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一二课堂融通的“主辅并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28 09:06: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主旨,秉承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教学理念,构建“主辅并行”专业教学体系,形成“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第一课堂项目课程体系和“综合素质提升”为辅线的第二课堂实践体系,整体设计一二课堂专业教学项目,优化第二课堂“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组织,创新“教、学、做、评”于一体的学期专业综合考评体系,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一二课堂融通;主辅并行;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孙秀红等.一二课堂融通的“主辅并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75):217-219.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着力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教育走出课堂走向实践是必不可少的[1],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是推进大学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两个途径[2],借鉴相关研究[3,4,5,6],第二课堂定义为在常规教学课堂(第一课堂)以外针对学生职业发展、创新培养、兴趣培养、情智开发、技能提升而设立的各种课外教学或实践活动。因此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探索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和途径[7]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是中国建筑业产业成长和变革的关键时期,今后的建筑将以大型建筑、高层建筑和智能建筑为主体,建筑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为适应新形势下建筑行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培养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构建“一二课堂融通、主辅并行”教学体系,并试点实施、总结推广,取得较好效果。

一 教学理念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文件明确指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深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培养适应建筑行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掌握建筑识图、测量、建筑构造与结构、施工技术、预算、施工管理等理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主旨,秉承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融合一二课堂,构建“主辅并行”教学体系,实现课内外衔接互通,深化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 成果主要内容

(一)构建“一二课堂融通、主辅并行”教学体系,实现一二课堂的对接与贯通


形成了“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第一课堂项目课程体系和“综合素质提升”为辅线的第二课堂实践体系。主线以专业核心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构建第一课堂“公共基础平台、专业技能与素养平台、综合素质拓展平台”课程体系。在第一课堂实施项目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实现“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强化→职业综合能力提升”的分段递进。辅线以职业综合能力提升为导向,打造第二课堂实践体系。在每个能力培养阶段,对接第一课堂教学项目,通过典型任务,开展校园文化、专业竞赛、专业实践等活动,巩固专业知识、拓展职业能力、内化职业素质。一、二课堂对接教学内容、互相补充,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

\

 
(二)推进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实施专业课程群项目教学的整体设计

对接施工员、质量员等职业岗位需求,遵循建筑工程施工程序,基于典型工程案例,一体化设计制图、测量、构造、结构、施工等教学项目,系统实施“图纸识读、测量放线、构造认知、结构验算、工种实操”等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学生从建筑到结构、由房屋构造到工程施工等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工程识图、测量、计价、施工管理等职业能力的依次递进。

(三)优化第二课堂教学组织实施,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第二课堂教育作为第一课堂教育的延伸与拓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巩固专业知识,还可以培养创新、创造、创业及团队协作能力[8]。依托第一课堂教学项目,设计专业技能竞赛、专业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结合建工专业特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综合素养。系统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设计实施,内化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专业实践项目为例,主线课程构造与识图、测量、CAD、工程结构、结构识图、计价等,培养学生的识图与绘图、测量、构造与结构认知、工程计价等能力。辅线与第一课堂同步,开展建筑模型及沙盘制作、测量和CAD竞赛、钢筋模板支架制作等专业实践项目。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系统性、规范性,深化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激发潜能,促进个性发展,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融入了信息化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不但能使得学习更加个性化、更有效率,同时具有推动现代教育变革的价值[9]。本项目以“互联网+教学”理念为引导,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线上预习、温故,线下授业、解惑,理论奠定基础,实做强化技能。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实现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五)实施学期专业综合考核,提升学生系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

课程整合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团队优势,实现理实一体化[10]。基于典型工程案例,实施学期专业综合考核。打破单一课程界限,对接职业岗位要求,梳理整合本学期课内外的专业知识、技能,通过知识考核、技能测试、专题答辩等,综合考评学生的技能与素质,引导学生跨越知识限界去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比如第三学期,借助学院图书综合楼施工图纸,将“工程结构”“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土建CAD”等课程知识技能有机融合,凝练相关知识与技能考点,通过图纸识读与绘制、构件承载力验算、施工方案编制等,综合考核学生的结构识图与绘图、基础施工组织管理等能力。

三 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解决了土建施工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


建筑工程的多样、施工的复杂,仅靠第一课堂难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深化培养,“一二课堂融合、主辅并行”的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拓宽了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渠道和途径。

(二)解决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有序衔接的问题

构建了基于工程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展了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实施了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组织模式,知识有序衔接,技能依次培养,培养了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维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解决了第二课堂组织松散的问题

将第二课堂系统设计,有序开展,拓展人才培养的时间与空间,主线、辅线培养衔接互通,深化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解决了考核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

学期专业综合考核,对接职业岗位要求,打破课程界限,通过知识考核、技能测试、专题答辩等,综合考评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不再只是知识记忆的“存储器”,而是进化为问题解决的“处理器”。

四 成果创新点

(一)构建“主辅并行”专业教学体系,拓宽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遵从学生基本认知规律和建筑工程施工程序,构建一二课堂相互融通的“主辅并行”教学体系。

第一课堂“主线”体系,实现“工程识图、测量放线、结构验算、技术交底、施工管理”等职业技能的依次培养,与文化素养、职业素质、创新精神的逐渐养成。

第二课堂“辅线”体系,是对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专业技能竞赛、专业实践等项目,重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创新精神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强化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渗透等。

第一课堂教学项目是主体,是第二课堂的基础与依托,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是两翼,是第一课堂的拓展与深化,拓宽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渠道。“一二课堂融通、主辅并行”教学体系,在每个能力培养阶段通过主辅线同时展开,互融互通,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素质向纵深发展。

\

 
(二)创新教、学、做、评的一体化设计,拓展了专业教学改革的内涵

按照“优化典型项目、细化实做任务、明确实施步骤、严格考核标准”教学思路,解决教师“备什么、教什么、怎么评”的问题,通过“明确任务、示范引导、方案研讨、任务实做、考核评价”的教学组织,解决学生“学什么、做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基于建筑行业岗位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典型工程,按照建筑工程施工程序,落实“教、学、做、评”的每一环节,任务内化学识、实做展现技能,考核提升素质,在系列任务的反复训练中,强化技能与素养,为社会提供能力突出、素养优秀、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

五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第一课堂教学是主线、是孵化器,第二课堂教学是辅线、是助推器,二者相互关联、互为补充。本成果适应了建筑业新时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弥补了传统人才培养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一)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本成果已在建工专业应用多年,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了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能力,多个班级被评为省级优秀班集体,学生创新能力等显著提升。

本项目在中央电视台、省教育厅网站和校园网、微信平台等多次报道,参加了山东省职业教育活动周,提升了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省部级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赛“一等奖”3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个人赛特等奖”3次、“个人赛一等奖”3次,技能竞赛成绩突出。

(二)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学生实现从成功就业到优质就业的转变。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主要就业单位有中国中铁、中国铁建、济南铁路局、天元集团、中建筑港集团等公司。毕业生对岗位满意程度高、收入水平高。毕业生迅速成长为企业骨干,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反馈好。

(三)辐射推广成效突出

本成果为土建类专业的一二课堂协同育人教学改革奠定良好基础,其理论研究、项目实施及成果总结,可供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交流参考,进而推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通过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模式推广等,本成果在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铁道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10余所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得以推广。

(四)教学成果可借鉴性好

本成果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成果不仅包括近百项学生实践作品,还包括教师8门省级精品课及资源共享课建设、20多本教材建设、3项教研课题研究、近20篇论文发表、26人次教师教学比赛获奖,建设了一支勇挑重担、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教师团队。本成果的研究报告、实践教改方案等,可供其他高职院校借鉴,以提升办学理念和思路,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强化教师团队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廖俊杰,周小平,李桂峰,等.职业核心能力嵌入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8):54-57.
[2]潘云智,陈省平,宁曦,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04):98-100.
[3]孙东屏.高职院校学生第二课堂技能培养项目组长效机制建设探究[J].高教论坛,2016(11):112-114.
[4]傅琼.基于心理规律构建三个课堂联动的职业素质养成体系[J].职教论坛,2011(17):61-62+65
[5]王晓如,贠大强.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关系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1(01):85-88。
[6]陈卫莉.基于“一、二、三课堂”联动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5(14):160-163.
[7]潘文莉.职业核心能力第二课堂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9):68-70.
[8]吴冰冰,金晓艳,黄红雨,等.基于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的第二课堂活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3):14-16.
[9]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5):74-78.
[10]邵疆蓉.课程整合在建筑实训项目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1):25-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83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