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选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责任感、帮助大学生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教育部思政司在全国推广的易班APP作为重要载体,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三段式教学,旨在通过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评估体系,提升教学效果,发挥该门课程在青年成长“拔节孕穗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易班优课;形势与政策教;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吴锳凡.易班优课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80):145-146.
2018年4月,教育部日前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强调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注重考核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掌握水平,考核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了解情况。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形势与政策教育》自开课以来,因其内容的灵活性及多样性和紧跟国内外时政热点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较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在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分析当前形势与政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这门课程自身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长变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使得对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将国内外热点问题与大学生个人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实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何完善课程考核制度以更有效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等等,都是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但从目前情况看,传统的纯理论灌输、“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难以解决上述问题,也无法真正发挥该门课程育人的应有之义。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以教育部思政司在全国推广的易班APP作为重要载体,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三段式教学。
二 易班优课应用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有助于创新教学理念:以教育部思政司在全国推广的易班APP作为重要载体,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三段式教学,能实现理论课程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更好地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渠道作用。
其次,有助于创新教学模式:通过重新建构学习流程,将“知识讲解传授”放在课前,“知识吸收内化”放在课上,“知识反馈提升”放在课后。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学生学,教师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的学情展开。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习空间的无限拓展,学习时间的自由掌控,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再次,有助于创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在原有的评价体系基础上,本成果借助优课“成绩管理”模块,依据学生登录优课平台的上线次数以及“在线测评”“在线考试”“在线作业”等模块的成绩,自动计算出学生在优课平台上的最终成绩,以一定的比重计入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学期成绩中,实现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多维度考评。
三 易班优课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应用内容
首先,借助一个平台,延伸课堂教学:本项目借助“易班优课”组建课程班级群组,课群能提供全套基于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的在线教学服务,内容包括课群话题、学前测评、课群课程、学习资料、作业系统、在线考试、课后评学等内容,能由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使教学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堂。
其次,重视两个主体,实现两个转变:通过重新建构学习流程,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学生学,教师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的学情展开,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师生互动、教与学的统一。学生从学习活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师生关系从“主客关系”向“主主关系”的转变,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体验式教学转变,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再次,开展三段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三段指的是课前—课上—课后三个时间节段,通过课前导学预习—课堂互动深化—课后思考内化的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提升教学效果。
(二)实施方案
1.课程准备: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教师通过优课“课群话题”讨论模块具体了解学生最关心的国内外形势和热点问题,通过“课群投票”模块最终形成时效性强、聚焦度高、学生兴趣浓的教学专题。教师根据主题制定线上线下课程大纲,确定线上线下教学内容。
2.课前导学阶段:分享学习资料,学生线上学习在每一专题开始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把与专题相关的音视频材料、阅读清单、专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围绕专题设计的问题等材料上传到课群的“学习资料”区,学生通过在平台上在线观看或下载学习相关资料,在学完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登录平台在线完成配套习题或测试,完成课前学习任务。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课上深化阶段:回顾线上内容,学生分组展示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向学生随机提问,回顾线上学习内容,检验学生线上学习情况,解答相关问题。随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结合课前学习主动参与到在小组讨论中,积极表达观点,完成自身知识及观念建构,最后形成小组观点上台展示。比如,进行“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与发展”专题讲解,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结合自身不同的专业背景思考粤港澳大湾的融合与发展与给青年学生带来的机遇,思考如何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大潮,并将讨论结果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让其他学生一起感受到时代赋予青年的机遇,认识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只有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才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展示结束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选出优秀的展示作品,其他同学可分享个人感受。教师在教学实施前应对非预期状况做好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做好教学节奏的把控,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情感投入和意志监控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此外,在课堂结束前,教师需要对小组、班级的学习成效进行总结。
4.课后巩固阶段:反思课上内容,师生反馈评学教师在课后把优秀的学习成果上传至优课平台上展示,让学生在回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后续讨论、总结、反思,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并通过师生互相评学评教,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改进,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
(三)应用目标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获得感
一方面,针对当前大学生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接受度更高更强特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通过易班优课平台,完成课程内容与新媒体新技术的精准对接,增强大学生“在场性”“临场感”的心理体验;另一方面,师生在同一平面近距离、平等地切磋交流,这有利于构建新时代新型师生关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单向传递为双向互动。
2.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教师也是本成果实施的受益者。通过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积极撰写发表相关教改论文,培育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更加注重师生互动、教与学的统一,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 总结
综上,通过将“易班优课”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包括利用该平台确定学习专题,在课前导学预习中利用该平台分享学习资料和开展初步讨论,在课后利用该平台分享线下课程的学习成果并进行互评和进一步深化研讨,课程结束后教师基于该平台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研究中过于强调利用各种平台进行线上教学而产生的诸如忽视教学整体性的问题;通过提出以“课前导学预习—课堂互动深化—课后思考内化”的三段链条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延伸课程的广度与深度,探索更有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发挥该门课程在青年成长“拔节孕穗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8-04-1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 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7.html.
[2]王飞.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有效性[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4):88-89.
[3]樊文霞.基于师生互动的视角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效性[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7):147-148.
[4]代长彬.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03):132-134.
[5]肖群.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11):21-22.
[6]杨鹏,展红军.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优化策略探析[J].高教论坛,2018(06):44-47.
[7]蒲清平,朱丽萍,周莹莹.大数据时代基于APP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5):164-1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