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初中生焦虑与抑郁情绪的现状调查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28 11:51: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调查四川省新一线城市(成都)、三线城市(德阳、绵阳)、五线城市(巴中)四座城市初中生焦虑与抑郁情绪的现状。方法问卷调查法,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0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48.8%的初中生有焦虑表现,35.1%的初中生存在抑郁表现。(2)四川省初中生的性别对焦虑、抑郁情绪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较男生而言女生的焦虑情绪更为显著。(3)初中生焦虑与抑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4)性别和抑郁情绪均是初中生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结论(1)四川省初中生的焦虑与抑郁情绪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且两者呈显著相关。(2)通过学校以及同伴的共同作用调节初中生的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从而助其健康茁壮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焦虑情绪;抑郁情绪

本文引用格式:李果等.初中生焦虑与抑郁情绪的现状调查[J].教育现代化,2019,6(72):237-240.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此时青少年经历着身体的快速成长,特别是在性方面的发育,但其心理成熟度却还远远不够,因而造成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所以绝大多数初中生感受着许多心理冲突。与此同时,该阶段巨大的升学压力也是造成初中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焦虑是一个心理过程,期望与特定情境互动的不确定性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它还包括个体可以感知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在现代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典型负面情绪。前人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约5%-20%的儿童青少年存在焦虑障碍问题,而我国有焦虑情绪的小学儿童占24.78%,其中程度较重符合焦虑障碍诊断标准(CCMD-3)的占5.67%[1]。对于青少年的焦虑问题,之前有观点认为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但研究发现部分青少年的焦虑会呈现出慢性病程的特点,使得问题持续到成年期甚至更久[2]。同样,常与焦虑相提并论的抑郁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抑郁不仅会使个体长期体验低落情绪,影响其学习和生活,更会损害青少年的心身健康。对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低龄儿童患有抑郁症相关症状[3]。国内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流行率在20%-44%[4]。国外的研究也发现,在刚成年的年轻人中有近三成的人曾遭受过抑郁症带来的困扰[5],有更多的青少年报告了亚临床抑郁症状[6]。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而其发病年龄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7]。焦虑和抑郁情绪这两种常见的负性情绪不仅会给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良影响,更会影响其身心健康,若不加之重视,任其发展为严重的焦虑障碍、抑郁症更会危及其生命,给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带来消极影响。

为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前有学者研究显示焦虑和抑郁同属于情绪障碍,焦虑表现出对不确定、难以预料、难以应付事件的过度担心,是一种烦躁情绪,常见包括紧张、忧愁、不安等情绪,而抑郁则主要是表现为活力降低、意志消沉,消极的自我评价,严重者甚至会轻生的念头。有研究推测,某些相互关联的因素可能同时会引起焦虑与抑郁的消极情绪,也可能是其中一种消极情绪伴随着另一种消极情绪的产生而产生,但不管怎样这两者共病的后果都更为严重,因而本研究意在了解了我国四川地区初中生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的现状,为调节初中生的心身健康,助其茁壮成长做出一定的贡献。

\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在四川省新一线城市成都市、三线城市德阳市及绵阳市、五线城市巴中市[8]四座城市各选择一所学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各班班主任和班长的配合下,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653份,回收645份,经过严谨的筛选去除不完善题卷和规律答题问卷共36份,最终有效问卷609份,有效回收率为94.4%。其中男生306人,女生303人;新一线城市(成都)176人(28.9%),三线(德阳、绵阳)335人(55.0%),五线(巴中)98人(16.1%);独生子女290人(47.6%),非独生子女319人(52.4%);初一年级368人(60.4%),初二年级241(39.6%),由于初三年级学业繁重,故不参与此次调查研究。

(二)方法

1.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


Birmaher等人在1997年编制了该量表,并在19
99年对其做了进一步修订,使之适用于9~18岁的儿童青少年自评焦虑障碍。2002年有国内学者翻译了该量表,并对之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建立了中国城市常模[9]。该量表共计41个项目,三级评分,“无”计0分,“有时”计1分,“经常”计2分。量表为负性评分,得分高表示存在焦虑,总分≥25即为焦虑状态。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58~0.61,分半信度为0.88,Crobacha’a系数在0.43~0.89之间,项目与总分的相关在0.43~0.74之间,信、效度良好,可作为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

2.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

Birleson等人在1981年编制了该量表,用于评估儿童的抑郁症状。2003年,国内学者苏林雁等人翻译了该量表,并对之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建立了中国城市常模[10]。原量表适用于8~13岁的儿童,考虑到中国14~16岁年龄段评估抑郁症状的量表比较缺乏,因此,中国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常模的制定者把年龄扩大到16岁[11]。量表总计18个项目,三级评分,“无”计0分,“有时”计1分,“经常”计2分。量表为负性评分,得分高表示存在抑郁。总分≥15即为抑郁状态。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53~0.65,分半信度为0.72,Crobacha’a系数0.73,项目与总分的相关在0.20~0.60之间,信、效度良好。

(三)统计方法

问卷由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关于初中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因素,相关以及二分类罗杰斯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1可见,在焦虑方面,有48.8%的儿童有焦虑表现,其中得分的最小值为25.00,最大值为78.00。在抑郁方面,有35.1%的初中生存在抑郁表现,其中得分的最小值为15.00分,最大值为34.00分。


\

(二)焦虑和抑郁检出率的比较

使用卡方检验,探讨初中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从表2可以看出性别对初中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

\
(三)焦虑的性别差异分析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讨初中生焦虑情绪在性别方面的差异。结果见表3。据表可知,初中生焦虑情绪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而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以及年级方面均不存在差异。(P<0.05)。


\
 

(四)焦虑与抑郁情绪的相关分析

对初中生焦虑、抑郁情绪相关分析后,本研究发现初中生的焦虑与抑郁情绪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详见表4。


\
 

(五)焦虑、抑郁情绪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检出焦虑情绪为因变量(是=1,否=0),以人口学特征和抑郁情绪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和抑郁情绪是初中生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二者均进入初中生焦虑情绪的回归模型(P值均<0.05)。由表5得出标准化回归方程:初中生焦虑情绪=-3.527+0.181×抑郁情绪+0.533×性别。


\

 


三 讨论

本研究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初中生存在焦虑表现,其中性别对初中生焦虑有显著影响。从性别上看,初中生焦虑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即女生的焦虑情绪问题较男生严重,这与之前学者的研究相一致[6],推测这可能与女生较为敏感,更易体验到日常生活中的负性情绪,更易沉浸于负性情绪之中有关。同时本研究调查发现有三成左右的初中生有抑郁情绪困扰,其中性别对其有显著影响,其原因也可能与女生的个性特点有关。并且初中生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与前任研究一致,更有研究表明这两种常见的负性情绪,两者有一定的并发性[12],即一种负性情绪可能导致另一种负性情绪的产生。而关于初三学生的焦虑、抑郁情况本研究虽然没有涉及,但前人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初三学生由于巨大的升学压力,加之处于敏感的青春期,与周围人的人际交往,关于自我的探索等相关问题,而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问题,对其学习与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受到重视。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各学校也纷纷开设心理咨询室,然而并非所有学校都发挥出心理咨询室与心理老师该有的作用。对此情况学校应该进行改革,对心理咨询室以及心理老师给予应有的重视程度,关于儿童的焦虑抑郁问题,到达一定程度需要进行咨询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校内焦虑抑郁儿童的人数。其次集体活动也有利于降低初中生的焦虑、抑郁情绪。群体心理咨询是群体情境下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通过团队内部的人际互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相互交流,从而实现成员在过程中的自我改变。初中生的焦虑抑郁可以通过团体辅导活动的展开得以一定程度的缓解。另外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的学业压力也逐渐增加,学校以及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其自由活动放松休息的时间,不利于其调节自身负性情绪,因而可多增加一些自由活动时间能让学生们心理上感到放松,心理压力得以减少,焦虑和抑郁程度降低。与此同时,家长也应该关心正处于心理快速发展青春期的孩子,应积极给予情感温暖,预防或调节焦虑、抑郁负性情绪。

参考文献

[1]高众修,李剑.儿童青少年焦虑症状的比较研究[J].创新教育,2016(16):178.
[2]Kessler Rc,Ruscio Am,Shear K,Wittchen Hu.Epidemiology Of Anxiety Disorders[J].Curr Top Behav Neurosci.2010,2:21-35.
[3]李荣风.自我概念、母亲抑郁与青少年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4]罗伏生,沈丹,张珊明.青少年焦虑和抑郁情绪特征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17(4):468-470.
[5]Lewinsohn P M,Rohde P,Seeley J R.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older adolescents:prevalence,risk factors,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1998,18(7):765-794.
[6]Garrison C Z,Jackson K L,Marsteller F,et a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in Young Adolescen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Adolescent Psychiatry,1990 29(4):581-585.
[7]付慧鹏,霍军,赵小会.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9):198.
[8]杨斌,董少军,刘倩.综合势能视角下四川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5,32(1):106-114.
[9]王凯,苏林雁,朱焱,等.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4):270-272.
[10]苏林雁,王凯,朱焱,等.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学术大会论文集,2003:547-549.
[11]黄芳,凌辉.留守初中生同伴欺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7(1):102-107.
[12]Cummings CM,Caporino NE,Kendall PC.Comorbidity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20 years after[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4,140(3):816-8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33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