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根据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的比赛细则,结合对赛题及材料性能的分析,通过桩基选型、模型构造、分析计算三个方面,介绍了扩底灌注桩模型的结构设计和模型制作方法。
关键词:岩土工程竞赛;扩底灌注桩;模型设计
本文引用格式:侯兴民,等.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灌注桩模型设计与制作[J].教育现代化,2019,6(82):197-198.
为深入推进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对岩土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促进不同高校学生间的沟通交流,2017年4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竞赛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河海大学承办。竞赛以建造基桩为题目,要求设计自重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大承载能力且沉降量小的桩基础。
竞赛主办方统一提供1.0mm厚的灰底白纸板、风干标准砂、双面胶带和透明胶带、剪刀、裁纸美工刀等材料以及内壁尺寸80×40×50cm(长×宽×高)的有机玻璃模型槽;桩型可以采用灌注桩、管桩、板桩等。基桩横断面和纵断面形式不限,其中,灌注桩可封底,并用砂填满;管桩内部在任何位置不允许封闭,上部留2cm不能灌砂。逐级加载至70kg,模型制作及加载时间共计2h。
本次竞赛的评分标准为:在70kg荷载下沉降<3mm为A档,>3mm为B档,加载失败的为C档。三档内部按各自得分排序:S=S1+S2-S3-S4。式中,S1为报告得分,最高100分;S2为沉降得分,S2=1000-100×,为沉降量,mm;S3为用模型超重所扣分数;S3=max[0,(P-300)/5]+max[0,(M-2000)/50],P为模型质量(g),M为灌注桩内灌注填砂的质量(g);S4为超时所扣分数,S4=max[0,10×(T-120)],T为耗时(min)。
通过对赛题的研究,本次竞赛设计模型需要考虑加载承重以及桩基沉降等问题。其中由于沉降得分占总得分比重较高,因此,模型成功的关键就在满足承重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桩基沉降量。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内的61所通过住建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的高校中,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代表队获得本届竞赛三等奖。本文将从以下方面介绍参赛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一桩基选型
(一)桩基截面选择
理论分析可知,在周长相同(用纸量相同)的前提下,对于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桩所围起来的底面积,圆形的最大,因此可以提供更大的端阻力,有利于减小沉降量;同时由于比赛提供的卡纸较硬,折成90°或小于90°时容易产生裂纹,对桩体造成破坏,而使用PVC管将卡纸卷成圆筒,则不会对纸造成破坏,且制作简单,故采用圆形桩。
(二)结构设计
1.桩数
根据桩端阻力标准值、桩侧摩阻力标准值的测试实验可知,对三根桩施加荷载时,很难保证荷载均匀传递到各个桩基,荷载会偏向其中一根桩,导致其沉降量与其他两根桩的沉降量差异较大;相比于三根桩的方案,加载的偏心作用对四根桩的影响要小,而且试验发现四根桩之间的沉降量差异不大,故桩数采用四根。
2.桩型
通过对桩端阻力标准值、桩侧摩阻力标准值的比较,发现单位面积的端阻力远大于侧摩阻力,采用扩底桩可以增大端阻力。由于桩基需要承受70kg的荷重且卡纸的承载能力低,采用灌注桩可提高桩身抗压强度。
二 桩基构造
桩身横截面为圆形,为防止卡纸卷成圆筒的接缝处发生破坏,将卡纸在接缝处交错2cm,并用双面胶固定,外面以透明胶固定。底部扩大头由叠加的卡纸和环形加劲肋共同构成,每层扩大头所使用的卡纸,内侧均贴有双面胶,外侧贴透明胶带。上部桩身外侧设置七条用卡纸做的箍筋,其中荷载作用在桩顶容易将桩顶破坏,故设置一条纸箍以加固桩顶,其余六条均匀分布以降低桩身长细比,提高桩的稳定性,增强桩身强度,减小桩身变形。具体结构尺寸及功能见表1。
三 受力分析及计算
(一)建模
利用Midas GTS NX软件,建立桩和砂箱的3D模型并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各个部位的应力和变形,对桩基础沉降位移进行校核,提出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改进设计。
(二)计算分析
由试验[1,2]测得单桩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qsik=1.12kPa、极限桩端阻力标准值qpk=170kPa。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3]计算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为448N,则四根桩的总承载力为448×4=1792N>700N满足竞赛要求。
桩基沉降总沉降量S总[4]由桩底地基沉降量S地基和桩身压缩量Se两部分组成,其中桩底地基沉降量由分层总和法[5]算得0.111mm,桩身压缩量为0.298mm。因此,桩基总沉降量为0.409mm。
由于材料制作的构件尺寸和形状、仪器设备、加载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测试结果的离散性很大,从而产生误差,导致试验测试的结果、设计计算结果及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存在差异。
四 结论
1.通过现场模型制作及加载试验,该扩底灌注桩模型的材料用量、制作时间、承载力以及沉降量均满足竞赛要求,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其中若更加全面地考虑桩数的影响,沉降量会控制的更好,成绩则会更高。
2.虽然模型相对简单,沉降的实测值和设计计算值、迈达斯数值模拟结果有差异,实测值比后两者都大,但这也体现了岩土工程复杂性:很多力学物理参数不仅和材料有关,还和形状、尺寸、荷载、加载过程以及土的性质有关。要准确地计算桩土模型的力、位移、应力、沉降,需要做大量的模拟分析工作。
3.通过设计计算和模型制作,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对桩基相关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土工试验方法标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2]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