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点-线-面”分析方法的学业指导体系建设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15 15:06: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学业指导是高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情分析是建设学业指导体系的基础。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学生学习成绩分析的“点-线-面”分析方法,阐明了该方法的原理和应用模式,根据某学院本科生的成绩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多维帮扶策略。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院系的分层级学业指导体系,详细阐述了各层级体系的构成,为高校的学业指导体系建设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学情分析;学业指导;多维帮扶

本文引用格式:李玲,等.基于“点-线-面”分析方法的学业指导体系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9,6(70):96-99.

教育,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将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重要战略。新形势下高校教育面临更高的要求,要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学业指导成为热点话题。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已经开始参考发达国家学业指导的模式,在校内开展了尝试和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 学业指导体系建设情况

学业指导是伴随着近代西方国家大学制度的建立,为满足对学生培养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性名词。哈佛大学在1872年设立了专职教务负责人,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工作,这也被普遍作为学业指导专门化的标志[1]。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学业指导体现着教师化的功能。70年代以来,全球化、国际化、学生群体复杂化等一系列问题纷纷涌现,对高等学校学业指导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美国在1977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学术指导学术会议,1979年学业指导专业协会(National Academic Advising Association,NACADA)正式成立,标志着美国学业指导工作进入专业化发展时期[2]。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建立起体系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学业指导体系,在学生培养全过程进行学业指导,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的高等教育学业指导从2009年开始正式起步,清华大学率先在国内成立了学业指导机构——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Center For Stud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CSLD),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也陆续成立了学业指导机构,部分高校的学业指导体系也趋于完善[3,4]。

\

 
2014年4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九个方面中,学业指导被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提出,这标志着国家教育政策正式对学业指导提出了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要求。2017年10月,清华大学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编著出版了《中国高校学业指导手册》,作为国内第一本专业化的学业指导研究书籍,为学业指导工作者拓宽了工作思路[5]。

国内学业指导的星星之火已经点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许多高校初步建立起了校级综合管理组织,实施工作队伍专兼结合、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主辅结合的学业指导方法,但仍面临适用程度不高、指导方式单一、缺乏分层分级体系等问题。本文在利用“点-线-面”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探索出基于院系的高校学业发展分层级指导体系。

二“点-线-面”分析方法

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分析目前已延伸出多种跨学科手段,如问卷调研、数学统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6]。在此基础上,对于不同学生群体的帮扶体系也有大量研究,提出了基于KPI考核体系以及各级组织帮扶等多种策略下的学业指导模式[7]。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考虑“班级-年级-院系”三级联动特点,提出了一种“点-线-面”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方法,并以某学院学生学习情况及数据为基础,详细阐述了该分析方法的原理和作用,同时验证了本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对于院系的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具有指导意义,也是学业指导体系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点-线-面”分析方法具有三个维度,每个维度的分析场景和分析要素如表1中所示,对于某工学院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详细阐述了该方法在院系基础上的具体应用。


\


(一)点:实时监控,控制两极分化

“点”式分析即通过对每个班级的成绩分布、挂科率和学分完成情况进行实时跟踪,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及时反映优生、学困生等学生比例,能够在第一时刻采取有效措施,对制定各类帮扶策略提供有效帮助。

通过对该学院2016级各个班级的成绩进行统计,全年级学生人数650人,按照班级类别分为9类。利用“点”分析模式下的三个维度,即成绩分布、学分情况和挂科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重点分析。全年级9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占8.31%,学分未修满80%的人数为4.92%,学期平均挂科率为9.95%。在9类班级中,优生人数没有达到平均比例的班级有5个,学分未修满80%比例和挂科率高于均值的班级均为4个,但仅有2类班级学分未休满比例和挂科率同时高于均值,可以看出,虽然挂科率与学分情况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但受专业类别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情况中,两者之间并非完全一致。同时,也可以看出部分班级存在优生比例和挂科率均超过均值的两极分化现象。通过“点”式分析,可以有效分辨出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才能有最好的“疗效”。

(二)线:持续跟踪,抓住关键时期

“线”式分析即通过对每个班级不同学期的成绩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挖掘学生学习情况变化普遍规律,有利于在不同的时期制定对应策略,有效适应学生需求,在关键阶段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本文选取了该学院2015级4个班级的成绩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各班级平均加权成绩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各班级不同学期加权成绩标准差如表2所示。



\


根据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普遍规律,学生的课程学习主要集中在前五个学期。第一学期是入校培养行为模式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多花时间,工作做到实处,从整体变化趋势来看,第一学期的学生平均成绩普遍较高,这说明“对大学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是一个伪命题,思想上的懈怠与课程压力的增加才是导致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二学年的成绩普遍低于第一学年和第三学年,尤其对第二学期而言,失去了入校后的新鲜感与冲劲,大部分学生进入一个倦怠期,同时相对较小的课程压力并不足以让同学们全身心投入。第三、四学期,专业课程增多,学习压力大幅增加,同时由于课程学习模式与考核方式的变化,学习成绩出现大范围下滑,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学习方式的引导与学业压力的引导上付出更多的精力。

从各班级加权成绩标准差变化情况来看,二、三学期是学生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一个时期,提高警惕,投入精力,就能尽可能地减少这个时间段两极分化的影响。从第四学期到第六学期,各班级的加权标准差波动不大,说明成绩层次构成已趋于稳定,此时各类学生群体可以基本确定,能够通过分群分层手段进行指导。

(三)面:对比分析,形成正向循环

“面”式分析通过纵向对比不同年级学生在各个课程中的成绩情况,可以对学生课程掌握程度进行直观分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课程难度预警,引导学生探索更优学习策略,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形成正向循环。

以该学院2015级和2016级某课程挂科率为例,在第一学年中,2015级的某门课程挂科率达到了13%,而经过课程设置改革以及课程与学院教育体系相结合等一系列举措之后,在2016级该课程的挂科率降低至2.5%。同时,通过不同年级的对比可以发现,一些基础类课程相对而言较易掌握,挂科率普遍不高。但是在专业课程方面,通过建立预警和帮扶机制,可以有效降低课程挂科率,2016级在第二学年中多门主要课程的挂科率均低于2015级。

三 多维帮扶策略

通过“点-线-面”式分析方法,可以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帮扶策略,为建立健全学业指导体系提供多维方案和实施路径。

(一)点对点:精准帮扶策略

通过“点”式分析精准筛选学生,建立学业档案,建立学业预警,构建学业帮扶长效机制;同时,聚焦不同班级的学生需求,建立专业化指导、咨询与支持的服务平台,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问题和短板,选择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的方式。

(二)点到线:朋辈帮扶策略

组成一支学生学业指导团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探索自治模式,通过在学生社区、班级内开展一系列的学业指导活动,提高整体效率,夯实学业指导的基础。同时,整合院系资源,扩宽师生交流沟通渠道,推动“班主任导师、朋辈导师、学业导师、成长导师”的队伍建设。

(三)线到面:多层面联动策略

建立“家-校”联动机制,通过“学生干部-任课教师-辅导员-家长”的多层面联动,及时反映学习动向,做好预防和管理。同时建立线上学业指导平台,进行资源共享,提供在线指导,畅通从线下至线上的学业指导路径。

四 分层级学业指导体系

在多维帮扶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学业指导分层级体系,通过对学生需求的调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指导:以“分级分类、个性化指导”为原则构建学习困难学生帮扶体系,采用一对多的形式对往年不及格率高的课程进行团体辅导,同时对特别困难的学生采取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进行单独辅导;优秀学生因材施教,引入新的理念与思路,通过充实和深化培养环节,增加实践体验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发展能力提升;学习发展能力培养,从专业放心、职业规划、学习计划等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学习发展的普遍性需求、学习动机与行为的研究,结合育人理念设计适合的学业指导项目,提高学业指导的针对性。体系建立过程如图2所示。

\

 
(一)学习困难学生帮扶体系

针对学习困难学生,采用以发现预警为主、分类指导帮扶为辅的帮扶方案,从低年级抓起,实现育人过程的全覆盖。建立每位学生的档案,根据招生类别进行分类,对特殊群体,如降分录取,教育欠发达地区,往届学生等进行重点关注,在此基础上,通过成绩变化曲线,筛选出一批重点关注对象,切实跟进落实好这些学生,跟踪每一个关注对象在每个学期的发展动态,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积极联系家长,制定相应的帮扶。针对帮扶计划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对已经暴露出严重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划分。学习态度出现问题的学生,采用谈心谈话,一对一辅导,集体自习互助等方式解决;课程学习出现问题,也就是本专业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点睛课堂”知识串讲,“学霸有约”答疑等方式解决;专业兴趣匮乏的学生,通过“导师面对面”、“学术大讲堂”等活动,引导学生对专业进行重新认知。

(二)优秀学生因材施教体系

在学业指导中,除了学习困难学生之外,学习成绩很优异的学生同样会暴露出问题。如人格成长的缺陷、个人发展的困惑、心理问题的影响等等,这时就需要建立起优秀学生因材施教体系。以成绩优秀学生为研究对象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面临的问题是特殊化的,因此需要开展一对一学业发展咨询,针对性地解决优秀学生发展中的困惑,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定位与需求。另一方面,搭建优秀学生交流与分享平台,引导学生将专业理论与技能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相关竞赛,努力钻研本专业知识。建立起相应的因材施教项目,开展培养计划,针对性的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培养环节,帮助优秀学生互相促进互相学习。

(三)学习发展能力培养体系

在学业困难学生与成绩优秀学生之外,大部分学生更需要的是学习与个人发展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搭建体系。提供学习能力培养平台,通过“成长下午茶”等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引导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学习之外的能力提升所需的知识,如“如何写作、如何使用ppt演讲与表达、如何使用基础办公软件、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有效检索、如何开展英语学习”等一系列内容。建立学习兴趣小组,成立留学俱乐部,开展“留学交流会”、“英语模拟考”等活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邀请“成长导师”队伍为学生开设拓展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指导课程,作为大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座、交流会、工作坊等丰富的形式,吸引广大同学参与其中。发挥高年级优秀学子及群团组织传帮带作用,低年级直接对应高年级班级,由高年级进行学业问题与生涯规划指导,鼓励引导优秀学子进寝室。编纂优秀学子案例集,以及学习资料、经验分享的宣传册。

(四)学业指导反馈评价体系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有效的学业指导,促进其学业发展,实行学业指导监督评价体系。同时也是为了使管理者能够了解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以及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对原计划中不适合的地方进行调整,以便学业指导工作日后更好的发展。对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如某门课程成绩的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提高、不及格学生明显减少等可以量化的结果,采取定量指标进行考核、评价。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能力、综合素质等不易被量化的结果,采用定性指标进行衡量和评价。

五 结语

完善的学业指导体系能够为学生学习生涯发展提供有效助力,通过“点-线-面”分析方法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院系学业指导机构等组织及时跟进学生成长动态,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为学生学习帮扶策略的制定和学业指导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本文在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层级的学业指导体系,为院系学业指导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松婵.哈佛大学学业指导体系研究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2):91-93.
[2]韩玉青,魏红.美国高校学业指导模式初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2(06):83-88+95-96.
[3]孙荪.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学业指导体系探究[J].江苏高教,2017(02):70-72.
[4]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学业指导中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129-130.
[5]杨国庆,郑莉.高校辅导员学业指导能力提升平台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8):78-81.
[6]徐海鑫,朱红.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的探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09):297-298.
[7]姜媛.工科大学生学业困难精准帮扶工作体系研究——基于KPI考核体系[J].林区教学,2019(01):20-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1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