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内燃机增压技术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30 11:24: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内燃机增压技术》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为加快内燃机行业的发展,适应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内燃机增压课程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将发动机性能仿真软件GT-SUITE引入到教学中,完成发动机与增压器的匹配;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课程资源和课程活动;强化实验教学环节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来实现。

关键词:内燃机;增压;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平台

本文引用格式:郭鹏江等.内燃机增压技术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72):95-97.

近年来,发达国家排放法规进一步收紧,随着缸内直喷和电控技术高速发展,新材料不断出现,内燃机增压技术得到飞速发展[1],柴油机两级增压、相继增压、可变喷嘴增压和电涡轮相继涌现出来,汽油机也实现了涡轮增压。世界能源危机也促进了我国内燃机增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内燃机高效增压系统的开发是“十三五”期间内燃机行业的重要工作之一,加快内燃机行业的发展,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设有内燃机学科的高等学校都开设内燃机增压课程,为此内燃机增压课程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一《内燃机增压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内燃机增压技术》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讲述内燃机增压技术的发展现状,增压的基本概念;压气机和涡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特性;排气能量的利用,从排气能量利用的角度出发讨论不同增压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增压系统基本热力参数的确定方法;柴油机与涡轮增压器匹配,深入讨论降低热负荷、机械负荷的措施及联合运行线的调节;高增压系统和改善低工况性能的增压系统;增压柴油机热力过程模拟等。增压技术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能、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能提高发动机的升功率[2]。

\

 
二 内燃机增压技术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以教师讲授为主,采取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习,学生根据给定的柴油机基本性能参数,实现涡轮增压器和柴油机的优化匹配,通过涡轮增压器及联合运行线的调节,实现柴油机动力性能、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的最佳[3,4]。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好每一个概念,比如增压比、滞止压力、增压度、速比、等熵效率等概念[5];以及涡轮相似流量、膨胀比和增压比的确定方法。

(2)发动机运行线与压气机特性线的匹配

确定压气机和涡流的流量(相似转速)、增压比、转速(相似转速)膨胀比和等熵效率,使柴油机的运行线在压气机的高效率区,并实现运行线与压气机特性线的调节。

(3)改善发动机的低速性能

将柴油机的低速性能匹配较好,高速工况采用废气旁通的方法降低压气机的转速,避免压气机超载。为了改善高工况的经济性,提出了可变截面涡轮增压系统,能在保证高速经济性的同时增大低速扭矩。

(4)内燃机增压最新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出现了可变增压技术和两级增压技术,可变增压技术在整个工况内实现发动机与涡轮增压器的最佳匹配,同时能改善发动机的瞬态性能;两级增压能大幅度提高柴油机的升功率,实现高增压。

(二)利用GT-SUITE软件与发动机增压技术的有机结合,解决内燃机增压中的各种科学问题,将发动机性能仿真软件GT-SUITE引入到教学中,完成发动机与增压器的匹配。利用该软件能快速地实现涡轮增压器、中冷器和发动机的最佳匹配,并且适用于可变喷嘴增压、两级增压、相继增压等[6-8]。以两级增压为例,在GT-suite中建立发动机零件脉谱,包括进排气系统、燃烧系统、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等,根据发动机设计知识和实验数据,输入所有相关参数,然后匹配上高、低压级增压系统,并实现增压后中冷,图1是建立的两级增压柴油机的GT-suite模型,图2和图3是高、低压级压气机与发动机联合运行线的模拟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发动机运行线与压气机特性线有很好的匹配,发动机运行线分布在压气机的高效率区,还可以通过调整GT-suite模型中压气机和涡轮机的流量(相似流量)、等熵效率、增压比(膨胀比)和转速(相似转速)等参数,获得发动机运行线与压气机特性线的最佳匹配。


\
\
\

(三)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课程资源和课程活动。与学生进行课后讨论、在线测试和课后作业等环节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生的课后学习环节。图4是内燃机增压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界面。

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1)能实现学生权限管理、学生分组管理。
(2)能实现课程间的资源共享。
(3)能发布课程通知。
(4)学生查本课程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等。
(5)授课教师能将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设置权限,供学生下载使用;也可以进行教学资源的后续补充与修改、删除等。
(6)网络平台上有讨论区,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讨论性的问题,学生们踊跃回答,老师可以随时查阅学生的回答情况。
(7)老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问卷调查。
(8)老师可以上传教学笔记和教案。
(9)老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作业,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完成后,老师公布答案,并及时批阅,统计成绩。
(10)老师在网络平台上可以组建试题库和习题库。
(11)可以实现组题,完成在线测试。

网络教学平台大大简化了课后教学过程,节约时间,许多教学环节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实现。

(四)强化内燃机增压试验——压气机流量特性实验的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内燃机原理、内燃机构造、内燃机实验技术和内燃机增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增压实验,对压气机效率特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压气机特性测定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运用内燃机增压实验台研究压气机特性,测取压气机特性曲线,便于进行发动机增压匹配。

三 结束语

在这一快速发展时期,增压技术在不断满足内燃机可靠性、经济性、排放性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增压匹配由常态化向低工况及高工况发展,增压器装机由柴油机向汽油机及气体机方面扩展。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增压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需要科研院所、企业在流体力学与增压器结构方面做大量深入的研究,高等院校也要做好本科教学与科研的使命,培养出内燃机方面的青年后备人才,抓住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内燃机增压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学生能全方位的学好这门课程,使发动机与废气涡轮增压器有良好的匹配,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改善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提高发动机的升功率,充分利用废气能量。为后续的研究生学习和企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家祥.柴油机涡轮增压技术(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43-44.
[2]王建昕,帅石金.汽车发动机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9-110.
[3]张邦阳.科研是更新《内燃机增压》课程内容之本[J].邵阳高专学报,1997(02):171-174.
[4]任成龙,王俭朴.《内燃机原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优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77-78.
[5]唐维新,李昌义,罗会兰,袁文华,周国斌.在教学全过程中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49-51.
[6]倪计民,刘思,陈泓,等.VNT可变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的匹配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4,43(3):14-19.
[7]楚坤,赵永胜,黄海燕,等.车用柴油机与相继增压系统的匹配仿真研究[J].内燃机,2013,(1):12-15.
[8]陈贵升,陈春林,狄磊,王春萍,沈颖刚.可变二级增压柴油机变海拔工作特性数值模拟[J].内燃机学报,2018,36(04):305-313.
[9]罗海鹏,刘敬平,唐琦军,付建勤,夏言,林承伯.汽油机两级增压系统的匹配与性能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6,37(01):123-1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38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