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研究采用内省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手势语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发现手势语在不同情境中的使用都不相同,只有充分了解不同类型手势语中所蕴含的含义,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手势语;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流
本文引用格式:靳燕琪,等.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手势语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4):277-279.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世界不再是原来封闭孤立的状态,逐步走向融合。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往来也越来越频繁。人们都有机会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于是跨文化交际自然成为人们探讨和学习的内容之一。一般来说,跨文化交际活动要求我们不仅要具有基本的语言能力,也更要懂得对方国家非语言表达的信息,比如手势语。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熟练掌握不同文化的表意方式,本文聚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手势语内涵和差异进行研究,以深刻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
关于手势语的研究,心理学家冯特(1904)尝试为手势语提出一种系统性的框架,包含了手势的词源学与句法学,及手势语言的起源与语意变迁的过程。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2003)则在其著作《手势语言》中提出了手势语具有明显的区域和文化特征,并对几种不同的手势语的符号进行内涵的解读。总体来看,这些研究缺少对手势语的分类和意义表征的研究。故本研究在内省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跨文化交际下的手势语分类及意义进行研究。
二 手势语特征和使用
谈到手势语,简单的理解就是利用手势、动作来表达自己想法、传递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手势语是聋哑人日常必要的交流工具,同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所以,手势语是指通过手部动作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一种非语言交际活动,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早使用的交际工具。英国苏格兰语音学家David Abercrombie指出“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We speak with our vocal organs,but we converse with our entire bodies)[1]。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交际时,不仅仅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还会通过非言语行为进行交际。有些情况下,常用的言语交际可能会受到距离等因素的干扰,导致其难以发挥正常的交际功能。这时,非语言手段则是交际的最有效工具,用手势进行交际就是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会话双方距离很远时,手势语就会利用视觉来完成交际的功能。正确的使用手势语进行交际,可以提高我们交际的水平和质量,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交际误读或误解。
我们就拿OK这个手势来讲,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中,它所代表的意思就不尽相同。德国柏林的蒂尔加滕区法院曾在2008年审理过一起关于OK手势的案件。有位司机路遇警察,向警察做了一个OK的手势,警察便以人身侮辱状告这位司机。法官找遍很多文献资料,还请教了心理学家,最后判决这位司机无罪[2]。法官认为这个手势在德国有两种理解,怎么看待就是个人的事。同样是OK手势,在美国和拉丁美洲国家却有截然不同的意思。在20世纪50年代,时为美国副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去拉丁美洲做友好访问时,向当地人做了OK手势以示友好,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地人们对他嘘声一片。原来OK在美国代表“好极了”的意思,而很多拉丁美洲国家却认为这是一种不敬的行为,相当于“Fuck”的意思。尼克松对手势语的不当使用,违背了友好访问的初衷。无独有偶,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1960在访美期间,为了表示问候和友好,他紧握双手,举过头顶,在空中摇晃。但是他不知道在美国,这是拳击手击败对手后表示胜利的姿势,所以,这次访问注定也是以失败告终的[3]。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同一种手势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代表的含义会有很大差异,我们必须深刻了解不同语境下手势语的指称意义。
三 手势语的交际意义
根据手势语的概念内涵和以往对手势语的研究,笔者将手势语分为三个类别:一是多义性手势语,即手势相同,含义不同,同一手势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表达的意义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别;二是同义性手势语,即手势不同,含义相同,不同文化下的不同手势都表达某一相同的意义;三是共通性手势语,即手势和含义基本相同,一部分手势语经过长期的发展、使用和传播,已经被不同文化共同接受,大家都经常使用。下面我们逐一进行探讨。
(一)多义手势语
手势语的多义性也可称其为使用的区域性。也就是说,在不同国家、民族同一手势所表达的涵义往往是不一样的[4]。换言之,手势语反映了民族的独特性。我们以一些手势语的案例来解读多义手势语的特征。
(1)用食指在自己的太阳穴周围画圈。这一动作在中国经常用来表示“动动脑筋”或是“想想办法”“头脑风暴”的意思。在中国的幼儿园、小学中也时常可以见到这个手势,这也是老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常用方式。然而,如果我们在与德国人交际时,一定要谨慎使用这个手势。因为在德国,这个手势表示疯狂、荒唐、不切实际的想法和事情。如果在进行商务谈判时,因不了解其内涵而误用了此手势,将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2)手掌朝向自己,四指并拢弯曲,在脖子附近左右摆动。这一手势在中国是对对方的一种警告、威胁和恐吓。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看到这个手势。然而,这一手势在意大利、法国等地则表否定。如果你向意大利或法国人借东西,他们向你做出了这个手势,即表明不能借给你,因为他们没有你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对你发出的一种恐吓或威胁。
(二)同义手势语
当人们通过手势语表达一种思想或感情时,不同的民族总是按照本民族约定俗成的规则去表达。因此,通过手势语去传达同种思想或感情时,不同民族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5]。我们来探讨下面的手势语。
(1)搭便车。在中国,如果我们希望搭便车或希望乘坐出租车,通常会伸出双手手臂并在空中交叉挥舞;或者伸出一只手臂,手掌摆动。而北美国家的大多数人则是面对开过来的车辆,右手握拳并将拇指翘起,这一动作如同中国人夸赞他人时所用的手势。所以,在北美开车时,如果看到有人向你翘起拇指时,不要理解为人家是在夸赞你车技好,而是想搭你的顺风车。
(2)表达称赞。在中国,人们一般采用竖起大拇指的方式来表示赞赏。我们常能看见老师对表现好的学生做这个动作,用来表扬。但是法国、希腊、意大利等国家,人们表达称赞这个含义时,常常会用一只手,五指合拢放置于嘴前,并慢慢向外移动、打开的方式。这对于我们,很难解读这个手势表达的意义。
(3)形容妻子有不忠行为的丈夫。在意大利,人们往往会在男性的头上比“V”型手势来表达这一含义。而在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人们会用在男性的头上将一只手握拳,然后伸出食指和小指的方式来表达这一含义。
(三)共通手势语
虽然手势语由于文化的差异会有所不同,但不同的文化间总有些相同或相似之处。所以一些手势语,似乎一开始就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普遍使用。
(1)鼓掌。当人们鼓掌的时候,一般都是表示欢迎、鼓励、赞成等意思。至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然使用这一手势语[6]。中国对于鼓掌的来历有这样的说法,相传当年马可·波罗游历到中国的时候,他以西方拥抱、接吻的方式对中国人打招呼,当时中国老百姓不知该怎么办,便用鼓掌来表达对马可波罗这种拥抱行为的不满,而马可波罗以为鼓掌是中国人表达欢迎的方式,他也跟着鼓起掌来。从此以后,鼓掌在中西方成为一种表示欢迎的手势语。
(2)握手。握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手势语言之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相互交往中都使用这种手势语。虽然握手这个手势语已被广泛使用,但还是需要注意握手的方式。一般的握手礼是双方伸出右手,彼此握住对方的手并上下晃动。如果是在一些非正式场合,晃动的次数可以视情况而定,比如很久没有见面的朋友往往会握着对方的手迟迟不放。但在一些正式场合,比如外交往来,则要注意晃动的次数一般是一两下为宜。此外,在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地区,男女见面时,一般由女士先伸手,然后男士再伸手,并只需轻轻握住女士的手指部位即可。
(3)表示安静。无论你在哪个国家,当你希望周围的人不要大声说话、保持安静的时候,可以用食指贴着嘴唇并发出“嘘”的声音。这个动作在罗马时代就有记载,它很直观,嘴是用来说话的,所以用手指堵住就表示不要说话。这个功能不会随语言不同而变化,是一个很普遍的手势语。只要你做出这个手势,周围的人就会很快知道你所表达的意思。
四 结语
手势语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约定俗成的一种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非语言表达形式,它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手势语不仅体现民族文化个性,也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共性。手势语中相同的部分是世界不同文化互通交流的产物,而不同的地方是各民族的文化结晶。所以,为了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我们要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充分了解人们的交际方式和表达习惯,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Samovar.L.A Porter,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1985.
[2]冯特.民族宗教心理学纲要[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3]德斯蒙德·莫里斯.手势语言[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4]郑红萍.冯特手势理论的语言学分析[J].外国语文,2017,(33):69-70.
[5]潘宏.浅谈手势语的文化内涵[J].经济研究导刊,2012,(30):34-35.
[6]李梦竹.汉语教学中的体态语[J].教育现代化,2018,5(16):209-210+2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