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工科”聚焦工科领域,关注创新复合型工程人才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服务工程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本文试着以校企合作为切入口,从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实际探索出发,就“新工科”背景下提升工科生就业实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工科;校企合作;工科生;就业实力
本文引用格式:田上,等.“新工科”视域下提升工科生就业实力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82):14-15.
当前社会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客观上,工程行业对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大,对求职者提出更高要求;其次,家庭因素对学生就业影响逐渐加强,很多家长要求孩子深造,致使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加人数大幅增加,求职人数明显减少。主观上,越来越多工科学生考虑地域、行业性质等因素,就业面日趋狭窄;其次,很多工科学生缺乏对企业的认知,实践能力差,缺乏准确定位和生涯规划意识。以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为例,67%的大四学生在求职前对市场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于即将面临的就业市场一片茫然;超过一半的学生跟风求职,带着模糊的求职目标参加招聘会,签之前担心签不上,拿到签约机会又担心签不好;仅18%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由于缺乏就业市场认知,能力培养与企业要求脱节,入职后的发展后劲不足。从高校实际办学的角度来看,就业质量是检验人才培养的重要窗口。如何在规定的时间与有限的空间内,提升工科生的就业质量,是工科院校重点思考与探索的方向。
一“新工科”建设对工科生就业软实力的要求
近年来,在工科人才培育领域,关于“新工科”建设探讨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受到学界关注。“复旦共识”面向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急需,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天大行动”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北京指南”鼓励高校探索实践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和分类发展的新体系。在“新工科”建设理论的指导下,随着工程领域经济向创新、融合方向发展,对于工程人才实际就业能力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能力要求。
为进一步了解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的差距,我们面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分别开展就业反馈调查,发现知识结构、职场品格、创新实践能力是工科生应对职场竞争的实力储备。本文试着以校企合作为切入口,在“新工科”背景下,就提升工科生就业实力进行探讨。
二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新工科”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校企合作要求高校与一家或多家企业开展全面、系统和密切的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各自在工程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共同承担“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责任,帮助学生提前学习企业技术和文化,了解行业发展,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使他们在毕业后更快地融入工作岗位,实现角色转换。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近年来不断探索校企合作途径,主要模式如下。
(一)开设校企联合培养班
校企联合培养班指企业为了满足人才需求,与学校合作开办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班。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从大三年级提前招聘一批优秀学生,进行集中培养。以我院“中交二航局商务合同人才联培班”为例,通过开设工程技术类、工程经济类、工程管理类课程,增补传统专业学习领域外的必要知识,为中交二航局输送商务合同管理人才。此外,2017年起,中国交建与我校合作开展“3+1”PPP项目管理班,通过增设一系列企业文化课程与专业知识课程,为中交集团定向培养PPP项目管理人才。联合培养班鼓励学生自主管理运营,在提前接触行业知识的同时,强调了学生协作沟通、大局意识的培养。
(二)开展岗前培训班
岗前培训是毕业生融入企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毕业生离开校园之前,整合利用企业与校方资源,增强毕业生对所签企业的认知。如我院承办的“卓越中交训练营”,面向已经通过校园招聘签约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的学员,以ASK(Attitude,Skill,Knowledge)培训体系为基础设计培训方案,通过专家讲座、技能竞赛、素质拓展、文体活动、职场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职场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加强岗位认知,增强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实现向职场人转变。同时,训练营面向全校进行宣传,提高了中交集团在低年级学生中的影响力,有助于在校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树立健康、积极的求职规划意识。
(三)加强企业实践与认知机会
企业实践与认知是学生认识、融入、了解行业的重要途径。通过创造生产实习机会,培育校外实践基地,对提升就业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德邦物流与我院合作开展的预就业训练营,通过开展课程、举办企业开放日、提供顶岗实习机会等,帮助学生在正式就业前了解企业。其次,通过与中国邮政的合作,我们为学生搭建了与邮政合作的创新创业平台,如我院学生“蜂巢团队”通过与邮政合作,先后帮助贫困农民销售上万斤农作物,为学生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平台,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四)企业名师进校园培育专业认知与创新精神
掌握一手行业发展前沿,根据市场需求研判行业发展方向,是企业相比于高校,最大的优势。因此,聘请企业导师进入校园,是校企合作深入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企业导师应该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或者精益工程师担任。一方面,我们邀请南方测绘、青岛海信集团等企业导师面向工科专业学生开展行业认知与发展的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认同感,树立专业志向。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导师担任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与学术活动,指导学生项目提炼问题、组建团队、界定问题、明确任务、量化目标、剖析难点、控制进度等,在指导过程中使学生的研究方向与创新导向更符合行业实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科生的创新能力。
三 校企合作对于提升工科生就业实力的实际意义
通过多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运作,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毕业生对于当前入职的企业融入速度明显得到提升,低年级学生也对行业内优质企业有了一定了解,便于统一专业思想,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具体来讲,有如下几点影响。
第一,有助于学生构建工程知识网络结构。校企联合培养能让学生在毕业前更为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提前进入“实习期”,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实际应用技能,形成层次丰富、纵横交织的工程知识结构网络。
第二,有助于学生具备工程职业品格素养。除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品格,包括沟通交流、职场礼仪、团队合作、挫折承受等。校企联合培养能够在毕业前让学生了解职场中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等,帮助学生提升洞察力、判断力、勤奋求实和协作共享的品质。
第三,有助于学生培养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新工科”着眼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迫不及待。通过一系列实践平台与创新大赛的引导,学生们得以有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为“新工科”建设征程中较为关键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培养范例。
参考文献
[1]张凤宝.“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复旦教育论坛,2017,(2):27-28.
[2]张凤宝.新工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刍论——天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7):8-12.
[3]姜晓坤,朱泓,李志义.面向新工业革命的新工科人才素质结构及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13-17,23.
[4]曲立杰,马春力.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J].经济师,2018,(2):230-231.
[5]郑庆华.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创建“新工科”教育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8-12.
[6]徐志涛.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工业工程本科实习1+1+N创新模式[J].价值工程,2017,(34):213-215.
[7]侯翠红,胡国勤,任保增,等.新工科建设产学研融合培养卓越化工人才[J].河南化工,2017,(12):47-49.
[8]唐强,潘玲玲.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12):55-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