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本文以电路课程为例,根据课程特点,提炼电路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内涵,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的全过程,探索专业基础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入路径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
关键词:电路;课程思政;德育内涵
本文引用格式:蔡新红,等.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电路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4):32-33.
为了贯彻和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推进“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依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的部署,电路课程组紧紧抓住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特点,结合思政教育理念,深入挖掘《电路》课程中蕴含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科学方法论等德育元素,强化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功能与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的协同效应,积极探索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机制,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一课程思政原则
(一)全程育人
基于《电路》课程的地位、特点,课程组教师深度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和功能,首先将思政教育目标进行分解,在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全员参与
建立集体备课制度,结合讲课内容,认真提炼思政元素,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案例及亲身体会,在传授电路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工程职业道德素养,自觉遵守职业规范。
二 电路教学中的德育目标设计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书育人内涵,探索课程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运用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适时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课程特点
《电路》课程是高等学校电气类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分析电路中的电磁现象,研究电路的基本规律及分析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以及初步的实验技能,了解建立工程问题电路模型的一般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本课程的教学,对培养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基础理论与工程问题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电路课程的思政元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做好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必须与人才的培养定位进行对接,找准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落脚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电路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多个层面,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倡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科学方法论
“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高等工程教育引导学生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需要将人文教育真正“融”入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3],从而为学生增强文化积淀、锤炼意志品质及提升协同意识提供丰厚滋养。通过科学方法论教育,引导学生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心无旁骛求知问学,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职业素养
凝练电路课程中的大国工匠精神,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4]。例如,在电路实验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与安全意识教育,强调安全用电规范;每个实验都制定相应的实操评分表,从接线、测试、数据记录、安全意识、卫生等几个方面进行评分,让学生真正理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课程思政教育在电路教学中的融入路径与措施
(一)教学大纲建设
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结合电路课程特点和课程思政教育内涵,以及实际授课经验,集体讨论修订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元素切实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及评价方案中。
(二)师德师风建设
为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氛围,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切实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育人的能力和水平,通过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质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更好发挥课堂育人、课程育人主渠道功能,让教学相长、良性互动在高校蔚然成风,让更多优秀青年学子茁壮成长、早日成才。
(三)授课教案融入
充分挖运用电路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名人、专家学者及专业历史等,作为课程讲授必要内容,形成一体化蕴含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如在讲电路图论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述数学家欧拉如何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难题等内容,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协同创新的新格局。
(四)创新教学载体
1.实施混合式教学
为了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合理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评价标准等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线上的学习任务[5];在课堂上就学习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促使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2.加强专题讲座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电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有电力知识专题讲座,通常由课程负责人选定电力系统中的研究前沿及热点专题,指定3-4篇难度适中的专业文献,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讨论,了解该专题存在的问题、发展现状与研究思路等,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并提供实验场地供学生开展科研工作。
3.利用第二课堂,深化思政教育功能
电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通过加强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电路课程的协同作用,利用各类科技创新大赛项目进行思政教育,如“创新创业”、“互联网+”等,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文章,引导学生践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崇尚科学、积极创新。
四 结束语
课程思政教育,需要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凝练思政教育核心元素,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及工程应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涵,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持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改革和创新,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政治正确、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2]湛垚垚,毛俊霞,肖苏,等.思政教育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融入——以水产药理学课程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2):8-9.
[3]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等.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4-66.
[4]郭巍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核心素养提升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165-167.
[5]花有清,楼蔚松,应一镇,等.课程思政理念下的电工实训教学改革[J].湖北农机化,2018(7):41-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