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课程思政”建设与管理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03 09:14: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其核心在于挖掘不同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本文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实例,总结出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最终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关键词:课程思政;存在问题;建设及管理;推进办法

本文引用格式:史永亮等.“课程思政”建设与管理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0):287-288.

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旨在探究在一流学科与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应该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想以及相关的举措,“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使课程思政与专业使命教育的育人功效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达到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同一方向共同发展、相互作用的目的。

一 建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大学期间是人一生中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与此相关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在逐渐形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他看来,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形成和确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应在该时期对价值观的养成进行重视。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的总体方向,因而更加需要充分的思政教育对青年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对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坚守。由于[1]新时期青年受到个性特点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信息来源渠道广、对学习、生活的个性化要求高,话语权要求也较高,这就直接导致以往以思政课为主的课程体系教育受到各类思想观念、多元思潮文化的冲击。再加上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没有对思想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间的关系进行正确认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只注重学生的专业课知识传授,忽略了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德育思想工作应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育,导致教学和育人无法统一进行,专业知识无法和思政教育相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孤岛”困境。深入学生心灵,引领他们思想和精神攀升是“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责任。因此,必须强调各高校各专业、各类课程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协作,使每一位教师正确理解“全员、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中,实现“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

\

 
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不够明晰


“课程思政”是政治教育理念的升华、内涵的转型、体系的重构。一方面,思政类课程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另一方面,各类专业课程是思政教育的另一重要资源。“课程思政”的提出就是要促使这两种资源相辅相成,化教书和育人“两张皮”为“一张皮”,做到专业知识教导和思想价值引领相互配合、融会贯通。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思政建设”不是简单、单纯地把思政知识贯穿于非思政类课程之中,而是要求从课程和教师等多个层面着眼,构建建设目标,落实建设任务。

(二)“课程思政”建设任务不够明确

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缺少良好的课程建设则“课程思政”功能就毫无意义。为此,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切实强化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课程思政”建设首先检验的是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缺乏一支具备优秀的教育素养的教师队伍,也是“课程思政”的巨大阻碍。所以为了能够使思想政治课程和专业课程得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需要建设和培养一支具有育德意识、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

(三)“课程思政”建设管理与保障措施不够到位。

任何工作的贯彻落实都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加强制度设计与完善,强化顶层设计,把“课程思政”工作体制建设作为高校体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把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的育人理念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中;构建各职能部门和学院及各学科体系间联动机制与交流沟通。形成具体的管理与激励政策和措施,才能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课程思政”建设及推进办法——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实际

“课程思政”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其核心在于挖掘不同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思政教育合力。本文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和现状从“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建设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管理与保障措施等方面着眼就东北农业大学如何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形成门门课程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格局。

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喜好,在建设思想政治课内容时应做到让学生毕生难忘、终身受益。并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团队和教师进行培养,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在开展示范通识课和专业课时需要融入思政元素和思政功能。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此外,还应开发一系列具有我校特点的系列特色课程。实现我校3100门专业课、123门公共必修课、100门公共选修课,门门课程有思政;1426名专任教师、243名外聘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格局。

(二)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建设任务——立足于课程优化、教师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全面提升体制育人功能。增加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以及哲学类学科选修课的数量,开发系列特色课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努力增强育人实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探索通识课与专业课育人模式,不断创新育人手段。挖掘通识与专业课思政元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拓展课程思政渠道。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同时强化广大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高教师思想理论水平、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推动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将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协调合作。对既有专业素养和过硬本领,又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行培养,为我校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奠定基础。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判断课程思政化的有效性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要求在传授课程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引领学生的思想价值。对一门课程的思政化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是对该课程评价指标的完善和丰富。评价一门课程是否思政化,多大程度的思政化,应当围绕以下几个维度开展,即身心健康人格素质、思想价值引导、教育教学过程、社会稳定发展、知识传授。教学过程包括教育者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思想引导包括人生意义、价值判断、世界观树立;知识传授包括行业知识授予、行业能力培养和行业思维养成;身心及人格素质培养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品质优良;社会稳定发展是指在把握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和谐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

 
(四)“课程思政”建设的管理与保障措施——出台相应教学管理及保障措施,大力促进“课程思政”的贯彻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制度设计与完善。强化顶层设计,把思政工作制度建设作为学校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政策基础,把相互融合的育人理念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重点研究、制定、创新、使用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政策措施;加强各部门工作的协同配合,构建各学科之间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左右联动机制;强化工作考核,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建设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的评价模式,使各门课程思政教育功能融入整个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革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5+172.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22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