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通信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媒体传播手段由原来的简单、单向、单调向复杂、快捷、交互性强等方向快速发展。本文在总结新媒体时代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传播方式忠实拥护者这一现实,分析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刘影.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1):222-224.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与媒介传播方式,相对而言,笔者比较认同“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用微信、微博、邮箱等平台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媒介传播方式”这种观点。由新媒体概念可以看出,相对应的新媒体时代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首先,新媒体具有数字化的虚拟特征。由于信息编码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声音、图像、语言文字等,都可以以数字编码的形式,通过网络技术传播到接收终端的手机或电脑、电视上,信息传播呈现出数字化的虚拟特征。其次,新媒体交互性的传播方式。媒体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打破了传统上“传播者——接收者”这一单向度交流模式,走向“传播者接受者互动”的双向度交互模式。信息的接收者不再只被动接收信息,同时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快速地反馈与沟通。再次,新媒体具有广泛性的传播主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成为信息传播者与发布者,可以随时参与到信息传播当中,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最后,新媒体即时性的传播速度。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便利快捷,使得空间距离被压缩,受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甚至产生了王谢平老师所说的“去时间化”现象:传统意义上的时间观念或延伸或压缩,使受众在相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里,都能够同步共享大量的信息和最新资讯,以便人们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和分析信息后作出不同的选择。
二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习近平2019年3月18日主持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是我国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所在。当今新媒体时代,由于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转变,大学生成为更加活跃、更加积极主动、更易接受网络媒体传播方式的群体。鉴于此,本文讨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讨论单一主体还是双主体或多主体,而重在探讨作为人的大学生受教育者在新媒体环境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注重个性化教育,并把个性化教育与多样性教育相结合,在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个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从而使受教育者构建起符合自身特点及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观认知体系,这是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所在。
在新媒体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过程性的工作,相对而言,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创新的思想理念、灵活的方式方法及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尤其需要尊重大学生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及创造性等特点来进行。简而言之,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接纳教育过程的开放性、互动性。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方式和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必须承认,当代大学生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且由于教育内容多元化、教育过程终身化的特征,教育过程中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的开放包容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依据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学生不应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他们与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是统一协调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和提高,教育者与学生互动并从中总结规律,有利于教育者在新的环境下更好地开展工作。
其次,凸显受教育者个体的能动性。“人的主体性是现代人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人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凸显与张扬,对人的主体性的呼唤与弘扬也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2]。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充分发掘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而现实情况却是,社会意识形态中,重视国家和集体利益有余而忽视个体感受,往往强制性要求个体服从集体,个体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下,容易造成表面服从内心抗拒的情况,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实际上,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受教育者主体在生活学习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解放、自我提升的文化自觉和内在不断努力的主体性活动过程,只有这种自觉能动情况下产生的主体性自我认知,才更能促进主体自我管理和自我革新,产生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最后,重视受教育者个体间的差异性。“差异性始终是个体存在的绝对特征”[3],没有差异性的个体存在,就没有多样化的社会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要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等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相统一的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因此,承认个体差异,善于利用条件引导个体多样化发展,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大学生受教育者群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受教育者教化的影响,也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各类因素的影响,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4]。
三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在新媒体时代,做好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充分掌握其特征的前提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一方面,传统形式上以灌输为主的、要求受教育者死记硬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被现实证明是不可取的,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能够死记硬背下大量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理论知识,但也仅此而已,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出现偏驳:“往往是知“道”而不能行其“道”,导致知行脱节”,被动接收的知识只是一连串符号的累积,可以用来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和比赛,并不能很好地内化为自身品质的一部分,在实际生活中,也很难得到切实的应用,这与我们最初所追求的思政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真正行而有效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学生自愿、自主的情况下主动获得的。另一方面,从我国传统儒家的个人教化伦理上来说,要求人首先要“修身”,这是基础,只有个人内在素质得到完善,才能使个人成为能够影响他人、影响周围环境、自主自律的主体性自我。当今社会环境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深深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开放、交互性等特性,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语言、行为少了监控及束缚,也受到更多价值观的影响冲击,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中畅所欲言,随性而为,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很容易偏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而,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之能够在自主、自律的内在自我完善中坚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自主性学习的前提下,彰显出具有主体性自我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5-6]。
其次,激活学生集体组织功能。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想法新奇且多样,热衷于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并在社团组织的官方网络平台中献计献策,表现积极。因此,通过激活高校社团组织、班团组织或班级共同体这类集体组织的活力来教育学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做法也是符合“回归生活世界”这一时代诉求的。学生在高校社团组织中充分发挥社会人的角色,高校社团等集体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学生自主自愿参与到集体组织各类活动中,在日常活动中积极主动,能够自然而然激发起内在自觉,在集体组织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完成“在体验中生成、在希望中提升、在审美中超越”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另外,高校社团组织由高校团委直接领导和管理,高校团委在高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有着坚定的政治方向,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是潜移默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大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在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能影响身边同学,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偏移的风险,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表现[7]。
在集体组织中,除各类学生社团外,班级共同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生集体。在班级共同体中,班级成员间有着共同的责任感和道义感,在班级共同体规范作用下成为一个“具有道德本性的集合体”,班级成员在班级共同体规范指引下明确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为什么做的意义与价值所指。在班级共同体中,共同体成员通过“共享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使个体的“我”的集合体被改造成为一种集合体的“我们”。班级共同体中的个体成员既是个体又代表整体,这使得班级共同体的成员间成为紧密连结、相互影响、互相依赖的关系,在这种无形的情感黏贴下,在班级管理规范的制约下,班级成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共同思想情操和持久传统的班级共同体。此时,班级共同体中成员的个体角色也就变成“自觉、主动学习的执行者、强化者和促进者”,这正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所追求的一种学习状态:充分理解和尊重个体的情感、心理需要,提升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个体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班级共同体环境中,学生个体将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能够主动学习并在学习中学会反思的主体。他们会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思考,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思考问题的多种答案或最佳答案,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反思,能够批判性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者成为主动学习与探索的主体,充分展示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8]。
激励教育者及管理层发挥作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充分凸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个体价值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要想达到重视个体价值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目标,首先需要作为教育者及教育管理者转变教育理念,从培养出顺从的“工具”人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重视个体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自主自律意识的主体性现代人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在当今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里,比现实世界少了许多的约束和监督,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自由发表观点、发布信息,教育者的理念若不能与时俱进,适时转变,只会与社会脱节、与学生产生思想认识上的隔阂,成为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主流方向发展的鸿沟。其次,需要教育者及教育管理者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规章制度及科学的教育目标。规章制度是纲领性文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引导性作用,有了政策性的引导和支持和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氛围下接受教育,在网络世界里也有思想上的约束,明确知道什么该做,哪些言论是合适的、正确的、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有了主题性的自我约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从这一层面上说,教育者及教育管理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思想引领、政策引领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9]。
新媒体时代是网络的时代,是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因素繁杂、特点明显的时代,在这种环境下提倡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为更好进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一种优化路径。但要注意的是,提倡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并不是否定教育者的作用,必须承认,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将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与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相统一,才能收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晓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内涵新要求——学习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25-30+40+167.
[2]刘成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潘自勉.论差异与价值发现[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01):32-36.
[4]刘晶.新媒体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陕西教育(高教),2019(03):44-45.
[5]丁贞栋,王攀.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及社会影响[J].新闻与写作,2019(04):96-99.
[6]王谢平.新媒体“去时间化”特征的三维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06):29-33.
[7]郑皓月,熊悦,邱化民.高校班团组织中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7(Z1):47-49.
[8]孙若梅.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现路径[D].辽宁大学,2014.
[9]刘影,朱庆峰.班级学习共同体: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文化之维[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9(04):83-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