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舞蹈教育对孤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04 09:57: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舞蹈是以审美规范的人体动作和形态造型组合而成,表现情感的艺术形式。孤儿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始终与人类社会相生相伴,孤儿在身体和心灵上都遭受了严重的创伤,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关爱。本文从孤儿舞蹈教育的基本特征,孤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孤儿舞蹈教育应遵循的原则,舞蹈教育对孤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四个方面说明舞蹈教育对孤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笔者旨在通过长期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对孤儿身心健康进行重塑和引导,帮助孤儿走出一条积极向上的阳光之路。

关键词:舞蹈教育;孤儿;身心健康

本文引用格式:赵雪娇.舞蹈教育对孤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与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9,6(77):313-314.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低俗文化的泛滥,机械复制成风,社会价值观念容易受到扭曲,亟需通过审美教育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审美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审美和社会整体审美层次。孤儿是社会中的一类特殊弱势群体,在年幼时期就失去了父母的依靠,心理出现落差,需要社会的关怀与关爱:孤儿在精神上失去了依托,在生活上也是依靠自己,在性格上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外界进行过多交流。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孤儿群体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孤儿发现并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增强自身综合修养。舞蹈因其极具感染力和富含教学意义的特点成为传播审美教育的最好方式,能够美化孤儿思想、行为、仪表、语言等方面内容,优化孤儿的生活方式。

一 孤儿舞蹈教育的基本特征

孤儿与一般儿童在情感认知上有很大的不同,孤儿舞蹈教育主要希望通过舞蹈唤醒和培养孤儿感受美好、欣赏美好,并创造美好的能力。与其他舞蹈教育相比,孤儿舞蹈教育具有认知性、关怀性、引导性的特点。

(一)孤儿舞蹈教育的认知性

孤儿舞蹈教育不仅需要孤儿对舞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动作有清晰的认知,还需要对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思想感情有一定的认知,并引导他们将自己认识到的世界通过舞蹈的方式展现出来。孤儿舞蹈的认知性不仅仅体现在孤儿通过舞蹈对世界的认知,还体现在社会各界通过孤儿所呈现的舞蹈对孤儿内心的认知,这是一个双向认知的过程。一般来说,孤儿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往往采取封闭内心的方式,而舞蹈作为一个形象而具象的表达方式,能够很好地将孤儿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是社会各界了解孤儿内心世界的重要形式。

\

 
(二)孤儿舞蹈教育的关怀性

孤儿在年幼时期失去父母,在心灵上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和创伤,这种心理上的创伤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愈合,而且需要来自全社会各方面的关爱和呵护。孤儿舞蹈教育是一种爱心事业,需要教师在情感上与孤儿达成一致,通过舞蹈的形式与孤儿产生情感上的共振,了解孩子内心世界,消除孩子不良情绪,帮助孩子重塑心理健康;需要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体贴、关怀和关爱,了解孩子的思想倾向,鼓励孤儿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困苦和诉求;在教学中对学生表现进行公证客观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多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集体观念,在教学中灌输集体理念,帮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

(三)孤儿舞蹈教育的引导性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会反复要求学生要注意呼吸,要注重舞蹈感觉等内容,这些话语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暗示,引导学生赋予舞蹈动作新的内涵,帮助孤儿表达和宣泄自身情感。孤儿学生在舞蹈教学中,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也能够达到舒缓心情,与外界交流的效果。教师和学生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进行不间断的情感交流,教学活动本身也是一种高效的情感活动,在优美的旋律中有利于引起孤儿心灵的共鸣,可以有效丰富孤儿的情感世界。

二 孤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孤儿的歧视和虐待


部分孤儿教育工作者因孩子没有父母,缺少依靠,性格孤僻,不善交流而产生歧视心理,并在歧视心理的影响下,对孩子实施虐待行为,给原本就遭受巨大身体和心理伤害的孤儿带来新一轮的伤害。孤儿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害怕失去、害怕被抛弃,心理承受能力差,相比一般孩子来说更容易受到心理层面的伤害,来自授课教师的歧视和虐待会影响孩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容易让孤儿产生厌世的念头,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教育方法刻板单一,缺乏针对性

孤儿是一类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大多有长期不幸的经历,容易产生自卑、自大、急躁、忧郁等心理状态,而部分老师却忽略了孤儿的这些心理特点,用教育一般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孤儿群体,这种教育方式的区别,让针对孤儿的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让教师和孤儿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舞蹈教育是改善孤儿心理状态的良好方式,对于不同类型的孤儿应有针对性的调整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授自卑内心孩子欢快的舞蹈;教授悲观敏感孩子美好的舞蹈;教授易于急躁的孩子舒缓安宁的舞蹈,让孤儿在舞蹈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 孤儿舞蹈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关怀原则


首先是给予孤儿以职业关怀。职业关怀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自身掌握的知识贯穿到教学实践中,不仅仅教授孤儿学生规定课程,还要教授孤儿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界的看法,提升孤儿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知识水平的提升。其次给予孤儿以情感关怀。孤儿是一群需要特别情感关怀的人,每个孤儿既是身份上的孤儿,也是心理上的孤儿,需要舞蹈教师在授课时给予情感上的关怀。舞蹈教师对于孤儿学生情感上的关怀需要掌握合适的度,既然学生感受到温暖,也不让他们产生过度的依赖,要帮助他们建立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

(二)个体差异原则

孩子成为孤儿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因为父母双亡,有的是家庭经济状况不佳遭到遗弃,还有的孩子是因为身体有先天的疾病而遭到遗弃,不同的经历让这些孩子拥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孤儿舞蹈教师需要分析不同孤儿的实际状况,重视孤儿学生的情感经历和内心特点,挖掘孩子的艺术优势,充分利用其善于观察的优势,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多交朋友,多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更好的掌握生活的技能。

四 舞蹈教育对孤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赋予学生重要的人文思想


人文教育是孤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人文教育是帮助孤儿学生认识、理解社会和世界的重要途径。舞蹈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孤儿了解舞蹈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让孤儿通过舞蹈的方式与世界实现交流和互动。舞蹈教育还应对孤儿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塑造,需要打开孤儿的内心世界,唤醒他们对社会美好的关注和热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未来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实施人文教育时,不应拘泥于口述方式,还可以综合运用视频、图片、音乐的方式将舞蹈节目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予以说明,提升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和消化能力。

(二)提升孤儿欣赏、表演和创作舞蹈节目的能力

舞蹈是一种肢体的艺术,是肢体语言的艺术化呈现,肢体教育是孤儿舞蹈教学的中心。舞蹈教学中,教师需要锻炼孤儿学生肢体的连贯性、灵动性和柔韧度,通过各种肢体动作的搭配组合来表现内心世界的思考和层次。对舞蹈的欣赏、表演和创作是舞者的基本素养,而这三项基本素养都跟肢体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在舞蹈课堂上要指导孤儿对舞蹈中的肢体动作进行思考,让学生去思考舞者为何创作这个动作,这个动作表达舞者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引导孤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合适的肢体动作去表达内心想法,要通过肢体动作的衔接将信息传递给观众,并感染观众。

(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师通过延展教育让学生产生深层次的体会,在体会舞蹈之美的同时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舞蹈源于生活,舞蹈是对生活的艺术化体现,因此,孤儿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够热爱舞蹈,延展教育的重要性也正在于此。华丽的演出服装、绚丽的舞台灯光、高超的舞蹈动作仅仅是舞蹈的表象,而舞蹈背后的内容,舞蹈所表现的生活故事和生活内涵才是舞蹈的重点。孤儿学生可以在舞蹈过程中体会生活的乐趣和美好,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孤儿来说,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其次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舞蹈各层面的知识,最后要重塑学生的安全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

 
参考文献

[1]余甜甜.探索舞蹈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1(09):217.
[2]赵向欣.谈舞蹈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师范舞蹈教学改革的思考[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2(01):67-68.
[3]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96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