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对创业的研究最早开始于欧洲,而当代创业教育却起源于美国,20世纪末的“创业革命”浪潮推动着美国经济走向世界首位。正是意识到创业对经济驱动、民生稳定和国家发展方面的重大积极影响,现在世界各国均将创业教育列入长期的国家战略目标。本文根据创业理论研究关注的方向,将其发展历史梳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的关注创业者个体特质到关注创业过程再到关注创业教育方法。
关键词:创业者;创业教育;过程导向;思维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丁伟,等.基于创业理论发展视角下创业教育的演进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82):57-58.
“创业者”一词最早来源于1755年发表的《商业性质概论》,此书是法国经济学家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仅存的经济学著作,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本对经济学问题进行完整论述的重要著作。1803年,另一位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ean Baptiste Say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首次给出了“创业者”的定义,将创业者描述为“将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区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区域的人,并认为创业者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代理人”。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于1912年发表《经济发展理论》,提出“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并提出“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等重要论述,从此“创新创业”作为一个新名词将两者有机融合。
一创业教育的起源和兴盛
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梅斯Myles Mace教授面向188名MBA学生开设了一门《新企业管理》的创业课程,首开大学创业教育的先河[1]。但由于当时的美国正处在产业革命年代,工业文明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催生出大公司的垄断,而全美范围内的小企业数量却持续下降,创业处于低迷期,创业教育无从生根。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2年,下降趋于平缓,在之后的十几年间小企业数量开始明显上升[1]。这种变化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但是其中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因素显得十分明显,计算机技术降低了创业门槛加快了变革速度,促进了美国经济结构转型。从1969年到1976年,大量新成长的中小企业创造了美国经济中81.5%的新就业机会。1980年以后,美国超过95%的财富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2]。随后,美国进入“创业革命”时代,受时代影响,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美国已有超过1600所学校提供超过2200门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3]。
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他各国也致力于普及创业教育,其中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培养公民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特别是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也呈现出崭新姿态、蓬勃发展。创业行为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已不言而喻,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越是重视创业教育并将其纳入国家战略。
二创业教育的历史演进
创业教育的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方向),从早期的关注创业者个体特质到关注创业过程再到关注创业教育方法。
(一)对创业者个体特质的研究
自坎蒂隆首次提出“创业者”的名词之后,相关专家就开始不断尝试通过个体特质描述来诠释创业者的含义,企图通过寻找某些关键的特质来区分创业者和非创业者,从而进一步解释创业成败。因为这种研究能较好描述出创业者本身,在早期研究中受到普遍认可,例如坎蒂隆在《商业性质概论》写到“创业者、企业家是一群卓尔不群的人……在寻求机遇的过程中扮演积极承担风险的人”;熊彼得则认为“创业者具备打破已有经济均衡的创造性破坏力”,并认为创业和创新均是个体天赋的表现;近代英国最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认为“真正的创业者必须具备预测生产和消费趋势的能力;有领导他人、驾驭局势的能力”等等。也许是受到20世纪生物学和遗传学迅猛发展的外围影响,部分学者对创业者的特质研究也怀揣这一种“遗传基因”的贴标签化理想主义。果不其然,2010年美国知名的管理与领导力研究专家谢恩Scott Shane提出了“创业基因”的概念,在《你无法逃脱的基因密码:天生企业家、天生领导》一书中描述了“创业基因”,同时也将创业者到底是先天还是后天培养的讨论重新推向风口浪尖。事实上,直到今天这个方向的研究还在进行,研究者们从价值观、动机和态度等诸多方面找寻创业者不同寻常的特质,如成就动机、创新思维、控制源等[4]。然而至今,对于创业者个性特质的研究没有形成满意共识,也没有科学依据能证实这种特质到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因此,从很早开始反对的声音就此起彼伏,很多学者认为这类研究是“方向性错误的”,终将徒劳无功[5]。
(二)对创业过程的研究
1988年加特纳William Gartner另辟蹊径主张“创业过程”的研究,因为创业终究是指创业者建立和发展某种企业或商业模式的过程,多种力量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作用而创业者只是因素之一,所以研究应该转向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到底做了些什么,该做些什么,也就是“创业行为”的研究。然而,现实中不同创业者的行为大不相同,企业发展也各有各样,因此这类研究离开特定行业内部,难以形成普及的创业经验。但是此举意义非凡,人们终于从关注创业者特质转向关注“创业过程”,这就为创业课程带来了契机,因为按照创业者特质理论,特别是假定真的存在“创业基因”并且是先天的,那么创业只能是部分人的“专利”,学不来也不用学,更无从提及开设课程。随着创业过程的研究,以此为基础的创业教育也形成了稳固的体系,创业的过程被理解为一种线性的活动,按部就班,环环相扣,包括识别商机、收集信息、整合资源、制定商业计划、组织架构、企业管理、战略调整、风险评估、退出机制等过程。目前,被业界认可和广泛使用的创业定义正是一种过程导向的定义,即“创业是识别、评估和开发商机的过程”[6],其根源还是因果推论,即创业是有序过程的必然。正是因为对“创业过程”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使创业课程教学从理论指导逐步走向实践学习,因而才有了今天十分重要的创业实践课程。但从目前来看,创业教育并没有形成系统学科但课程却已经相当丰富。
(三)对创业教育的方法研究
近几十年来,虽然创业教育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确实偏重“创业过程”导向的理论和实践,也就是对“创业该怎么做”的学习,然而当具体到案例教学中就不得不讨论“创业者为什么这么做”,这就引发了对“创业认知”的研究。这一研究不等同于创业者个性特质的探索,而是关注创业者特定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创业者是怎么想的”,并假定这种独特的思维模式是形成竞争优势和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7]。2001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的萨拉斯(Saras Sarasvathy)教授在论文中提出“效果推理理论”,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虽然未来不断变化,世界有多种可能性,但是创业者可以重组和创造出新的机会,通过社会构建向创业活动投入资源,迎面挑战和风险,创造市场而非是单一的寻找市场[8]。换句话说,创业的各种条件因素是无法确定的,但是创业者具有应对的能力,那么创业的过程既然不可能设定也就没有必要设定,该理论的提出就颠覆了以因果推论为逻辑基础的“创业过程”架构下的创业教育。那么,要理解创业者是如何做到这些,分析他们的创业思维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特定的思维模式正是创业者审视世界和做出决策的根源。在“创业认知”理论的影响下,创业教育的目标从培养某些创业者转向大众如何变得富有创业思维和精神,并能创造机会从事创业活动。那么,新的疑问又再次产生,创业思维或说创造力是可以习得的吗?通过收集大量实证研究,美国百森商学院的专家给出的结论是“创造力可以习得”。任何年龄段的个体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取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创造力绝非仅限于艺术,它还能应用于各种情境[9]。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方法,并经过多年的努力构建一组实践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思维,从而培养能够适应于创业的学生。这一组实践的方法包括:“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五个环节,通过在实践中学习、行动向导及模糊性适应传递一种创业行动精神和创业思维[10],帮助学生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把握和创造未来。
三 结语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创业教育从来不缺少理论,以上三个方向的研究也方兴未艾,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还有新的理论被不断提出和验证。事实上,创业理论在目前的创业教育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支撑起创业课程的主体内容。目前,随着创业教育在世界各国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非商科学生开始接受创业教育,人文艺术、理工科思维的融合必将激发出更加多元化的创业理论和实践方法,而创业教育也将在大众化和精英化两条道路上催生出更加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Greene PG.1993.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self-employed women.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美]Jeffry A.Timmons著.周伟民,田颖枝译.战略与商业机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常建坤,李时椿.美国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N].光明日报,2005-12-28(11).
[4]马昆姝,李雁晨,顾兴树.创业者的创业特质研究[J].商业时代,2014(11):33-34.
[5]Gartner WB.Who Is an Entrepreneur?Is the Wrong Quest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13):461-467.
[6]Shane,S.Reflections on the 2010 AMR decade award:Delivering on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ciew,2012,37(1),10-20.
[7]Mitchell,RK.,Busenitz,L.,Lant,T.,McDougall,P.,Morse,EA.,and Smith,B.Toward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Rethinking the people sid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2,27(2):93-104.
[8]Sarasvathy.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 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16(2):243-263.
[9][美]Heidi M.Neck,Patricia G.Greene,Candida G.Brush著.薛红志,李华晶,张慧玉,陈寒松译.如何教创业——基于实践的百森教学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10]周劲波,郑艺杰.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4):79-8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