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视域下齐鲁守艺人传统民艺传承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开发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02 15:11: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项目以潍坊地区典型非遗项目作为民间艺术的抓手,以获得山东省教育厅首批批准立项建设的“齐鲁守艺人传统民艺传承创新平台”为载体,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语境下,如何进行保护、传承、创新应用以及传承人培养途径,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发展为主线,深入探索平台建设的思路和内容,以期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非遗;民间艺术;平台建设;传承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李爱香,李明洋.“互联网+”视域下齐鲁守艺人传统民艺传承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开发[J].教育现代化,2019,6(81):313-314.

传统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地区人们文化财富的重要积累。伴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作为传统民间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面临多重困境。针对以上情况,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推进非遗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1]。

2005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融入生产生活”。2017年3月由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明确提出:

“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在文化传播方面,通过多种现代媒体手段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播,引起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兴趣[2]。在数据保存方面,要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全面的、立体的收集和记录非物质文化数据”。

本项目正是基于以上背景,以潍坊地区典型非遗项目作为民间艺术的抓手,以齐鲁守艺人传统民艺传承创新平台为载体,在“互联网+”背景下,研究、开发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应用的途径。

一齐鲁守艺人传统民艺传承创新平台概述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注重挖掘地方非遗文化、非遗传承人师资资源,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专业发展中,先后与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社、高密姜家庄共建美育基地,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研究非遗科研课题、参加比赛竞赛等,积累了丰富的非遗技能技艺创新应用成果[3]。2017年12月,依托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以及杨家埠木版年画社、高密姜家庄两个美育基地,由艺术传媒系牵头,申报首批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齐鲁守艺人传统民艺传承创新平台。2018年1月获省教育厅批准建设。

\

 
二建设思路

齐鲁守艺人传统民艺传承创新平台秉承“创新中保护”、“融入现代生活”、“服务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理念,按照“围绕名师、组建团队、开发资源、提炼成果、形成特色、搭建平台、培育传承人”的建设思路,以“互联网+”技术搭建的平台为载体,深入探索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更好的实现非遗文化保护的途径;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建模技术,建立虚拟现实展馆的途径;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通过线上职教课程与线下聘请传承人现场授课的方式,由校内教师和非遗传承人共同开展技艺技能传承教育,提升师生的技能技艺传承创新能力。同时,将非遗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动漫制作技术等专业的课程、设计实践相融合,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从专业实践视角拓展非遗文化创新应用,将平台建设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改革及专业创新应用建设的示范地和社会服务、成果转化的孵化地。

三平台建设内容

1.以平台为依托,结合区域产业和专业发展特色,将非遗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非遗文化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为载体,传承非遗、民间艺术文化,培养传承人(指具备较为熟练讲授非遗知识或制作、设计非遗作品能力的教师、学生、社会人士)。

①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非遗文化纳入到培养体系中。201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规划中提出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之一,“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到2022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6%”。

山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传媒系根据专业发展特色和区域产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区域非遗文化、民间艺术纳入到人才培养中。在2017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时,多名企业、行业专家共同讨论,将《民艺鉴赏与制作》课程纳入到数字媒体专业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动漫制作技术三个专业五个方向的人培养方案中。该课程属于专业方向拓展类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

②融合区域民间艺术特色,结合专业特点建设专业课程,以课程为载体,培养传承人,实现民间艺术的创新传承。根据学生及专业特点,将民间艺术、非遗元素融入到数字媒体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建设以《民艺鉴赏与制作》为主的素养类课程,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专业方向课程重构: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选取核心课程,建设以非遗元素贯穿的课程内容结构。

《民艺鉴赏与制作》课程以民间艺术、非遗项目为主要学习内容,以潍坊地区的非遗文化为切入点,精选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侧重民间艺术的制作技法与创新创作。其中,赏析的课时约占三分之一课时,主要以现场教学、体验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传统民间艺术制作和创新设计的课时约占三分之二,锻炼学生对民民间艺术的工艺制作技术和创新创作意识。

在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时,数媒专业群三个专业分别根据课程特点,选取了不同的课程融入民间艺术元素: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选取《书籍装帧》《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选取《交互动画》《WEB界面设计》课程;动漫制作技术专业选择《影视特效与合成》课程。以上核心课程,将民间艺术、非遗元素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设置该类主题的项目案例,以案例、任务驱动课程教学,注重与专业结合,通过专业的设计创新实现“活态”传承[4]。

2.“一站一馆”展示平台。结合数字媒体技术尤其是虚拟现实、互联网技术,建设一站一馆展示平台,即一个平台网站、一个虚拟现实体验馆。

①平台网站。网站框架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传统民艺、非遗展示部分,非遗创新作品展示部分、虚拟现实体验馆。在传统民艺展示部分,着重建设以高密剪纸为主体的内容:高密剪纸概述、剪纸作品鉴赏、剪纸工具、剪纸技法、工艺流程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密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齐秀花为主讲老师分享了高密剪纸的相关内容以及个人的创作灵感。

非遗创新作品展示包含:“非遗+专业课程”以及“文创作品展示”两大部分。其中“非遗+专业课程”选取融入非遗元素的专业课程,如《包装设计》等的代表性章节、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文创作品展示”主要分为二维平面类、动漫食品类、日用品、装饰品类、UI界面等几大类,选取师生参与的真实项目、竞赛作品、课程作品的优秀内容进行展示。

②虚拟现实体验馆。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深化平台建设,创建非遗优良生存环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模型、影像等技术,建立虚拟全景展馆,分门别类的展现非遗文化的发展历程、工作场景、设计流程、优秀作品、传承人等,建立非遗大数据。虚拟现实体验馆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体验馆制作为主。体验馆以历史发展和代表性传承人为主线,主要分为“年画发展体验馆”和“传承人体验馆”。体验馆可在电脑端和手机端进行观看、体验,借助体验设备:虚拟现实头盔、虚拟现实眼镜等体验时更具沉浸感和真实感。“年画发展体验馆”以历史为主线,介绍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工艺特色、设计流程、优秀作品等内容。“传承人体验馆”着重展示潍坊地区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及其作品介绍[5]。

\

 
四 结语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艺术传媒系在齐鲁守艺人传统民艺传承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探索将非遗文化传承创新融入到在专业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以及借用“互联网”、数字媒体技术建设网站平台服务非遗传承展示的方法,为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提供了参考思路,为区域非遗产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严新,卡吾赛尔·沙力.对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8(04):94-96.
[2]朱阳莉.基于“互联网+”数字化时代高校资助工作“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3):230-232.
[3]李佳.“非遗”视野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地域文化的融合统一[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49-50.
[4]乔晓光.守望“民间美术”的文脉[N].中国艺术报,2015-02-13(007).
[5]王鹏.“非遗”的新媒体视觉传播设计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2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