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促进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把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针对机械行业专业英语教学现状,通过对互联网+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的阐释,提出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线下-线上双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兼顾专业英语应用技能。本文以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全英文授课课程为例,对互联网+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在该课程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专业英语;双重教学模式;应用技能
本文引用格式:戴敏,等.“互联网+”背景下机械行业专业英语双重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7):202-205.
一 机械行业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调研江苏省内几所普通工科高等院校机械专业英语课程开设和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我们发现机械行业专业英语教学质量距用人单位对具有专业英语背景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多数毕业生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运用英语进行技术交流费时低效。通过分析可知以下几个方面是造成学生在职场环境下专业英语应用技能欠缺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模式
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上,普遍存在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现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往往贯穿始终,学生基本处于知识点的被动接收层面。其一,教师的教学以知识传递为主,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缺乏深入了解;其二,教师被奉为知识的仲裁者,对知识的正确性具有最高的权威,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其三,教师为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对学习内容、进程进行等严格控制;最后,教师与学生缺乏双向的、多向的交流[1]。
(二)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不高
机械专业类课程大多数是理论性比较强的技术基础课,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涉及数理知识多,工程实践性强,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学生学好这些课程的前提是要具备扎实的高等数学、理论力学和电工电子等课程的基础知识,而学生往往对相关基础课程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对学科之间交叉的内容理解能力不强,致使他们在学习该课程时感觉困难重重。另一方面,机械专业类课程被安排在大学三年级(或者四年级)开设,虽然多数学生在通用英语上已具备四级或六级水平,但其“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其实还远远不够[2];有部分同学仍在英语四级考试中挣扎,进行专业英语学习势必给学生带来一定的专业压力,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均是考验。
(三)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有限
针对机械行业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展,教师实施教学活动仍以讲授方式为主。采用多媒体课件、板书(黑板+粉笔)的英语教学手段和方式阻碍了互联网技术真正用于专业英语教学的进程。此外,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信息呈现多元且海量的特征,但由于学生缺乏对多源信息进行有效的自动识别和获取的系统解决方案,致使资源信息在获取时存在收集费时而不增值,也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借助互联网改善专业英语学习的动机。
二“互联网+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
“互联网+”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进行叠加,而是以一种创新驱动的新模式构建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通过打造一个互联网与万物互联互通的全新生态,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机械行业专业英语作为高校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所必须实施的教育活动之一,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互联网技术与专业英语的快速融合,以促进机械行业专业英语教学的升级和转型[3]。总体来讲,“互联网+专业英语”的理论内涵可以从“互联网+物”、“互联网+人”和“互联网+人+物”三个方面来阐释。
(一)互联网+物
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作为资源信息呈现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为“互联网+专业英语”教学提供硬件支撑。对于学生而言,在互联网环境下以智能终端为依托的专业英语教学能让他们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对于教师而言,互联网+智能终端让他们能更加有效地管理教学资料,并和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互动。
(二)互联网+人
在互联网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显著特征的教学模式将贯穿于“互联网+专业英语”始终。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填鸭式灌输,学生被动式接受的局面。在“互联网+教师”层面上,教师基于机械行业专业英语培养方案制定线下-线上双重教学模式。线下基于课堂平台开展慕课、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4],实现由教师“课堂满堂灌”向“课堂翻转”的转变;线上基于智能网络教学平台上制作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料,引导学生在海量资料中获取有效增值信息。在“互联网+学生”层面上,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由被动式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者。学生要基于线下课堂平台完成专业英语课程培养目标的学习要求,同时要基于线上智能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个性化学习。
(三)互联网+人+物
在“互联网+专业英语”环境下,教师、学生和资源信息三大节点互相开放,按时按需进行自组织协作(如图1所示)。“教师-资源信息-学生”、“学生-资源信息-学生”、“教师-资源信息-教师”处于一个互联互通的全新生态教学模式下,基于多元评价指标实时对各节点行为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进行实时反馈,并根据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三“互联网+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互联网+专业英语”采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线下-线上双重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线下基于课堂平台完成课程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线上基于智能网络平台教学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内化及专业英语在处理真实工作环境下问题情景的应用技能的学习。
(一)线下课堂平台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线下课堂平台教学模式强调从“教师主导”的层面入手。首先,根据课程培养方案收集、整理学生线上学习所需的有效资料,并针对线上学习存在的问题组织解疑答惑环节。其次,基于层次分析法理论(简称AHP),以课程目标指标点的实施情况为考核目标,把多元教学手段和方法(包括“微课”、“慕课”等)、多元教学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多元教学效果(包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等评价指标组成一个层次结构模型,最终基于权重分配获得该课程目标指标点的有效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最后,对教学计划进行评估、反馈和总结,并形成碎片化的专业知识点。
(二)线上课堂平台教学模式
线上课堂平台教学模式则是强调从“学生主体”的层面入手,结合学生自身英语水平,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首先,基于线下课堂教学平台推送的专业知识点构建与真实职场环境相关联的虚拟空间下问题情景感知模型。其次,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内化,根据内化程度,选择对应阶段的应用技能培训模式,完成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转变模拟。通过在线作业、在线讨论交流和在线应用模拟等环节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基于多元评价指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实时反馈到教师教学平台。
四“互联网+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应用
“互联网+专业英语”采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线下-线上双重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以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英文版)为例,浅谈“互联网+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在该课程的应用。结合扬州大学在线教育综合平台,以该平台中的课程建设模块为基础平台,设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全英文授课线下-线上综合平台(如图4所示),包括互联网+课程学习、互联网+课程应用和互联网+课程评价三大部分。
(一)互联网+课程学习
互联网+课程学习主要用来完成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全英文授课课程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包括在线学习模块、在线测试模块、答疑交流模块和学生建议反馈模块。
根据“互联网+专业英语”线下-线上双重教学模式的特点,在线下课堂平台,教师根据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目标确定重点专业知识点和一般专业知识点,并将所有知识点以碎片化形式融合到在线学习模块。课堂上基于AHP原理开展以“理论知识”为教学效果考核对象,以“微课”+“翻转课堂”为教学手段和以“结果评价”为教学考核的线下教学;在线上课堂平台学生借助上述四大模块完成对线下课堂平台推送的专业知识点的进一步内化,同时要完成下一次线下课堂推送的知识点的自主学习。
(二)互联网+课程应用
互联网+课程应用主要是用来提升学生专业英语应用技能,该部分包括工程案例库设计模块、虚拟场景交流模块和虚拟仿真实验模块。以工程案例库设计模块为例,其本质上是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工程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其主动去学,同时又借助工程案例来加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数学模型、理论计算、系统设计、工程应用四部分授课内容后添加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教学,如机械系统的数学模型、电气系统的数学模型、机电液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电液伺服控制系统设计、静压轴承控制系统设计、金属切削过程的控制、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的控制等[5]。
(三)互联网+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由过程评价模块和结果评价模块组成。其中,结果评价模块是针对线下课堂平台而设计的,表1具体给出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全英文授课课程线下多元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过程评价模块是针对线上智能网络平台而设计的,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包括在线理论学习评价(如在线观看视频教学、在线讨论交流、在线测试等)和在线应用技能评价(如虚拟场景技术交流),后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自动进行统计分析,给出过程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尚锐,王宏祥,何勍,等.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网络教学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3):132-134.
[2]任婷,滕玉梅,余兴波.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一体化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21):147-148.
[3]李山.英语语言教学改革与创新——互联网+教育探讨[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4]田爱丽.基础教育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李连进.机械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6(02):59-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