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凯里市初中、高中欺凌现状及预防欺凌教育途径比较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19 14:37: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通过对凯里市高中、初中欺凌现状及学校预防欺凌教育途径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具体的预防欺凌教育建议,希望能有效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方法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凯里市6所中学24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凯里市初中和高中的校内外都有欺凌现象,高中生看到同学在学校内外被欺凌的比例比初中生高得多,P值为0,差异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初中生被欺凌的比例略高于高中生,而高中生欺凌的比例略高于初中生,P值>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高中生被欺凌后出现的心理问题比初中生要严重很多,“非常害怕去学校”“经常有想自杀的念头”和“出现了入睡困难、易怒、极度需要陪伴、情绪激动等症状”三个项目的比例高中生比初中生高,P值分别为0.011、0和0.001,差异有显著或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初中和初中生家长更加重视预防欺凌教育,预防欺凌教育途径的七个项目的比例初中都比高中高,P值均为0,差异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是学校和学生家长要重视预防欺凌教育,特别是高中要重视被欺凌学生的心理疏导,要提高预防欺凌教育途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高中生;欺凌;预防欺凌教育;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杨小杰.凯里市初中、高中欺凌现状及预防欺凌教育途径比较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83):312-315.

校园本应是阳光、健康、安全的地方,可近年来,我国曝光的中小学欺凌事件也越来越多,进而引发思考。欺凌行为是一种破坏性、暴力行为,欺凌者有意地通过打、骂、恐吓、侮辱、戏弄、讽刺、孤立同学、甚至敲诈勒索、抢夺同学物品等多种形式给被欺凌者的身体和心灵带来伤害[1]。本文对凯里市高中、初中欺凌现状及学校预防欺凌教育途径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具体的预防欺凌教育建议,希望能够有效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8年3—6月,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在凯里市6所中学(初中、高中各2所,完中2所)的初一至高三年级各选取一百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400份,回收问卷2271份,回收率94.63%,有效分析问卷2086份,有效率为86.92%。其中,初中1042人,占49.95%,高中1044人,占50.05%。

(二)方法

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被欺凌和欺凌情况、被欺凌后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对学校和老师处理欺凌事件态度的评价及学校预防欺凌教育的途径等。问卷调查采用自填的方式记录答案,问卷调查表当场回收,以确保调查内容的真实与完整。

\

 
(三)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采用Epi Data 3.1软件录入,比对无误后,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频率统计分析和卡方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一)被欺凌和欺凌情况比较分析


调查显示,初中生“看见同学在校内被欺凌”(含经常和有时)的比例是55.75%,高中生的比例是70.3%,初中生“看见同学在校外被欺凌”(含经常和有时)的比例是55.95%,高中生的比例是69.91%,均是高中生的比例大于初中生,这两个项目的P值均为0,差异均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中学生“偶尔被欺凌”的比例是27.56%,“经常被欺凌”的比例是3.16%,这两个数据与陈晓英2015年(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和颜湘颖,姚建龙2016年的研究结果(28.66%的人偶尔被欺负,4.7%)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相比都略低;[2-3]初中生“偶尔被欺凌”的比例是33.01%,“经常被欺凌”的比例是3.55%,高中生“偶尔被欺凌”的比例是26.16%,“经常被欺凌”的比例是3.26%,初中生被欺凌的比例略高于高中生;初中生“偶尔欺凌同学”的比例是14.68%,“经常欺凌同学”的比例是1.54%,高中生“偶尔欺凌同学”的比例是16.48%,“经常欺凌同学”的比例是1.72%,高中生欺凌的比例略高于初中生,“被欺凌”和“欺凌”这两个项目的P值分别为0.349和0.488,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


(二)被欺凌学生心理状态比较分析

初中344名被欺凌的学生中的339名学生,高中307名被欺凌的学生中的286名学生填写了“被欺凌后心理状态”相关问卷项目。数据显示,“常常提心吊胆,害怕再次被欺凌”“非常害怕去学校”“经常有想自杀的念头”和“出现了入睡困难、易怒、极度需要陪伴、情绪激动等症状”这四个项目中对第一个选项回答的比例均是高中生大于初中生。其中“常常提心吊胆,害怕再次被欺凌”这个项目的P>0.05,差异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其余四个项目的P值分别为0.011、0和0.001,差异有显著或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见表2。

\


(三)学生对学校和老师处理欺凌事件态度的评价比较分析

调查显示,认为“老师对欺凌事件非常重视”“学校处理欺凌事件非常严厉”的比例均是初中生大于高中生,初中生第一个选项(肯定评价)的比例达到80%左右,而高中生的比例只有60%左右,两个项目的P值均为0,差异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见表3。


\

(四)学校预防欺凌教育途径比较分析

数据显示,在“教学”“班会”“法律讲座”“黑板报”“升旗仪式”“观看预防欺凌教育视频”和“父母”这七个预防欺凌教育途径项目中对第一个选项回答的比例均是初中大于高中。除初中生在“观看预防欺凌视频”的第一个选项的比例接近50%外,其他途径第一选项的比例均超过50%,“教学”中经常渗透预防欺凌教育的比例最高,达到了73.70%,初中生从“班会”和“父母”这两个途径获得预防欺凌教育的比例也超过了60%。高中也是“教学”中经常渗透预防欺凌教育的比例最高,却只有49.81%。所有预防欺凌教育途径项目的P值均为0,差异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见表4。


\


三 讨论

数据显示,有60%的学生(含经常和有时)“看见同学在校内外被欺凌”,说明凯里市初中和高中在校内和校外都有欺凌现象。其中,高中生看到同学被欺凌的比例比初中生高得多;初中生被欺凌的比例略高于高中生,高中生欺凌的比例略高于初中生。这可能是因为初中生校内被欺凌的地点比较隐蔽,或者被欺凌的时间较晚,大部分同学已经离校,或校外被欺凌的地点可能远离学校,所以才没有被同学看见。而高中生欺凌行为的产生可能与学习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以及青春期“叛逆”“躁动”“仇恨”等负面心理情绪没有及时疏导,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发泄等原因有关。所以,初中生尽量不要在学校人少的角落独处,上学和放学一定要结伴而行,放学后要按时回家,不要走偏僻小路,以预防被欺凌。高中则要设立心理辅导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宣泄室”等,建立学生不良情绪的发泄渠道,或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运动、唱歌、下棋等方式进行合理、健康的宣泄,舒缓青春期学生成长的心理压力,[4]或通过团体辅导、沙盘游戏、综合素质训练等专业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5]从而减少欺凌行为的产生。

调查显示,高中生被欺凌后出现的心理问题比初中生要严重很多。特别是“非常害怕去学校”的比例达到18.88%,这部分学生可能已经产生了学校恐惧症;“经常有想自杀的念头”的比例达到11.54%,这部分学生可能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以,学校要重视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要招聘或培训专业心理咨询师,利用专业手段和技术筛查出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重点疏导,帮助其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恢复自信,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要告诉学生与同学要和睦相处,遇到校园欺凌事件不要害怕,不要沉默,也不要想着报复,要及时向父母、老师或路人求助,必要时可以正当防卫。

调查发现,初中生对老师和学校处理欺凌事件时,持重视和严厉态度给予肯定的比例比高中高出20%左右,这对学生积极应对欺凌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心理支持作用。同时,凯里市的初中和高中预防欺凌教育途径都比较丰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初中各项目第一选项的比例比高中高出20%—30%,说明初中生的学校和家长更加重视预防欺凌教育,这可能与高中生的学校和家长太重视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的分数有关。由于高中在“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升学率”的管理背景下,预防欺凌教育流于形式,忽视了预防欺凌教育途径的有效性。学校和家长特别是高中及学生家长要形成合力,重视预防欺凌教育。

首先,国务院2018年印发的《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欺凌防治的重视,也明确了学生欺凌事件的处置以学校为主。所以,学校的管理不能只顾眼前,只顾分数,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应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发展,学校既要抓“升学率”,也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在注重预防欺凌教育途径形式多样性的基础上,学校可以通过问卷、座谈会、个别访谈或定期开展排查等形式,了解本校学生被欺凌和欺凌的现状,了解学校在开展预防欺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同教育途径的实际效果及作用,了解学生对学校预防欺凌教育工作的评价,提高各种预防欺凌教育途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针对全体学生开展防治学生欺凌专项调查,及时查找可能发生欺凌事件的苗头迹象或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欺凌事件,按照学生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处理流程对事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由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事件是否属于学生欺凌行为进行认定,从而进行相应处治。

其次,父母是孩子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人,是孩子遇到困难、问题和挫折时的第一坚强后盾。作为家长,特别是高中学生的家长,一定要认识到,身心健康是孩子取得优异成绩和未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重视对孩子进行预防欺凌教育。要告诉孩子如果被欺凌一定要告诉父母,要相信父母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帮你渡过难关,也许在孩子看来很大的事情其实在父母眼里都是非常好解决的小事。家长还要及时关注自己孩子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近期思想波动比较大或行为异常,应尽快查明原因,与学校老师联系,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困境。

总之,学校和学生家长要重视预防欺凌教育,特别是高中要重视被欺凌学生的心理疏导,要提高预防欺凌教育途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给学生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安心学习,健康成长。[6]

参考文献

[1]贺美花,呼星波,刘春艳.中学生欺凌行为的界定分析与预防措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1):118.
[2]陈晓英.校园欺凌谁来解围[N].法制日报,2015-07-13(8).
[3]颜湘颖,姚建龙.“宽容而不纵容”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10-14.
[4]赵一菊,王声湧.预防为主遏制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09):1281-1283.
[5]张珊珊,张野,苑波.初中生抑郁在心理忽视与校园欺凌间的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0):1512-1515.
[6]王志曲.论校园欺凌与应对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7,4(09):110-1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0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