈显著的负相关;心理一致感与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显著的正相关,消极情感呈显著的负相关;生活事件与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显著的负相关,消极情感呈显著的正相关(见表1-3)。


\


三讨论

初中流动儿童的心理一致感与生活事件及各因素的相关都达到了极为显著的水平。流动儿童随父母迁移到一个新的环境将会遇到很多未知的事件与压力,尤其是环境的变化、学业的压力以及日常人际关系的改变都可能会给流动儿童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让流动儿童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发生极的改变。当流动儿童一旦要面对较大的生活事件压力时,在他们从自我的认知当中,会觉得这个事件已经超出了他的自我理解、自我控制范围[4],所以在他们的内心当中也会出现情绪、情感混乱的情况,从而降低了流动儿童的心理一致感水平。

人类的心理一致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一致感水平较高,那个这个人会认为来自内外部的压力是可预测、可解释、可控制,并值得为之投入的。而在通常情况下具备这种自信心的人,也会采取各种的积极应对方式,来去尝试缓解自己在生活遇到的各种压力,努力解决自己在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各种的问题,对未来的生活会有更大的自信、更好的期待以及更多的积极情感的投入,因此这样的人也会拥有更多的生活幸福感。

幸福感是人类对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的评价,并由此所产生的积极性情感[5]。初中流动儿童的的主观幸福感与其生活事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中初中流动儿童的生活事件与总体幸福感以及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了如果初中流动儿童所体验的负性生活事件如果越多,其内心的主观幸福感就会越低,幸福感低了他们就会感觉自己过的不快乐。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为初中流动儿童的创设良好的环境,以减少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培养初中流动儿童的心理一致感,提高初中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包蕾萍,刘俊升.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中文版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399-401.
[2]刘贤臣,刘连启.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测试.山东精神医学,1997,10(1):15-19.
[3]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2):137-142.
[4]蒋剑桥,付桂芳.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学业表现的关系及提升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6,3(15):113-115.
[5]元琴.幸福童年是幸福人生的基础——儿童幸福感和幸福观的调查研究[J].少年儿童研究,2018(11):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31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