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01 15:26: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建设、培养学生社会主体和责任担当意识、探索思政课教育教学新路径,是落实新时期教育思想、立德树人的基础要求,能够较好地增强思政教育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新时期

本文引用格式:任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0):274-275+284.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Period

REN ying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nan Zhengzhou)

Abstract: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in the new era.Strengthen the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ultivate students'awareness of social subject and responsibility,explore new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realize the effective positive dissemination of the Party's theoretical principles and policies,and ultimately achieve students'belief in Marxism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ternalize in mind and externalize in practice,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ractical course teaching;Actual effect;New era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要求。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和教学经验,为新时期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了借鉴和指导。发挥教师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作用,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使命担当意识,探究育人效果新路径,着力推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 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发挥教师主体积极性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研读经典著作,准确理解和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原则,提升自己教学实践的“看家本领”和底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只有扎实丰富的理论专业知识,才能领会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时代价值;只有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才能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只有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学生真正理解国家方针政策,从而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二 推动思政课教学资源课程化实施育人效果新路径

高校作为社会发展有机体的细胞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社会变革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以提升教学实效性。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多样化,进行教学资源的课程思政化,确保“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和“四服务”(即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一是以“三进”推动教学方式改革创新的必要性。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这一特征,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般是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为教学客体,采取课堂灌输的形式。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PPT课件授课已广泛普及,但也只是简单的把教材上的内容转移到课件上,教学对象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仍有所限制,授课方法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这“两微一端”的信息社会,互联网知识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海量化、碎片化特征,使社交网络平台成为学生获取资讯的重要平台。不仅教师传统的教学权威受到挑战,一些教学内容也在学生的眼里变得不合时宜。所以,为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建设,现在高校不断开展新的教学改革,除了传统的图片文字外,案例库、试题库、精品课程、动画、音频、视频等网络资源形式多重展现,微课、MOOC也被引进课堂。这样,通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手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较强的抽象的原则性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的鲜明的较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

\

 
二是以“三贴近”创新网络空间教学的即时性。网络虚拟空间是社会实践的一种新形式,是对马克思人们社会交往理论的一种新发展。原理课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关注热点时事新闻,结合原理教材内容,利用互联网传播手段,引导舆论正确导向,是思政课面临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虽然图片和文字依然是现在教学的主要形态,但是手机学习APP、视频教学、线上线下互动还是颇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授课方式。老师作为教学产品的提供者,学生作为教学内容产品的消费者,通过网络空间这一中介,实现了教学内容产品的交换,实现了原理课教学的内在价值。

三是以“四服务”推进原理课教学社会活动实践性。社会实践是人们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实践交往方式,这种实践交往方式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三个层面得到实现。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利用,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状况,以及从当前社会发展中学校的社团建设、社会的公益性组织、社会利益集团组织,到社会的治理等以大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通过这些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揭示世界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达成对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主体性选择、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认知的统一,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达成对实践真理、道德判断和审美价值判断的统一,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共识,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 培养学生社会主体意识 增强责任担当使命

大众媒体时代,作为享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话语权。大学校园学习生活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认知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知识上的认知、社团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的锻炼、国内国际新闻事件以及社会政治生活事件的参与和解读,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越来越多的得到实现。大学生不再是抽象的具体的只沉湎于书本学习的个体,而是有着较强自我认知能力与分辨力,拥有独特的社会见解的独立个体。作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大学生是重要的力量支撑。正如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理念蕴含着独特的价值体系,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内心,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正因其具有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具有时代价值。所以,面对当前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增强社会管理水平与构建治理体系时,课程教学需要从个体、社会、国家等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未来紧紧连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关心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树立其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实现自身主体性的社会价值,从而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四 构建全新的话语机制 传播正确的思想方针

思政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时要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气息。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多极化发展,我国与世界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并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有机整体。资本的全球化,带动着经济的全球化,同时也促进着信息科技革命带来的大众媒介传播的全球化,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每一个社会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全球化的作用,特别是互联网不再受到国界与民族的局限,从而对有的民族与地区的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等造成了冲击。

网络空间作为一个话语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虚拟平台,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互联网充满文明进步正能量,同时,以中国经济发展为支撑,进行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以文化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新的国家形象,拥有国家话语权和规则秩序制定权,提高国际影响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聚焦国际国内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构建新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能力,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规律和育人机制,坚持思政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相统一,挖掘人文社科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营造良好思政课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筑牢信仰之基,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之中。

\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建设的新境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有关论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6-22.
[2]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儿童发展研究,2019(02):1-2.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90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