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产教融合背景下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15 09:42: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基于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由建筑装饰材料方向调整为面向锂电储能材料方向,在综合分析锂电储能材料行业人才需求、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基础上,重构由公共基础类的博雅通识课程、面向锂电储能行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组成的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各课程的性质与作用进行剖析,结果表明:该课程体系切合锂电储能产业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关键词:材料工程技术;锂电储能材料;课程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谢圣中,等.产教融合背景下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0):121-122,138.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交通工具、3C类电子消费品和工业储能领域[1,2]广泛应用,以锂、钴、锰、镍为储能材料的电化学储能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相应地对各层次人才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我国一些本科院校开设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这个专业[3],培养了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可满足锂电储能产品技术研发需要,但锂电储能产品终究是生产制造出来的,势必需要大量从事生产制造的高技能型人才,为满足当前锂电储能行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院将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定位由建筑装饰材料调整为面向锂电储能材料方向,这就需要我们调整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产教融合背景下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

 
一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我们考察了国内锂离子电池材料前驱体、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及其零部件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产品质检等工作现场,与锂电企业专家就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定位、人才需求、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室建设、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结合专家咨询、文献查询、学术研讨等方法,综合分析和研究锂电储能企业的人才需求、工作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重构该专业课程体系,以实现该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规格紧密对接。

二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依据

(一)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制定政策大力支持锂电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比例,推动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4]。《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指出:大力推进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和产业化[5]。《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把提升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性能与应用作为突破重点之一[6]。在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储能材料行业近10年来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形成了从电池原材料加工到先进电池材料、先进电池生产及组装等完整的产业链,产业规模达到几千亿,未来十年内将会达到万亿规模。在此强大的产业发展背景下,势必需要大量既懂电化学基础,又要具有材料、机械电子基础的从事锂电新能源材料生产制造的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

(二)工作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

2017年-2019年,基于国内锂电新能源企业调研以及后续的专业建设研讨会,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工作岗位包括生产操作员、车间工艺员、设备操作与维修、质量检测与管理等多个岗位群,主要工作任务为锂离子电池材料前驱体、正极材料与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制造、设备操作与维护、生产调度、产品质检等,具体如表1所示。

\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材料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锂电储能材料产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具备岗位任职要求必备的材料、化学、机械专门理论知识,能胜任锂离子电池材料前驱体、正极材料、锂电池及其零部件的生产制造、生产/品质管理、设备操作与维护、质量检测等岗位;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材料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分别为:

(1)知识结构

掌握应用型技术人才必备的思政、应用文写作、应用数学、高职英语、计算机应用等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机械设计基础、AutoCAD、电工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无机与分析化学、湿法冶金、应用电化学、新能源材料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先进锂离子电池、电池材料工艺设计、电池材料性能检测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初步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基础知识。

(2)能力结构

熟悉与职业技术技能相适应的新能源材料生产技术基本原理、材料合成、物料混合与烧结、材料质量检测等专业知识;掌握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与器件生产全环节原料、燃料、材料的质量及工艺控制指标;具备锂离子电池材料与器件生产各工序的操作、设备维护和改造能力,并获得相关技能等级证书;具备一定的技术管理能力和初步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一定的计算机、英语和社交能力。

(3)素质结构

爱党爱国,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工作认真负责,团队合作;爱护设备及工具、夹具、量具、仪器、仪表;着装整洁、符合规定,保持工作环境清洁、有序,文明生产;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和良好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及心理承受素质。

三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剖析

根据锂电储能企业对本专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构建如图1所示的由博雅通识、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模块组成的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各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剖析如下:

在共性课程设置上,开设博雅通识课程为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写作与表达、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素质;开设的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AutoCAD、PLC技术、金工实习等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在前驱体、正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设备操控、维护与维修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开设的无机与分析化学、材料分析检测技术、电池材料性能检测实训等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在前驱体、正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质量检测与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在特性课程设置上,开设的材料科学基础、湿法冶金技术、应用电化学、新能源材料、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锂电池材料工艺设计等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在前驱体、正极材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开设的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等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开设面向锂电储能材料相关的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专业课,则可进一步强化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

 
四 结论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重构后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类的博雅通识课程、面向锂电储能行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通过对各课程的性质与作用进行剖析,我们可知该课程体系由材料、化学、机械三大系列课程组成的知识平台,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材料、化学、机械电子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切合锂电储能产业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可为我国高职院校培养锂电储能材料行业高技能型人才,提供科学配套的课程体系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茹英.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2.
[2]丁云骏.金融支持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
[3]石敏,陈翌庆,许育东.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4):127-132.
[4]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Z],2016-11-29.
[5]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Z],2017-02-20.
[6]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Z],2016-12-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1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