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以伊斯特万·巴尼亚伊的无字绘本作品《变焦》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这部作品图像叙事中的形象表现和情感表现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要从视点的转换,特写式构图,画面气氛烘托,色彩表现等方面入手,希望分析和研究这部绘本的艺术特点和其独到之处。
关键词:伊斯特万·巴尼亚伊;无字绘本;图像叙事;情感
本文引用格式:李华等.伊斯特万·巴尼亚伊无字绘本《变焦》的图像叙事特征[J].教育现代化,2019,6(75):281-283.
伊斯特万·巴尼亚伊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他的无字绘本《变焦》,于1995年出版,被《纽约时报》和《出版人周刊》推荐为年度最佳童书,并荣获国际阅读协会观者票选最佳童书奖。该无字绘本全文采用图画叙述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增加了观者对于探究故事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扩大了观者的想象空间,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将观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扩展到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对观者和适龄读者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同时也彰显了绘本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了绘本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 图像叙事中的形象表现
绘本是用图画和文字讲故事的艺术,无字绘本因为文字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文字,因此只能用图画承担讲述故事的职能,而且绘本的设计要求以画面效果为主,故无字绘本的形象元素对其主题的表达至关重要。作者需要通过构图的变化,色彩的变化表达出故事的张力、戏剧性以及未知性。在《变焦》这一作品中,作者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些元素。
(一)运用视点的转换带动故事的发展
优秀的无字绘本不仅有扣人心弦的故事,其中还隐藏着许多的秘密等待观者去探寻。视点是无字绘本与观者进行移情的桥梁,其基本的创作手法就是运用视点的转换带动画面节奏的变化,使观者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并且让观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的利用画面中的视点和角色身处的情境进入故事,感受绘本故事所带来的未知性以及情感体验。翻开无字绘本《变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占据着大部分画面的橘红色多边形,上面洒落着些许大小不一的橘黄色圆点和蓝色的三角形符号,画面的空白处也随意的洒落着淡蓝色的大小不一的圆点,翻开第二页,画面是一只站立着的半身鸡的形象,背景同样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蓝色墨点。原来橘红色多边形只是公鸡头上的鸡冠,视点继续移动,画面中的主要形象变成了两个戴帽子的小孩趴在窗前看那只站立在围栏上的公鸡,画面上的颜色变成了像闪烁的萤火虫一样的橘色。再继续往下一页翻,发现原来这只是农场小屋的一角,小点也变成了绿草地一般的颜色。观者这是才恍然大悟,但同时又发现第七幅图上又出现了两只手,这又是怎么回事?再次引起观者的疑惑,翻开下一页,原来是一个小女孩在玩耍的模型玩具……
绘本的作者在设置画面时,将镜头的视点一点一点的改变,画面也由静态变为了动态,最终画面变回静态,每一帧都出乎意料,又似乎每一帧都在意料之中。视线的不停切换,事件被慢慢放大,让整个绘本充满了动感的节奏,这样的视点转换让观者猜不到下一章的情节是什么。不知道下一刻将要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就像电影画面的连续播放的效果,让画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让画面的述说空间变得更加自由,在欣赏时留有更多的余地和悬念,每次看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即使没有文字的述说,也能通过画面的揣测与色彩的联系读懂故事情节的起伏和进展,充分的调动了观者的想象力,谜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地被揭晓。
(二)特写式构图衬托主体图像
构图形式的不同,在画面中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好的构图形式能深化主题、表达情感,开启观者想象力的大门。如果画面构图太过于复杂,则不利于观者注意力的集中,复杂多变的构图容易使观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疲劳,影响最终的观赏效果。因此在创作绘本故事时,画面构图应当简洁明了层次分明,与主题无关的背景要尽可能省略,使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绘本的故事中心。
《变焦》的作者摒弃了很多对于环境的刻画,甚至留白。在图一中,画面的主体物是一只公鸡的鸡冠、图四画面的视觉中心是一个鸡头,背景是大小不一的蓝色墨点,鸡的形象占据了中心的位置,刻画写实到位,极其简练,没有对其他环境作过多的刻画,也没有交代为什么要画鸡,鸡的身体为什么是不完整的,它所在的环境等等细节,避免了读者注意力的分散,观者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画面对于主要形象的描绘。这样一来观者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发挥对于未知事物的想象力,引起更多的悬念,反之,如果作者把每一个物体刻画的都非常完整,那么无字绘本也就失去了节奏和悬念,故事也会变的平淡无奇。
(三)画面构图大小的气氛烘托
画面构图大小其实就是画面中主体图像的构成元素所占面积大小,在无字绘本最后几页,如图二中,随着视线的延展,转向飞行员的视觉角度,然后是飞行于云海间的飞机,接着就是蓝色的地球,慢慢的,地球也变成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白点……由最初的画面主体物的巨大占比,渐渐缩小,最终只占画面极小的一部分,画面的大小变化暗示着环境的变化,距离的变化,主体越来越小、变成一个小点,最终不见,使整个绘本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使观者在阅读体验的过程中充满好奇心。这样一来,不仅将氛围营造得非常具有说服力,也增添了不少戏剧张力。冲突性、戏剧性的对比和镜头的跟踪使得整个画面处于一个连贯的不间断的运动中,让观者的思绪也都一起动了起来。这样的气氛渲染很容易让观者产生好奇心,也引发了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
一本优秀的无字绘本需要用丰富的形象元素支撑起叙事职能,使得绘本在具有故事性的同时又不缺乏艺术性,因此图像元素的设计也需要有丰富的内涵,画面要生动、流畅并具有鲜明的运动感,要能够引发观者的思考,能通过画面生动反映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变化,使画面看起来更完整、精美,要能够很好地引导观者的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绘本的叙事目的。
(四)画面中的色彩表现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写到:“一切视觉表象都是由色彩和亮度产生的,能够传递表情,能通过把各种物体和事件区别开来,使我们获得有关这些物体和事件的信息,”色彩是图像叙事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情感的直接或间接的表现,观者在阅读绘本获取信息时,色彩元素信息的提取往往要早于形态结构的信息提取,观者对于色彩的感知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优先于对颜色的感知和体验。
《变焦》绘本左侧的每一页,都是完整的黑页,绘本右侧的每一页作者在色彩方面大胆地运用了鲜艳、明亮的暖色调,以常见的红、黄、绿、蓝等颜色为主;(如图三)用高纯度色彩平涂做底,配色精炼单纯、自然简练,清晰纯粹。平铺直叙的绘画方法结合稳定平衡的构图,使其绘本作品具备了均衡的色彩布局,用平面化的图像处理方式,实现了对观者想象力的培养和激发。同时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观者对于其所不了解的事物通常会表现出强烈地探知欲望,在阅读的过程在,画面中的有趣的色彩表达,一暗一亮有节奏的变换,无彩度与有彩度的对比,明暗对比、色彩的律动与观者的情绪、状态,与故事情景实现完美融合,使得绘本阅读充满了节奏感,并超越着文字的边界,具有极大的视觉张力,从而激发了观者的阅读兴趣,迎合了观者的视觉心理。
绘本是需要传达特定的情感或者是情绪的,画面中的色彩总是能比文字更先更直接的创造、表达出故事的气氛,或愉悦、或恐惧、或温暖。好的绘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体验到色彩带来的想象。因此合理的运用色彩,提升绘本的视觉传达效果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二 图像叙事中的情感表现
在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初级阶段,绘本的情感教育起着至关中重要的作用,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被绘本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所吸引,进而产生共鸣。优秀的绘本都是由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创作,通过设置画面中的图像叙事表现方式,使观者融入特定的绘本情景中,体验人物形象性格的变化,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引导观者产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无字绘本《变焦》这本书适合所有年龄阶段的观者,这本绘本中虽然没有任何文字,但是通过类似相机镜头的变焦转换特效,从开篇一个红色类似于海星的图形到鸡、玩具、广告纸、拿着广告报纸的男孩……延伸至整个宇宙,最终变成一个点,随着镜头从近到远,由小窥大,思维也由事物的局部一点点的放开。一步一步拉进,每次转换都有一个惊喜呈现在眼前,形象变化引起的视觉冲击,让观者感受到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里,地球也只不过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事情不一定是你看到的样子,就像这个随着镜头变换的世界,不停地变焦,而每一件存在的事物是何其渺小,等着观者去慢慢发现。此刻,图像显得比文字更有力量去打动人心。
绘本可以激发观者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对观者的情感培养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恰恰因为这是一本无字绘本,要想知道故事的情节,就需要更加仔细地观察绘本,从而锻炼观者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理解能力。一本好的绘本作品要求是既能引起观者思想上的共鸣,也要能形成情感上的互动,每一种不同的图像叙事方式都代表着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情绪组合更是丰富了情感的表达,充分的展现着艺术的张力。强化图像叙事中的情感表现在绘本表达以及审美体验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绘本画面设置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而无字绘本《变焦》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无限拉伸的空间效果,启发观者者从一个新的视角看世界,用一位国外绘本评论家的说法:“在视野之外!在意料之外!”。
三 结论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有大量的视觉经验,绘本的创作者要通过视觉经验对图像叙事中的形象表现,如视点的转换带动故事的发展、特写式构图衬托主体图像、画面构图大小的气氛烘托、画面中色彩表现,以及图像叙事中的情感表现作细致的研究分析,这些审美情感要建立在对社会生活的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能和多数人产生共鸣,充分发挥视觉经验的效果,使得绘本作品呈现出整体一致性和展现丰富的情感内涵。
参考文献
[1]郝广才.好绘本如何好[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9.
[2]张康夫.色彩文化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3-219.
[3]范一腾,张康夫.儿童绘本设计要素[J].设计,2017(16):132-133
[4]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89-91.
[5]李爽,张康夫.罗伯特·英诺森提《大卫之星》绘本的隐喻研究[J].设计,2019,32(01):56-58.
[6]王欢.论大卫·威斯纳绘本艺术中的超现实主义[J].设计,2017(03):96-97.
[7]吴宁.无字绘本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258-259.
[8]陈珊珊.论无字绘本《抵岸》的图像叙事特点及艺术性[J].儿童发展研究,2017(01):43-47.
[9]黄雅洁.儿童绘本中的文化价值观源泉[J].美术教育研究,2017,(03):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