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有机化学在药学医学专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我校各专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以及笔者结合在药学医学专业中十几年的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经历,在本文中剖释了有机化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性,同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以更好地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技能;教学设计;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杨静,等.有机化学教学在药学专业中面临的课堂挑战[J].教育现代化,2019,6(79):100-101,127.
一 当前状况
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中理论和实验同时并存的重要教学环节。药学专业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校药学院的7个专业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进入有机化学理论实验教学,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进行了无机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按照教学大纲的计划,由于有了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和无机化学的学习,进入有机化学的学习阶段,学生可以逐步过渡掌握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操作。但是,作为一线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经历来看,有机化学教学在药学专业中存在一些问题,尽管基本的有机化学知识变化不大,但教学课时数在变化,教学要求在变化,学生层次在也在变化,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①理解困难:鉴于有机物结构的变化多端,反应历程抽象复杂,从平面结构到三维空间。同一个官能团或结构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的作用:亲电取代-加成;亲核取代-加成;自由基取代-加成;周环反应等等,抽象性极强,理解和运用起来容易产生逻辑思维混乱,掌握难度较大。②内容较多:有机化学的诸多知识需要在几十节课内掌握,时间短任务重。③畏惧心理:有机课程知识整体性较高,前后逻辑性关联度十分紧密。如果前期化学基础薄弱,有可能在前三章的饱和、非饱和烃授课学习中就开始感到吃力有难度。越往后学习,知识变化越多,导致学生信心不足,产生畏惧,更谈不上技巧学习,有机化学教学面临着不断的课堂挑战。
二 有机化学在本校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安排
本校有机化学安排在大一第2学期,1-17周为教学周期,实验教学从第2周开始,七个专业同时开展。本校药学院的七个专业是: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中药制药,制药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生物工程,不同专业课时数稍有不同。从2009年到2019年,总体来看,有机化学课时数减少了近1/3,但实验教学/理论课时数比例呈逐步提高趋势,由此也说明了有机实验教学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二)教学内容
目前,根据不同专业,理论教学课时数基本固定在53-72学时不等;而实验教学课时数,除生物工程专业外,其它六个专业均为50学时数,11个实验项目,均通过教学认证。
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为了按时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不采取“短平快”、和“疾风骤雨”式教学方式。PPT课件内容很多,加之现在很少有学生进行提前预习-课后复习,造成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难以消化吸收,恶性循环之势,教学质量亦难以提高。
沿用的教材尽管也在历年更新再版,但出现有前后教材内容逻辑性连贯性不强的现象,专业特点不突出。虽然有机化学的实验课相对于理论课的比例有所提高,但总体实验课时数偏少,所选择的实验项目也不足,这样就削弱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考核
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课均采取总成绩=形成性考核+总结性考核两项相结合。
1.理论细化考核规则:形成性考核:
(1)考勤(10%)每旷课一次扣2分,每迟到,早退一次扣0.5分,直至扣完该项目应得分为止。无故旷课达到学校规定,或者课程教学要求的课时数时,取消该学期课程的期末考试资格。
(2)课堂提问(10%)每次提问,不回答者扣2分,回答对错均不扣分。
(3)平时作业(10%)随机课堂练习2-3次不交者零分。
终结性考核:
终结性考试(70%)学期末参加学校组织的终结性考试
2.实验考核细化规则:形成性考核:
(1)自评(5%)评分要点为实验、实训态度,预习报告,实验、实训报告,动手能力,技能和知识,产品质量等。
(2)互评(5%)评分要点为小组成员实验、实训态度,预习情况,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等。
(3)小组讨论(10%)学生分为*组,通过共同学习后派选1-2名代表展示研讨观点,教师打分,作为该小组成员得分;仅个人发言,不代表小组讨论,所得分数仅为个人所得分。
(4)实验实训报告(60%)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给分,每次实验的分数按照百分制计算,总分相加后,除以本课程实验次数,即为该生本课程实验报告总成绩。
(5)考勤(10%)旷课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旷课/请假者相应实验报告及其他考核项均无分;每迟到,早退一次扣0.5分,直至扣完该项目应得分为止。无故旷课达到学校规定,或者课程教学要求的课时数时,取消该学期课程的期末考试资格终结性考核:
终结性考试(10%)学期末将在理论卷面以实验思考题形式进行解答得分。
三 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根据本校以上实际教学情况,考虑到有机化学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而且有机化学也将作为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门必考课程,所以药学专业对有机课程的要求相对于其他专业要高很多。本文针对这些实际问题,以及遇到的问题在实际授课中采取的解决方式,如何进一步对其教学改进进行了具体探讨,以应对其课堂挑战。
(一)教学定位
根据药学专业人才定位,从本校药学专业的角度以及多年的教学及教学编材经验,同时紧扣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本专业特点,以传授系统的有机知识,展示药学/医学专业背景为目标,对所用教材进行严格把关。
根据药学专业培养高素质学术型人才的办学定位,重点培养具备药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前期课程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已经为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同样进行了知识储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可见,有机化学的学习起到了一个必经“桥梁”的功能性作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今后所能够从事的专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定位。
(二)课程教学改进
制定符合课程建设的课程标准是首要目标,目前,已经从如下9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制定出需要掌握或了解的课程内容:
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和同分异构体(此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衔接高中与大学学习内容)。
2.应用价键理论理解典型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能关系,通过乙烯、丁二烯和苯等结构来定性理解分子轨道理论,芳香性概念。
3.理解各类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了解重要有机物的来源、工业制法及其主要用途。
4.掌握各类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和规律,了解制备方法。掌握特性官能团的转化及设计有机合成路线。
5.掌握诱导和共轭效应,并能运用以解释某些有机反应问题。
6.掌握重要的活性中间体的结构、活性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
7.掌握亲电加成、取代;亲核加成、取代的机理,了解氧化还原、缺电子重排历程和简单周环反应,并能运用以解释相应的反应和合成上的应用。
8.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以静态立体化学为主,理解取代、加成、消除等重要反应的化学过程。
9.掌握理解糖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了解简单杂环结构、萜类和甾体。
(三)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调整后,依然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每次授课结束前,布置下次授课内容的预习作业,同时预留本次的课后作业(复习内容)。制定了具体考核办法,改变单一的考核指标,仍然部分采用传统的期末终结性考核,同时增加了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讨论积极性)、预习复习作业。对于课堂上增加的随堂作业,让学生当场做完后,提供评改答案标准,让学生自己打分数,无论分数高低均不影响本次的平时成绩。起初,很多学生给自己打出了满分,经过几次练习后,发现教师并没有以他们的分数高低来判断本次的成绩,逐步过渡到以事实为基准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考核。这种方式教学效果明显,达到了在无压力环境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准确判断个人对所学知识的把握程度。
(四)教学手段
主要课堂面授,采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运用分子模型,组织研讨课、习题课或辅导课,突出教学内容的精讲和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以上是根据笔者在本校讲授本科药学专业有机化学理论与实践的经历和体会,总体而言,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不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到面的教学改革。同时,多向兄弟院校学习,积极汲取他们的成功经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实效教学,与时俱进,并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机制体系,以适应本校药学/医学专业的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洲,吴琴,黄名正,等.药学类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山东化工,2018,47(13):159.
[2]杨润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改探析[J].广州化工,2011,39(19):127.
[3]刘春萍,刘刚,孙林.基于问题教学法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案例[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142.
[4]李培峰,高先池,刘春颖.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7,20(5):119.
[5]毛泽伟.中医院校药学类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3):101.
[6]李若华,黄燕敏,何小玉.高等有机化学教改模式探讨[J].广西师院学报,1998,15(3):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