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茶馆式”教学法在《教师语言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03 16:28: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师语言艺术》课程继承和发展了“茶馆式”教学以及“后茶馆式”教学的优点,形成了一种“新茶馆式”的教学模式,实施“讲讲、练练、考考、赛赛”四个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让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以理论为指导,训练为主线,对教师口语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掌握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教师语言艺术》;新茶馆式;学生中心

本文引用格式:廖颂举“.新茶馆式”教学法在《教师语言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76):121-122+139.

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掌握的艺术,又是衡量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从心底流出的教学语言应是示范性的、美化了的语言,要音美和意美统一,要“以情感人”。《教师语言艺术》的教学继承和发展了“茶馆式”教学以及“后茶馆式”教学的优点,形成了一种“新茶馆式”的教学模式,实施“讲讲、练练、考考、赛赛”四个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教师口语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掌握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

一 讲讲——课堂简捷高效的保障

“讲讲”环节,包括教师讲、学生讲,也包括课堂上大家一起讲,小组活动个别讲,个人发言等多种形式。

(一)教师讲,讲中悟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语言艺术》课程的“新茶馆式”教学在汲取茶馆文化的文化多元、服务多层、管理民主等精髓的基础上,注重思维引导与点拨,授予学生语言学习的方法,重在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课堂上,教师讲授的重点在于教师语言重点探究、难点点拨、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掌握专业性的知识与技能,最终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

\

 
(二)学生讲,讲中思考——让语言思维在讨论中延伸

“新茶馆式”教学强调“以学论教”,提倡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觉使用普通话口语进行交际。《教师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生对话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部分疑难问题,通过师生对话运用生生差异突破难点问题[1]。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重点、难点等问题进行讨论,学会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升自身流畅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 练练——学生自主学习的推手

“练练”环节,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技能训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进行个性化学习、互动式学习以及专题性学习训练活动,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一般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教师职业口语技能等。

(一)个性化学习训练

教师语言教学的进行,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思维发展和个性特征。鉴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城市,普通话水平不一,语音语调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根据学生的语音面貌进行分层教学,为学生设计一套符合其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对其进行个性化训练。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音面貌,选择普通话基础好的学生和普通话相对差的学生组成一组,兼顾男女比例、性格差异等因素,按照不同的标准,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个性化语言教学训练。

(二)互动式学习训练

在《教师语言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创建各种类型的自然语境,对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训练。教师在课堂活动所设置的模拟对话中,需要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姿态表述、语音语速、情感态度等进行综合性评价,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成长和学习效率的提高[2]。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预先设定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以此训练学生作为“教师”角色,学会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反应能力和驾驭教师语言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姿态表述、语音语速、情感态度等做出综合性评价。

(三)专题性学习训练

教师职业口语包括全面组织教学语言、科学设计教学环节,细致体察学生心理、对具体教学情况做出及时应变等能力,还包括课堂讲授中使用的专业用语、导入语、过渡语、提问语以及沟通语、启发语、表扬语、批评语等。在“练练”环节,需要将这些学习内容设置成不同的专题,对学生进行分类训练。比如,在“模拟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教师担任“嘉宾点评”者的角色,某一学生担任“教师”,其他学生扮演成“学生”。如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上,作为“教师”,能够根据事件的具体表现,采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来化解不利因素,这是一种机智,也是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反应。

三 考考——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

“考考”环节,指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来保证教学效果,以实现以人为本的评价核心,做到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有机结合。

(一)学习阶段的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学习评价认为,知识的构建是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产生并不断改进的过程,过程性评价的反复性、及时性与交互性,能够促使学生在知识不断发生重组与建构的过程中,减少现存知识与目标知识之间的差异,控制知识迁移的方向,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增强学习者的创新思维能力[3]。《教师语言艺术》课程立足于建立过程性学习评价机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阶段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充分掌握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训练计划设置,给予学生综合、客观、全面、真实的评价。

(二)学习团队的整体性评价

语言教育不仅要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需着眼于培养外在精神面貌与内在气质兼备的现代文明人。因此,在评价改革过程中,该门课程会牢牢把握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原则,在开展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开展审美教育、文化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人文底蕴、创新能力、国际视野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该课程在评价主体维度讲究多元,教师和学生皆作为评价者,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互评、教师总结的方式,促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思想和意见聚,形成团队合作意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沟通氛围,全面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合作探究精神。

(三)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

《教师语言艺术》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以试卷和技能过关相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教师职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对理论知识的考查按照教学大纲系统拟制试题,科学地确定考试内容,增加案例分析和应用分析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探究创新的精神。而技能过关形式多样,如单项考查、代表性汇报演出、微课试讲、班主任工作模拟活动等[4]。通过试卷和技能过关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出问题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 赛赛——师生价值实现的途径

在“赛赛”环节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语言类竞赛活动,使得课外训练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

(一)举办课内各类口语比赛活动

“新茶馆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回归课堂,融入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知识的主人。“新茶馆式”语言的引导,有利于架构起学生先有知识经验与课外实践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教师口语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将课堂学习与具体口语竞赛活动结合,如组织绕口令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主体班会主办活动比赛、微格教学比赛、辩论赛、小品话剧排演比赛等,以巩固和拓展教师口语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

(二)参加课外各类语言类竞赛

《教师语言艺术》课程秉承弘扬国家优秀语言文化的宗旨,在教师口语课堂教学之外,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各类语言类大赛,如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诗词大会、普通话大赛、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等。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广大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我,开拓视野,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竞争、开放性格的形成。

五 结语

总之,“新茶馆式”教学汲取了茶馆文化的情景多样、方式多变、互动多向等特点,通过精细设计教学,注重思维点拨,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有效推进教学进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师语言能力和学习效能。教师语言教学过程中,由“教学”转变为“导学”,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习者的向导、参谋、设计者、协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讲、练、考、赛”四个环节相互衔接、环环相扣[5]。“讲讲”是基础,“练练”是关键,“考考”是保障,“赛赛”是应用,只有正确把握好“讲、练、考、赛”四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最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打造优质的大学教育。

\

 
参考文献

[1]张人利《.后“茶馆式”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张人利.“后茶馆式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证研究[J].人民教育,2011(5):41-45.
[3]杨玲丽.议、异、义:“后茶馆式教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基本模态[J].江苏教育研究,2018(6):57-60.
[4]张培.“后茶馆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贵州师范大学,2018.6.
[5] 周鹏飞.后“茶馆式”教学模式的启发[J].黑河教育,2016(1):15-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24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