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中,高等教育对社会人才培养的效用日渐明显。并以其系统化、科学化、全面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得到我国各领域的重视。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悠久的教育历史,是结合我国文学体裁及其基本理论被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当中,然而在高校扩大招生的影响下,学生在就业层面上遇到严峻的挑战。因而合理构建实践教育体系是高校教育的关键,本文结合学科发展优势,探析实践教育理念,提出构建实践教育体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学生就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范忠武.以就业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3):207-209.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进作用,而在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全新的发展要求及教学理念。汉语言专业是我国高校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独有的文学专业。需要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深入分析汉语言专业的现状与前景,积极探析汉语言专业学生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挖掘汉语言专业所独有的优势,为学生后续的就业活动提供独具特色的竞争力。尤其在当前扩招政策开展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整体规模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显著地成为求职市场的主力军,然而与社会从业者相比较,高校大学生由于刚走出校门,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难以形成强而有力的竞争力。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升学生适应社会、掌握专业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汉语言专业发展优势
(一)发展历史
汉语言专业是以汉语言文学研究为主,以我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探析中国文学发展、创作规律为宗旨,合理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及相关文学、语言理论,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文学修养以及表达能力的学科。因此,汉语言专业是高校以文学研究为媒介,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精神的重要手段。这间接地要求高校学生具备充足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利用自身的学习,深入理解我国古代及近代文化的精髓。我国是文明古国,同时也是文化大国,要想有效传承民族文化,就需要保障民族拥有独特的创新力和创造力。汉语言专业在推进传统文化发展的同时,能够有效通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简而言之,汉语言专业肩负着推进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是创新文化体系、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在新时期视域下,发挥着难以替代的关键作用。
(二)发展成熟
汉语言专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相关研究成果颇丰,具有一定的社会实用价值。在专业开设的数十年间,累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及社会实践经验,学科体系发展较为完备。在国家级及省级高等院校中,汉语言专业以其所承载历史使命及学科发展体系成为高校重点专业之一,并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获得诸多研究成果。而在专业不断发展中,逐渐构建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从教学资源层面,增强专业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另外,在专业教材层面,汉语言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从西方经典学科教学模式引入相关理论的借鉴、教学方法的模仿,逐渐形成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传统文化发展规律的教学体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精简教材,促使相关课程更具针对性与细节性。
(三)就业范畴
根据我国高校在汉语言专业教学的管理内容来看,我国不同院校汉语言专业对培养学生的侧重点具有显著的差异,在培养方向上,可大体划分为非师范类和师范类专业,虽然在专业属性上存在鲜明的差异,然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原则基本统一,主要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为主。因此高校可根据专业培养特征及课程特色,推荐学生从事教学事业、新闻编辑行业、广告策划、科研工作、文学评论以及相关文化宣传等工作。可以说我国汉语言专业就业范围广泛、能够深入社会各行各业当中。然而就业难度也随之提升。尤其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当下,学科体系不断完善,行业外聘要求严谨,如果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将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
二 以就业为指向的教育原则
(一)内涵界定
当前阶段有关实践教育的定义,部分学者从理论教学层面进行分析,指出实践教学是有别于理论教学的诸多教学活动的总体概括。涵盖社会调查、设计、实习及实验等。而另一部分高校则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将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育主要标准,指出实践能力是能够有效推进学生学习并获取专业能力与生产技能的教学活动。然而无论从理论教学角度还是社会实践层面,我们可将实践教育界定为是引导学生成为社会实践主体,提升包括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因而在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高校及教师应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作为主要教育目标,而不是局限在理论教育层面上。张天旬(2018)认为实践教育不应是摒弃课堂理论教育,或者完全附属理论教育的社会教育,应是从理论教育入手寻求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突破点,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课堂理论结合社会实践的方法与技巧,以此发挥理论教学的最佳效用。
(二)核心理念
我国实践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体现在现代企业对高校特定专业的需求上,这同时也是我国汉语言专业从传统人才培养理念转变为以就业为指向的现代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原因。针对我国实践教育的特征,可将汉语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为四个阶段。首先,根据人才市场的具体需求,构建满足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机制;其次,根据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再次,根据课程特征及专业特点,转变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学理论,从根源上转变汉语言专业教学的体系。最后,落实校企合作模式,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条件,实现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将思想与行动融合,促使实践教育发挥应有的教学效用。高常佑(2017)认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虽属于两个基本的教学模块,然而课堂教学却是实践教育的基础环节,也是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的前提保障。陈广林(2018)则认为当代实践教育问题的根源性因素是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在目标、模式、理念及模式上的脱节。部分高校仅仅将实践教育作为单独的体系,难以契合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学特征及发展特点。因此导致实践教育效果不佳的现象。
三 实践教育的前提体系构建
(一)确定培养目标
在高校教学理念快速发展语境下,我国高校各学科专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虽然此观点有失偏颇,尤其在科研类型的高校中,专业教学的主要方向是对科研人才的培养。然而在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大部分高校办学方针来看,以就业为指向是当代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经过系统的企业咨询、社会调研及以往的教学经验,拥有纯文学理论知识的汉语言专业毕业生已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针对现代企业具体的需求,高校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文字处理能力、现代办公能力、行政管理能力以及公关交际能力。并且对相关新闻广告、企业管理以及法律知识有足够的涉猎,需要不断发展成具备多项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高校理论教育应紧抓现代企业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理论课程、教学活动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此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二)规范课程体系
现阶段我国汉语言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着严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与人力市场的衔接性差。汉语言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是我国高校汉语言专业的必修课程。而选修课程依旧停留在必修课程的延展中。虽然此类课程体系在211、985等重点院校的学生中还能发挥显著的就业作用。然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却使普通高等院校丧失强硬的竞争优势。因此,在新时代发展的语境中,高校应在保持必修课程体系不变动的前提下,促使专业教学转向实践教育范畴,大力增强应用型和综合性知识的传授,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譬如构建选修课群体系。建立市场营销、广告策划与创意、现代管理与办公以及教师基本技能等选修课模式,以此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各项综合能力。
(三)实施层次化培养
汉语言专业实践教育的开展是循序渐进的环节。需要高校在实践教学中,构建层次化教学模式。譬如,针对大一新生,高校可开设导论课,促使学生全面理解专业课程的配置情况以及实践课程体系,以此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而针对大二学生,高校可开展定向培养机制,引导学生在广告策划与创意、市场营销、人力管理、教师技能以及新闻采编等方向中进行选择。在此阶段,高校应促使教师通过测评和面试的形式,以学生生活环境、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元素,衡量高校学生的就业方向。而针对大三学生,高校应遵循学生意愿,对选择就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教育以及实训教学活动,而对选择考研深造的学生,高校应给予相关的教学辅导及理论答疑。最后针对大四学生。高校要帮助学生完成“顶岗实习”和“论文设计”。因此层次化培养体系是汉语言专业进行实践教育的有效保障以及重要基础。
四 实践教育的具体构建路径
(一)实训课程构建
实训课程是汉语言专业实践教育的关键,伴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逐渐确立了以现代企业发展需求为指向的授课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与构建过程中,实训课程在传统课程中的比例不断提升,新闻采编实训课程,譬如网页推广、网页设计、营销实训、报纸排版以及新媒体实训等,对学生掌握并运用媒体的操作方法与基本技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然而在此阶段,高校应摒除传统应试教育的窠臼,将汉语言专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在各实训课程的教学当中,以此形成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简而言之,在就业导向的语境下,各课群的编排与开展完全服务于学生就业,然而假若以常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将极大地丧失专业教学优势,因而高校必须将学科理论作为契合点,以此提升学生在相同领域的竞争优势。譬如网页设计方向,与设计专业学生相比,汉语言专业学生缺乏足够的技巧性知识,因而需要运用古代文学理论,以营造意境的手段,提升学生网页设计能力。
(二)定岗实训模式
定岗实训是实践教育中最为关键的教学活动,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关键渠道。同时也是高校与企业完善实践教育制度的主要表现。通过实施高校与企业的共同缔造的方针实训,能够有效提升专业与社会实际的完美对接。具体来讲,定岗实训适用于专业大四的学生,以引导学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习的形式,提升学生相关能力培养的质量与效率。针对普通高等院校来讲,合作企业主要为院校所在地的本地企业,学生实习的职位往往是由家庭、高校以及企业引荐的。可以说顶岗实习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入职场的最后环节。在具体实习阶段,高校应委任相关教师进入企业,理清企业的文化环境、岗位需求以及具体发展状况,促使学生对企业及岗位有具体的了解。并利用互联网通讯技术与高校教师建立联系,以此对岗位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询问。
(三)实施混合实训
实践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岗位技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通常采用边练边教的模式。在实践教育中,运用集中实训与分散实训相结合的手段,不仅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能动性,增强学生个体的自主意识。更能促使学生在高校辅导教师的引领下,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具体的任务。以此促使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以及企业发展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并迅速帮助学生完成由学生到白领的身份转变。此外,混合实训能够对高校学生应答技巧、应聘着装、自荐信及监理等层面进行全面的指导,为高校学生成为具备商务社交能力、业务素养及综合知识点商务人才提供全面的帮助。换言之,混合实训是高校与企业通力合作的具体表现,是完善实践教育体系的有效手段,更是当代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趋势与方向。
五结语
实践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新时代语境下社会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客观要求。因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校不仅要将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实践教育渗透到教学体系的不同环节中,更应以学生就业为指向,全面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利用实训课程与顶岗实训机制完善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在求职市场的竞争力,推进高校教学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孙永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语文建设,2014(02):7-8.
[2]逯艳.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案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32):34-35.
[3]薛晓霞,贺智利.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榆林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7(02):18-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