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认同,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充满希望,但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及趋向缺乏基本判断,对社会主义理论认识还存在不足。将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统一,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认同,不仅可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更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凝聚磅礴之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大学生
本文引用格式:黄娟.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度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83):65-68.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Identity of Socialist Road
HUANG Juan
(College of Marxism,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Abstract: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basically identical with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y are also full of hope for the future of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ut only stay at the perceptual level.
For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reform and trend of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short of basic judgment,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t theory is still insufficient.Combin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with curriculum construction,teaching system with teaching mode reform,practical teaching with research learning,and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recognition of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not only enhance the road self-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ut also realize the great cohes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socialist road;ident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college students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新时代的今天,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要求。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改革方案”实施至今已10年有余,学界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的处理与拓展,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丰富。现有研究主要偏重对课程改革进行整体上的设计,一些方法还比较笼统,从学术层面、学科层面探讨提升纲要课程实效,对具体目标达成、具体问题解决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对解决大学生对当前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相关问题的探讨还不充分,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空间和可为之处。
一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度的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现状
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与一个客观对象形成情感联系的最初形式,它以回复的方式成为性本能对象联系的替代,就像是将对象注入自我之中,并可能引起除性本能之外的种种新的感受。他把认同当成一种过程性心理问题来描述,该观点在此后其他学科中也得到广泛应用。认同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遵循“认知—情感—价值取向”的心理规律,即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建立基本认知,形成情感体验,获取价值认同,并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模式。
笔者从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社会主义前途四个维度并结合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对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从2017年至2019年累计对1331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60,问卷有效率94.7%。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第一,对社会主义道路基本认同度较高。在“你认为中国是否应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调查中95.56%的学生认为中国应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占到绝大多数局。在“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受益者是谁?”的调查中,50.79%的人认为社会主义道路的直接受益者是全国人民,43.49%的人认为绝大部分人受惠。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社会主义道路在情感上是高度认同的,也认可绝大多数民众是普遍受益,认可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
第二,对社会主义道路具体理论认识不足。在“你是否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的调查中65.4%的学生认为自己初步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理论,有26.98%的人表示并不太了解,但相信可以使中国繁荣富强,还有7.3%的同学表示对社会主义道路有初步了解,但仍持怀疑态度。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虽然基本认同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理论层面的认识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第三,对社会主义道路制度认识不全。对“当前社会主义制度是否需要改革?”的调查中有55.87%的人认为当前制度还存在问题,需要继续改革,19.37%的人认为存在诸多需要改革的问题,但是对于如何改革,哪些地方需要改革,并无清晰的认识。也就是说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的认识还不充分,对于改革的方向缺少清晰的认知。
综上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认同,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充满希望,但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及其趋向缺乏基本的判断,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还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认同,但对其理论、内涵、制度缺乏全面和深刻的理解。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史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基本是依托中学阶段的学科学习,以教材体系为依托。从不论从教材体系还是内容上来看,是以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因而未能对社会主义道路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又因缺乏其他渠道的知识拓展和补充,因而相关知识的储备是不足的。另外已有知识大多停留在间接经验层面,没有经过实践的升华,既无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史做全面深刻的认识,也无法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现实的问题分析。
第二,理论储备不足,缺乏分析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道理的相关理论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大学生刚刚实现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的跨越,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手段均不成熟。因此,即使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但仍然不具备对现实多变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能力。大学生对社会的分析能力欠缺,存在着认识僵化,认知教条化现象。因此利用大学生认知转型的特殊时期,构建起他们对于社会主义道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挑战也是契机。
第三,所处环境复杂,缺乏长效的思想引领的机制。在网络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思想流派纷呈,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判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干扰大学生的判断,削弱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但传统的思政教育囿于课时、空间的局限,无法为学生提供长期的思想引领,缺乏必要的长效机制在也使得学生容易受到一些思潮的影响,从而发生偏差。利用思政教育的特长和特点,为大学生构建起一套长效的思想引领机制,不仅是思政教育的新时代使命,更是坚定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明确方向问题,明确旗帜问题。
总之,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较高的情感认同,但受到知识储备、理论储备和所处环境的复杂的影响,在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及制度的认识上还存在着明显不足的问题。
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度的实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度急需要创新理论教学的模式,改革思政教学载体,还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在思政教学的全过程中构建完整的闭环。
(一)将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统一
将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统一,为教学改革提供学术支撑;问卷调查结合文献分析,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情况;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梳理、提炼和强化有关“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进行专题讲授。
第一,将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改革统一。以学科的优先发展、优势发展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学科建设需以立德树人为着眼点,搭建高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平台;另一方面,以学科建设为根基,为推动纲要教学改革提供学术支撑。
同时,依托学科建设推进教材、教师、教学内容综合改革创新。在教材建设上,教材应充分反映学科建设最新前沿成果,形成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相统一的教材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建设一支理论扎实、信念坚定、师德高尚、效果突出的教学人才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提高纲要课程的科学化水平,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亲切力、感染力,把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体现在课程建设各个环节。
第二,结合问卷调查,掌握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情况。每个学期的开学之初,利用调查问卷,从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社会主义前途四个维度,对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认知情况做一个课前评估。并结合学情,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从道路选择的历史背景、历史比较和现实比较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与未来。
第三,打通章节,专题讲授。中学“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结构进行编写,偏重基本史实的介绍,大学纲要课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青年学子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尤其是对近代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理解。将有关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相关内容形成专题,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国情,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的历史条件,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深刻认识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伟大意义,深刻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这个专题中,要结合相关内容来评析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补资本主义课”、“改革开放是倒退”等错误观点。这个专题的内容,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二)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相结合
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适应新媒体时代和学生需求,结合慕课、资料库、讨论群、邮箱等形式在网络平台中开辟社会主义道路专题研讨区。
第一,通过慕课体系实现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转向。慕课的出现以其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全新教学形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价值取向冲击着传统纲要教学。一方面,慕课中微课程、小测验、实时解答三项核心技术优势,有效实现师生在学习中的角色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授、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从而在更加平等的关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思考;另一方面,囿于学时局限,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完成170余年历史内容的细致讲述。借助慕课体系,教师课前发布相关资源,由学生进行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对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实现翻转课堂、先学后导,既适应了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的热情,既丰富了教材体系,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学生思维的厚度,真正帮助学生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最终提升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道路”专题研讨区。由于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课堂教学难以通过现有教材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在网络平台中开辟“社会主义道路”专题研讨区,将各种类型的资源,如课件、视频、图片、书籍等进行集中展示,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视野提供数据库支持。为了丰富和补充教材中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介绍,下一步改革重点,一是注重教学资源的不断补充与更新,根据教学需求和社会发展不断充实案例、社会热点问题和最新学术及理论成果;二是用问题意识去带领逻辑思考,在模块设置上运用不同的问题去组建材料体系,抽丝剥茧,最终引导学生形成观点。设置专题问题如下:中国近代史上三条道路的实践?社会主义理论及道路形成的历史过程?颜色革命的国家及地区前后比较。中国历史各发展时期青年的政治实践。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经历的曲折、失败和成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和贡献等。
第三,通过新媒体构建多维互动。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发达的社会背景之下,其吸收资讯、交流沟通的形式均受到多媒体时代的深刻影响。从目前思政课的现实来看,仅仅依靠传统课堂的交流,难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纲要教师有必要也应当在结合现代通信工具及方式的帮助下,构建起多维的教学互动平台。多维互动教学平台的构建,一方面可以从形式上契合学生的交流模式,从心理层面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活动展开;另一方面也可以补充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用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知识拓展,形成更加有效的互动,提升教学效果。本课题拟在当前的网络平台中设置社会主义道路专题研讨区、邮件答疑、课程问卷调查、研究型教学等栏目,实现跨时空、跨班级、跨年级,更开放、广泛与灵活的深度讨论与交流。
(三)实践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在网络平台专题研讨基础上进行延伸,通过连接历史和现实,触摸历史对比现实,借助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更直观、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现实意义。
第一,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触摸。通过红色文化资源、历史遗存帮助学生从抽象的理论认知转向具体的感性触摸,体验历史的真实,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深刻的思想引领性和较强的理论性。思想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也必须回归社会现实,因此纲要课程应通过理论学习联系社会实际,通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具体地感受和触摸现实,才能对抽象理论产生共鸣,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形成具象的认知和体验,从而对社会主义道路充满自信,对社会主义道路未来充满希望。例如,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第二,从历史选择到现实回声。利用纲要课程历史学知识体系和方法论的指导,以当前社会时政为切入,连接历史与现实,在更宏大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检验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课程性质而言,纲要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就知识体系而言,它从属于历史学范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理论联系实际,发挥思想教育功能,还要体现历史学的特征和功能,从历史角度,把握事物的前后联系,分析当前社会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钻研教材、了解历史,更应关注现实,在把握教材体系的基础之上,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加深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原因和选择结果的而理解,并进行联系性学习和分析,最终深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明晰道路发展的前途。例如可以对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成就。
第三,结合实践教学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围绕某一学习主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学习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的探索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研究”的学习方式。在纲要的实践课程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习热情,还可以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培养科研能力。以提升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度为目标,开展研究性实践学习,结合网络课程平台中的专题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连接理性认知和感性触摸,历史选择和现实回声中不断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知。
三 提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度的意义
2019年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第一,提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度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意义重大。2016年1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青少年做起,这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问题。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加强社会主义宣传,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认同。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是党的生命。因此,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帮助当代大学生在理解历史选择的基础上,弘扬爱国主义,提升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时代思政教师的使命担当。
第二,提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对思政教育改革意义重大。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系来说,二者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一是在建设内容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脱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没有很好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必要支撑;二是管理机制上,一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理论课建设分属不同单位,未能形成全员育人机制。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提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在多元中确立主导,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理论课程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也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在学科带动建设下推进思政课程建设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2).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1).
[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8]5号[EB/OL].(2008-09-23).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
xxgk_80380.html.
[6]黄晓宁.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8):19-21.
[7]李俊卿,张泽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提升的根源探析[J].理论月刊,2018(10):5-11.
[8]刘勇.大学生政治认同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6):130-133.
[9]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