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是当前高职教育的方向。建材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整,也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育人平台的搭建等方面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高职;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周慧等.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刍议[J].教育现代化,2019,6(72):23-24+27.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ZHOU Hui,LIU Wen-b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Changzhou,China)
Abstract:Implementing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cultivating students'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and then improving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are the current dire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talents for building materials specialty,the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has been adjusted,and the guarantee has been provided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base,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platform.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Talent training model
关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最早是1996年8月刘光临发表的《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培养》;此后关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呈总体上升的趋势。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对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是当前高职教育的方向。
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目标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不完善、专业学习中的创新意识不明显、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本文结合建材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与经验,总结高职学生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方法。
一 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当前高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足,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中。在提高学生创新认识的同时,还需将创新实践融入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对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给予学生相应学分的认定。同时,调整课程体系,通过专业实践与创新体验,内化创新理论,强化创新意识。
(一)新增通识平台课《创新创业导论》
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全校范围选拔并培训了一支创新创业意识突出的专业教师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团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各自专业讲授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
大一阶段通过《创新创业导论》的开设,全面系统地使学生感知创新概念、认识创新的意义;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组合思维、移植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传授其智力激励、设问检核、列举发现、TRIZ技术等创新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优秀案例的学习和积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并养成他们的创新意识;为后续专业课学习中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增加专业课实践课时比例
增加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实践课时的比例(至少50%),同时鼓励采用项目化教学或一体化教学等课堂组织形式进行授课。
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直接增加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提升实践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结合课程标准的制定与修改,调整相关课程教学项目与任务,建立与企业相同的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课程评价与考核办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创新实践能力的逐步提升。
(三)开设专业拓展平台课《科技创新课程组》
大二阶段开设的《科技创新课程组》,学生可以结合个人兴趣、已有的专业知识及技能,选择专业老师进入他们的课题组。在专业老师的科技创新平台下,利用其设备资源、科研项目等软硬件基础,发挥自身创新潜力,以团队的形式进行专业相关的创新实践研究。
成熟的项目可以指导学生申报省级、市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四)开设专业社团、创新创业等第二课堂课程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第二课堂的学分要求,鼓励学生积极选修专业社团、创新创业课程,扩大视野,强化创新意识。
学生走进实验室,以建筑材料为载体,以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依托,将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选择课堂教学未涉及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科研实践研究,引导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新型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五)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创新兴趣
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的。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学院三创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激发他们的创新实践活力。
一方面,通过申报书的填写,锻炼了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实验方案等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实践、及时总结经验、调整研究思路、优化实验方案等,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得到系统地锻炼。
(六)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
专业技能大赛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为学生职业技能的锻炼和动手能力培养构建了相互交流和竞争的平台。
建材类专业技能大赛,竞赛的项目依据职业技能考核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设置,整个比赛过程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了综合考核,学生在准备大赛的过程中。大赛的比赛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广、难度高、考核细致,参赛学生必须勤于练习,掌握全面、扎实、熟练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在大赛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发挥能力,才能在比赛中发挥较好的水平。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混凝土设计、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大赛等建材行业与协会赛事,与企业、本科院校的学生同场竞技的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其创新实践能力。
二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
(一)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建材专业进一步升级改造实训室,对原有实验实训设备进行了更新,创建了一体化教室、实训室营造职业氛围,并力争建成“产、训、研、创”四位一体的实践平台。
其次,在安全培训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之外实验室的开放,大大增加学生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动手机会;便于学生开展专业社团、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综合性和创新性科研实验活动。
(二)建设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创新创业项目。
这些实践基地的创建,企业专家与学生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可以保证学生在校外有目的性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企业实地的学习与实践中,学生切身的感受与企业案例的激发,也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实践意识,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成熟的项目也能够基地顺利地孵化。
(三)建设师资队伍
以专业建设为纽带,在大师工作室、企业教师工作站、科研团队的基础上,内部培养结合外部引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
内部培育,实行五年一周期的企业实践轮训制度,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或国内外一些大学进修和培训;推进专业教师“X”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和考核,鼓励专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考取或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职称资格。
外部引进:聘请一部分有专长的高级工、技师,以及具有工程实际经验的专家作为柔性教授来校,对师生进行职业素养、创新创业教育及专业技能的培养。
(四)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专业建设方案及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创新意识的养成。
采用“翻转课堂”“研讨法”“引导提示法”“行为导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学生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实现理论的理解与灵活运用,提升科研创新意识。
(五)搭建创新实践育人平台
探索校、企、政、行的多元协作育人机制,更好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进一步深化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新能源材料研究所、科研创新的教师团队、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选定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相关专业教师进行分类指导,带动学生积极开展科技设计实验、举办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研发兴趣,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仇志海,李龙珠,薛丹.高职院校“五业融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7(36):69-73.
[2]张喆.浅谈高校技能大赛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作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3):142-143.
[3]陶仁杰.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育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7.
[4]王银杰.基于开放实验室的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论坛,2018(11):30-31.
[5]姜贵平,贺安坤.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6):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