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公共政策学》以政府、社会组织等公共部门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案例教学的采用成为该课程教学方式中必不可少的选择。本文结合网络教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设计与组织》的内容,谈谈案例教学方法在《公共政策学》中的必要性,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可以采取哪些做法提供教学效果。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案例采编
本文引用格式:汪兰丽,刘斌.《公共政策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效果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3):151-152.
案例教学是指学习者通过分析或者讨论一个(或多个)模仿的或基于真实事件而创作的案例,从而有所收获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法起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一直被作为相关领域职业培训的基本教学模式为教学群体所称道。相关学者也对案例教学给了定义,如郑金洲教授认为“案例教学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并写出有关案例报告;它与案例为本课程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它区别于我们平时教学用来阐释过于抽象的概念,表达过于深刻的道理,而是通过举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使学生更好掌握知识。根据定义,案例教学至少包括了两个必不可少的内容:案例本身和基于案例引发的讨论和分析。
一《公共政策学》中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融合对实践开放和师生互动密切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大高校开设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在西方教育中,它是一种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和充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据学者杨玉富的研究显示,今天哈佛商学院,尽管也适当地使用课堂讲授、模拟、实地调查以及其他的教学形式,但超过80%的课程是建立在“案例法”的基础之上的[2]。当然案例教学并非简单的理解为新式教育方式,更有一套行之有效且较为专业的操作理论、操作规范和操作模式。只有切实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其操作规范才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长处,达到案例教学预期的效果。
首先,就国内而言,案例教学的教学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和推崇。但总体来说,我国目前的案例教学水平还比较低,教学效果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出现一些有失偏颇的认识,甚至因为案例库源供应不足,出现把举例子当作是案例教学的做法,案例教学效果及满意度有待提高[3]。
其次,《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类课程,是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融合了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相关知识和方法,利用案例教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既有利于学生整体知识面的拓展,也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和讨论交流,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另外,《公共政策学》的应用性非常强,需要学生能切实运动用现代公共政策的一般理论知识和方法对公共政策问题进行界定、规划方案、方案抉择及公共政策的执行能力和评估能力,这就更需要通过平时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把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转化为可以实际操练的能力。
二影响《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成效的相关因素
根据相关案例教学方面的研究,结合这两年来笔者在《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该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可能影响教学成效的因素有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案例教学的形式。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多样,具体表现为五种。第一种是单一案例形式;该形式自始至终只用一个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只作适当点评。这种形式比较适合那种没有任何结论的开放式的案例研讨。第二种是讲授加案例讨论的形式;这样师生之间形成一定共识,特别是在基本概念和理论上有个基本讨论平台。第三种现场参观加案例讨论的形式。第四种是专家点评加案例讨论的方式。第五种是当事人对话加案例讨论。具体针对《公共政策学》这门课程而言,其并非完全的技术分析,还具有非常强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因此对相关案例的讨论并不是完全没有禁区和限制,即并非没有任何结论的纯开放式的案例研讨,也就不是很适合第一种案例教学形式。其次,我国当前的政策形成、规划和执行和评估基本还限定在政府部门和公共管理部门,信息并不十分透明,完备且准确的政策信息比较不容易获得,更不用说现场观摩。因此,第三种方式、第五种方式也难以实现。当前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第二种模式。这也比较符合《公共政策学》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也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其次,案例教学的环节。案例教学的环节主要包括案例的策划(决定采用案例教学、确定案例教学的主题、理论和文献的研究准备)、案例的采编(确定案例类型、资料收集、问题设计、案例编写)、案例的教学设计(教学准备、设计教学流程、选择研讨方法、安排研讨地点及准备道具)、案例的实施、案例评估(教师自我的反思与评价)。在案例教学的环节上,《公共政策学》这门课案例教学的成败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案例的编写、教学准备以及教学流程的设计。一般而言,一手案例比二手案例更高效、更具有真实性,如果采用他人使用过的第二手案例,往往会出现无关信息太多、相关信息阙如,课堂教学中会出现案例焦点不集中,案例讨论和分析容易走偏的现象。在教学准备上,因为《公共政策学》是一门交叉性综合课程,涉及到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心理学、法学等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往往对教师的知识面和见识有比较高的要求,相应的做的准备工作也就更多。最后,应该说案例教学流程的设计是关涉案例实施成效的关键因素,对所有采取案例教学方法的课程莫衷一是。
三 提高《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成效的建议
针对上面提出的影响《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效果的两个因素,提出如下建议:
(一)案例与教学计划的整合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是案例教学应当安排在教学计划的哪个阶段。通常来说,案例教学不适宜放在教学计划的开始和结束。一旦放在教学计划的开始,有可能因为学生之间相互了解不够,难以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同时也可能因为学生对基本概念、案例基本背景知识了解和准备不够,缺乏讨论的公共话语和平台,难以讨论到一处。案例教学如果没有讨论,效果就难以体现出来,诚如著名教学家保罗·佛莱雷所言,“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4]。当然案例教学也不适合放在教学计划的最后环节,容易受到时间的约束难以尽其言,达其意,造成一个虎头蛇尾的状况。针对于《公共政策学》这门课程,案例教学比较适合安排在政策模型、政策工具、政策规划和政策执行这些章节。
(二)案例主题的选择
案例必须要有实践意义,具体来说要避免一些太过宏大的问题,而要选取一些细小的、关键的、热点、焦点和难点的问题,能让学生的关注点相对集中,同时能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因此,一般来说最好采取最近一两年的案例。其次案例最好具有多角度切入性,以提高案例的使用效率。再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案例必须要有矛盾冲突,才能给学生流行足够的讨论和分析的空间。在博弈论理论模型的讲授中我就曾经采用了此类方法,比如通过分析朝核问题上中国可能采取的措施及各个措施的利弊分析,就引起了学生的足够兴趣。最后,案例的选择必须考虑是否适用于教学对象,必须保证案例能被学生所理解同时又能另有所获[5]。
(三)在案例研讨方法的选择上可以更多样
比如头脑风暴法,对于学生的讨论不做任何限制,能产生出非常丰富的观点,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讨论激情;另外采用团体列名法,是头脑风暴法的变种,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讨论,以避免有的人发言次数太过,时间占用过长,而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发言机会的现象。另外这种方法也能用集体投票选出最多的意见而形成比较统一的结论。其三采用角色扮演法。该法有利于学生从换位思考中获得收获,但也必须有对话和利益冲突,其缺点是难以形成一个协商的最后结果。相对于《公共政策学》的课程性质及大学生的知识背景,笔者认为其中的团体列名法和角色扮演法比较适合该课程的教学。
四 结语
案例教学方法虽然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但任何方法理论总是有可以继续更新换代的空间。在不断地实践和理论探讨中,不断推进该方法的应用效果,是当下高等教育综合应用性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最后,案例教学也并非万能,倘能与当下新媒体技术结合、与翻转课程、慕课等形式结合起来,应能在教学效果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王秋菊,杨芷.翻转课堂在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的运用探析——基于SWOT模型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05):159-163.
[2]周春柳,胡芬,刘晓冰.管理案例资料及其收集方法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7,10(03):327-338.
[3] 罗立彬.近年国内案例教学研究进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166-168.
[4]杨光富,张宏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06):1-5.
[5]翁春敏.案例教学的向导——评《案例教学指南》[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5):1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