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先修课程多的专业课教学策略思考 ——以《金融风险管理》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15 17:14: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金融类专业课程《金融风险管理》存在先修学科和知识点过多的特点,给本科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为此,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总结了该课程的主要先修学科及其对应的知识点。通过其学习要求,反映了学习当中存在的学生对先修知识一知半解、缺乏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考试范围狭窄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教学的十二字箴言。

关键词:先修课程;教学策略;金融风险管理

本文引用格式:周宇亮.先修课程多的专业课教学策略思考——以《金融风险管理》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74):170-172.

在高校金融类专业课程中,有一些课程被认为是“有难度的”,包括《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经济学》等。这些课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在金融类相关专业,如金融学、金融工程学、投资学等专业中,一般会设置《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应用技术(邹宏元,2010)[1]。

参与过该课程教与学的师生对课程难度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本身的理论与应用能力的要求较高;二是先修课程和知识点过多。学生在学习中较多表现出对先修基础知识的不熟悉,增加了对本课程学习的难度。面对这样一个令师生头痛的问题,本文在参考已有文献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张金清(2015)编著的《金融风险管理》[2]教材为例,围绕着该课程先修学科和知识点多这一特点及其给教学带来的困难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在教学中不断修正,以观察其效果。

\

 
一 先修知识分布与学习要求

本文以教学大纲的范围为基础,试图将《金融风险管理》教材中出现的主要的先修课程及其对应的知识点,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罗列,以更清晰地认识该课程的特点。其他未列入表格中的内容,数学难度相对较大,一般未作学习要求。如表1所示。

表1列举了《金融风险管理》教材中主要的先修学科及对应的知识点,其中,先修课程有十多门,这充分体现了该门课程的特性。就课程内容而言,以《数理统计》中的基础知识出现的频度最多,如均值和方差的估计、正态分布函数及密度函数,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融合分析。从学习要求也能看出,要想较好地掌握《金融风险管理》常见的风险度量方法,对先修学科的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要非常全面。

以上仅是考试范围内的主要知识点的罗列,从而可见,该课程的学习任务量其实非常之大。

二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往对《金融风险管理》的授课经历和考试结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对先修知识一知半解

课堂调查表明,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学生对先修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较差。以《数理统计》中的标准正态分布函数为例,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表示熟悉,而更少的学生表示能完全解释其含义,以及用概率密度函数的积分求概率分布。如表1所示,文中先后三次运用了Merton(1974)的公司资产定价模型[3],均通过构造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分别推导绝对VaR和相对VaR、估计违约率、估算标准化资产收益率及其临界值。那么,没有打好基础的同学则会同时掌握不了这三个重要的方法。对其他先修知识的调查也显示,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遗忘和不熟悉。

(二)复习和预习的积极性较低

课堂调查反映,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难度较大的课程,教师应要求学生对下一堂课进行预习,并将其写进教学计划中。而对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内容,还应强调课后复习,或者布置作业来巩固所学知识。但结果总是不如人愿,在与其他教授该课程的教师沟通后发现,学生很少在课前有预习的习惯,教师的要求往往被当成“耳旁风”,这种现状增加了课堂的教学难度。另一方面,调查显示,进行课后复习的学生的情况要好得多,有近一半的学生会对所学知识尤其是没有完全搞懂的知识进行巩固与思考,同时,“任之由之”的情形也不少见。

学生学习该课程时,整体上缺乏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究其原因:一是学业任务重,杂事繁多造成的,高年级学生难做到像低年级乃至高中时期投入大量精力在一门课程上;二是大学课程对思维、应用能力更为重视,压低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投入比重;三是任课教师的要求力度不高,不够严格;四是学生存在懒散性,养成了蹉跎的习性。等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学生习惯性地接受课堂45分钟的“走马观花”,只学到了半桶水。

(三)考核侧重点较窄

除了平时的考勤等考核方式外,期末闭卷考试占大头。一般教师在出试卷的时候,会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试题不能太难,要以基础知识点为主;二是以本学科为重心。这样做是有原因的,考虑到金融专业不同于数学专业的学科特征,金融专业更应强调应用能力(杨亭亭,2018)[4],没有必要像数学专业一样对公式和定理做过深的推导,因而考核难度要控制;另一方面,考虑到大多数本科生的基础,试题牵涉过多其他学科往往效果不佳。故此,考核难度系数被迫降低。

加之,一般在最后一两次课时,老师会围绕着考试范围适当地“划重点”,这种原本属于教师为了突出重要内容的好心指导,往往变成了学生临阵磨枪的“速成秘籍”。

三 教学策略改进建议

针对像《金融风险管理》这种先修课程和知识点过多的课程,本文从以下几个层面提出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并将它们总结为“12字箴言”:有备无患、预习考核、偏难偏广。

(一)有备无患

备是指备课,即教师应进行充分的备课,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更轻松地听懂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先修课程多,对教师来说,工作量无疑是很大的。本文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编制“涉及多学科备课手册”,以表1为依据,将教材中所有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按照学科属性和知识点分布,及其对应的学习要求、参考资料等进行归类,并详细标注学习重点及层次。并要求学生按照手册规范进行预习和复习。二是定期实施课堂调查和考查,检验学生的预习、学习和复习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完善手册内容。

\


(二)预习考核

为了落实预习的效果,将其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当中。一般教学计划中平时成绩的比重为30%,以到课考勤为主、包括课堂或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等形式,但有一个项目几乎见不到,即将预习纳入平时考核成绩的范围内。本文认为,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如《金融风险管理》、《金融计量学》这样的课程,预习的必要性非常大,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学生的自觉性,因而设置一定比例的预习考核成绩,如5%-10%,从制度上敦促学生预习,以减少课堂中教与学的难度。

(三)偏难偏广

考试的试题不应过于简单,应在可控范围内偏难一些;考题不应仅限于本学科,应适当融合性地考查先修学科基础知识,增加灵活度。并将这一要求反射到平时的教学要求当中,打击教学中“60分万岁”的消极思想。

四 总结

本文仅从先修课程多这一角度分析了本校《金融风险管理》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教学改进建议。实际上,类似《金融风险管理》这样的课程的教学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因材施教,以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为指导方针,根据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即重点突出,规避冷、难、偏,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加强实验环节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金清.金融风险管理(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2]邹宏元.金融风险管理[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杨亭亭.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8,23:169.
[4]Merton,R.C.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J].Journal of Finance,1974,29(2),449-4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63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