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乡村振兴与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05 10:32: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的决策,乡村的教育是现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而想要将教育办好,教师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农村人口仍然占我国人口总数的大部分,所以农村的教育问题就成为我国教育问题的重中之重,由于农村各方面条件的落后,导致农村师资力量的短缺,很多师范类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农村,本文主要就农村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如何鼓励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服务农村进行分析研究,为进一步推进乡村的振兴做出贡献。

关键词:乡村振兴;师范类毕业生;乡村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刘佳,孙萌,唐朝晖.乡村振兴与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1):261-262.

由于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各方面的条件还比较落后,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城市发展,现在随着大学生的扩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宁愿选择一个工资水平不高的城市也不愿意回到农村,扎根基层,这就需要我们找出其中的根本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这一现状。使更多的毕业生可以回到农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去发光发热,共同促进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 师范类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的困境

(一)教学环境恶劣


现在农村还有很多地方的学校条件极其简陋,几间土坯房,条件好一点的是砖瓦房,教室的墙面和地面都是坑坑洼洼的,教室里摆放着的桌子和凳子已经千疮百孔,冬天的教室更是几面透风。学校里的学生也不少,而老师基本都是40岁往上的,已经好多年没有年轻的教师引进了,住宿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种种的生活困境使很多老师的激情都已经燃烧殆尽,渐渐的对工作也就失去了热情[1]。

(二)教师资源短缺,教学任务重

有一些农村距离镇里较远,教师队伍落后,常年没有新鲜的血液注入,导致教师资源严重缺乏。由于交通的不便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很多分配来此地的教师任教不超过一年就调走了,留下来的老师担负着各个年级的课程,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没有自己的时间来好好休息,没有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三)教师工资待遇偏低,发展空间有限

对于很多的高校师范类毕业生不愿意扎根农村教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使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明显偏低,与城市相比同工不同酬,待遇有明显的差异。工资待遇不平衡,新引进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而工资却还是很低,学校职称饱和,使有才能、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没有上升的空间,这样就使教师失去了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二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意愿

(一)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毕业之后首选的就是在大城市发展。一些免费师范生宁愿承担着违约的责任也不愿意去农村工作,尤其是一些出身在农村的家庭,希望通过上学可以走出农村,改变命运,所以基本不会考虑回到农村发展。尽管有的毕业生确实扎根于基层了,但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并不是由于发自内心的对农村教育的责任和热爱而服务于农村教育,只是将基层的工作作为一个跳板,为以后找更好的工作积累经验和奠定基础[2]。

\

 
(二)师范类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定位

曾有调查显示,对某个师范类高校三年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进行了调查,发现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就业选择较为清晰,而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就业方向不是很明确,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绝大多数人在择业方面很现实,在极大的就业压力面前,他们会先得到工作再考虑以后的发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只要给与一定优厚的条件,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愿意去基层锻炼自己。

(三)师范类毕业生对服务农村教育的看法

大部分的师范类毕业生回到农村执教是因为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先找个工作再说,他们并没有打算终身执教于基层的中小学,而是等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会立刻走,因为他们认为农村条件差、薪资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等,所以不适合长久的发展。只有少部分毕业生会选择留在农村,因为他们认为农村的生活压力小,工作稳定,对于在外面学习了很多现代化知识的自己来说,回到农村可以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在艰苦的环境中更能磨练人的意志,丰富人生的阅历[3]。

三 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对于师范类毕业生的吸引

(一)高校的对服务农村毕业生的激励


师范院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家里条件较差,因此学校可以设置大力度的奖励措施,专门设立农村教育专业奖学金,鼓励学生毕业去农村发展;其次在课程的设置上,适当安排一些与“三农”问题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充分了解现在农村的现状及以后的发展潜力,使他们有决心毕业后去农村贡献自己的才智,参考政府实行的普惠性就业政策,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分析解读,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定位,结合政策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免费师范生的范围可以扩大,不只是局限于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类院校,只要学生毕业后愿意回到农村,在校期间都可以免除学费,这样就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二)政府对服务农村毕业生激励

政府在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现在的毕业生对于工作坏境和薪资待遇方面看的比较重要,所以政府需要在改善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问题上下功夫,还需要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毕业生走向农村。农村教师的编制问题一直都存在,很多教师的薪资待遇得不到保障,这是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回农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早在2018年,国家就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文件,里面针对农村教师的编制问题、薪资问题、职称问题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文件规定,在寄宿制学校里,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对农村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实行编制倾斜政策,通过统筹现有编制资源等方式适当增加编制;在薪资待遇方面,要实际参考当地公务员的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国家鼓励条件稍微好点的地方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并依据学校所处地区的艰苦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4]。

(三)学校对服务农村毕业生激励

学校可设立专门的奖励制度,每年可以定期对扎根农村的毕业生进行跟踪管理,对于表现良好、绩效突出的毕业生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及精神慰问,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当地的农村学校也可以用一定的手段宣传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和良好表现,通过广播播报、专门开展表彰大会等,通过认可他们的工作而使他们有更大的动力;在情感方面,在生活中多找他们谈话,了解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与一定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给予教师们再接受教育的机会,每年争取一定的名额进行研究生、博士的继续深造,学校采取面笔试、免学费等方式激励教师进行在职的学习,不断缩小与城市的距离,使他们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以及对教师职业的追求。

四 结语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发展好教育事业的基础,而农村作为我国人口的一大部分,教育事业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的条件限制,使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各项体系和福利都不够完善,导致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执教,想要改善农村教育的这种局面,既要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又要提高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目前农村的很多地方的教育条件等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政府出台了很多倾向于毕业生的优惠政策,在逐渐减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为农村地区安排更多的编制岗位,社会保障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善,相信通过后续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会有更多更优秀的师范类毕业生愿意扎根于农村,为农村的教育注入一股股新鲜的血液,使农村振兴的目标越来越近[5]。

\

 
参考文献

[1]华中炜.谁在难为大学生就业——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赖德胜教授对话[J].发展.2003(05).
[2]徐仲伟,郑洁.师范大学生就业素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10-114.
[3]于钦波.论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27-31.
[4]涂雯雯.基于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高等农业院校大学毕业生培养模式体系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51):19-20.
[5]张千.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益探索:“启航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8,5(30):134-1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98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