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层面讲授,还应注重情感维度。本文试图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添色“智慧思政课堂”,文中提出了反刍思政、故事思政、平台思政、融合思政、破立结合式思政,以及间接情感教育等运用情感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思政课堂;情感教育;大学生;思政教师
本文引用格式:徐琴.以情感教育添色“智慧思政课堂”[J].教育现代化,2019,6(81):217-219.
由“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可知:中等程度的心理激奋水平能促使行为获得最佳实效。于是,缺乏情感教育的“唯理性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模式下,教学实效难以达到教学目标。“脱离了情感的智慧是空虚的、无意义的[1]。”本文试图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添色“智慧思政课堂”。
一新时代思政课堂注重情感维度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思政信息向思政知识转化
罗素·艾可夫曾提出知识金字塔:最下层是数据,往上依次是信息、知识、理解和智慧[2]。思政课教科书上的知识对照知识金字塔,与其说是“思政知识”,不如说是“思政信息”。如今的大学生每天被来自各个渠道的海量思政信息所包围,信息量已远超他们的接受能力。而思政教师(以下简称“教师”)就要承担起替他们合理选择的重任。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驱动大学生选择性地从中放大一部分信息,来实现思政信息的个人化,促使思政信息向思政知识转化。
(二)情感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价值内容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信念是认知、情感、意志三者的有机统一体,显然,情感本身是思政课教学价值内容之一。现实生活中促使大学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做出选择的关键,是“真信假信”的问题、“愿不愿意”的问题,这主要受制于人的情感因素,即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体力行的实践需要。可见,从了解思政信息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过程当中需要有个必要的媒介,那就是情感教育。汤姆金斯曾说:“人类活动的内驱力的信号需要有一种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种放大作用的就是感情[3]。”而且中华文化骨子里就是情感文化。缺失了情感教育的思政课堂,怎能保证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三)符合00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
在“读图时代”的视觉冲击下,“浅阅读”成了不少00后大学生当下的阅读习惯,思维也往往缺乏逻辑性,于是,他们不太习惯思政课堂上深奥又系统的理论讲授。但是,00后大学生的“话语权要求特别高”,他们拒绝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观点和结论,想要体验、表达、参与,却因理论功底有限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不敢表达。于是,情感教育环节就能促使他们有勇气有能力畅所欲言,满足其话语需求。如此,才能获得如今思政课教学最稀缺的资源——关注。
人脑在缺乏对事物的认知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接收情感性的信息,甚至被吸引。于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当下时代情感性的信息,将其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起来,争取获得更多关注。当然,单靠信息内容的情感性是远远不够的。艾伯特·梅瑞宾提出著名公式:交谈双方的相互理解=语调(占38%)+表情(占55%)+语言(占7%)。语调和表情都是情感的表现。可见,缺乏情感教育的思政课,传播的理论可能不够彻底,在外界错误观念的影响下,甚至会被学生扭曲理解。
二 思政课教学运用情感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反刍思政
大学的思政课与中学的内容确实有重复。为尽量避免扼杀学生的期待,可以考虑反刍思政,促使学生不厌其烦地汲取思政营养。步骤如下:
1.“粗吞”。教师根据将要讲授的章节内容,提前设计出导读问题,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以问题为导向做好课前预习和下一周的课堂汇报。课堂汇报包括导读的问题,以及本组认为尚且一知半解的其他相关问题。
2.“细嚼”。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汇报中提出的、尚存疑惑的问题,有理有据地阐述“为什么”和“怎么样”。若阐述内容正好在学生心理预期内,那么他们会说“我就知道你会这样讲”,尽管之前他们思路并不清晰。因此,教师在“细嚼”环节的讲授内容上要超越学生的心理预期,使其感到意外而惊喜。
基于00后大学生的思维结构,多数是感知模式,思维结构介入了需要解决的众多具体问题。因此,让学生了解学习和运用思政知识的益处,也是“细嚼”环节的必要内容。人都有规避损失的心态。从效果来看,与其正面陈述益处,不如让学生通过身边现实案例明确错误思政认知会造成的损失。
3.“消化”。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是经历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以及输出的过程。那么,“消化”就是思政理论学习的输出环节,不可或缺。它可以以主题辩论、演讲、测试等形式体现。
(二)故事思政
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而构成故事的,除了事情的集合,还有人的思维和情感。故事思政,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思政知识之间的情感的交流,让学生接触的思政课堂不再冷冰冰,而是“饱含温情”。
当然,故事思政并非选取越能引起激情的故事越好。毕竟,中等强度的应激状态,才能使思政课堂上的大学生展开最有效的思维,避免出现“意识狭窄”现象,有利于接受的思政知识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因此,笔者建议尽可能选择会促成中等强度应激状态且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故事。根据卡尼曼与特沃斯基的研究(1984),“参照物决定了认知”。大学生更加关注、对心理触动更大的必定是与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具有同质性的参照物。
(三)平台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人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之力来驱使,而应是当作主体来看待。[4]因此,思政课教学须以大学生的内在需要为起点。因受外界环境影响及自身精神世界的变化,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且不同个体存在差异性。教师需要通过一个合适的平台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及其变化。他们的内在需要被关注后,对思政课自然就会多一份关注的意愿。但有了关注,不一定就有了情感。不少教师为了改变思政课的低头现象,绞尽脑汁地在思考“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我的思政课?”富兰克林效应告诉人们,让一个人喜欢你的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让他帮你一个忙[5]。同理,要想大学生喜欢思政课,就要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使命中来。教师不妨联合有关学生,共同建设一个学生乐意接受的思政课课外平台。于是,这个平台就有了第一批粉丝。以点带面,逐渐获得更多的参与者。
为了积累大学生对思政信息的情感,当这个平台逐渐成为大学生的网络社区后,可以安排各小组每周结合社会热点通过平台发送思政信息,并鼓励“网络社区居民”通过平台点评。毕竟,情感是生活现象与人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感受,纯理论的传播是无法生成对思政信息的情感的。也许,很长一段时间平台会表现为思想沉默期,也许点评的学生只是为完成任务,但起码他们已在持续关注,而这样的持续关注必然是个积累积极情感的过程。渐渐地,平台互动会越来越多,学生对思政信息的情感会逐渐升级,平台带给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也会越来越强。这样就能为思政课堂上展开有效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此外,该平台不应限于思政信息的传播,还应兼具服务功能,即整合力量去解决问题、满足需要。若大学生的需要通过思政平台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对思政信息产生“无用”的负面情感,无形中为思政课堂教学竖起情感障碍。
(四)融合思政
各高校正在力推的“课程思政”,就是融合思政理念的体现,各类专业课程都在努力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力求形成立德树人的合力。同样,思政课堂强调融合思政更是义不容辞。00后大学生虽然认知水平达到了较高程度,但情感上容易出现的片面性、不稳定性,致使其在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可能会对思政课产生情感接受障碍。这一直是困扰思政一线教师的难题。《有影响力的人类行为》一书中提出“喜欢产生喜欢”的观点。的确,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面前的大学生,并且把思政课堂包装成学生喜欢的形式,融入他们颇感兴趣的文学、影视、游戏、电商等内容,他们才会对思政课堂感兴趣。因此,新时代的思政课需要突破传统的思政边界,主动寻求与大学生兴趣点的无缝融合,找到最佳契合点展开教学,从而消除大学生的情感接受障碍。
(五)破立结合式思政
卡尼曼在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提出,大脑有系统1和系统2两种运作模式。受00后大学生青睐的图像阅读和视频阅读,极易启动他们大脑的系统1模式,但该模式下存在分析逻辑上的跳跃,于是,他们容易被表面信息所误导,从而产生负面情感的“底洞”。而“底洞效应”告诉我们,无论木桶里装了多少水,无论是否不停地往里注水,如果忽略了底板上的漏洞,水就会通过底洞不知不觉漏掉。同理,思政课教学讲授的内容再多,讲的再深刻透彻,若忽略了及时消除学生负面情感这个“底洞”,就无法顺利形成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社会化情感。这就要求思政课堂上的情感教育在促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积极情感的同时,还须及时填补“底洞”,消除那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适应的消极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并善于和大学生一起讨论评析他们比较关注的、但又存在错误认知的社会现象及评论。毕竟人的情感是产生于认知,在错误认知的基础上,无论进行怎样的情感教育,都不可能形成长久的、积极的情感。
(六)间接情感教育
思维、感觉、行动,三者若无法保持一致,就会造成认知失调,使人觉得难受,从而促使其做出改变。虽然可以通过改变思维和感觉来适应行动,但传统思政课堂实践已经证明,改变学生的思维和感觉实属不易,而且改变后的思维和感觉持续时间短,易受外界负面信息的影响而中断。那么,不妨尝试以行动为切入点来创造认知失调感,即通过开展支持主张的行动来改变大学生的思维和感觉,从而促成他们的思维、感觉和行动的协调一致。因此,教师应协同高校有关部门搞好思政课外实践,因为这既是训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也是思政课间接情感教育的落实。
笔者坚信思政课堂的情感教育研究,必然能为提升思政课实效助力。期待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45.
[2][美]戴维·温伯格.知识的边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3
[3]贾珍,曾山金.情感教育唤醒功能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运用构想[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8.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三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0.
[5][澳]亚当·费里尔,[澳]珍妮弗·弗莱明.如何让他买——改变消费者行为的十大策略[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8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