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新工科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变化,现有的培养体系无法适应的问题,北京联合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导,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起点,调整了人才定位,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深化了基于OBE的教学模式改革,强化了与行业企业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以上措施经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关键词:新工科;机械工程;专业内涵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刘伟,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内涵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北京联合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8):101-103,106.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教育部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1,2]。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在此背景下,北京联合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确立了“以机器人相关技术为核心,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专业’为导向,推动专业转型升级,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度和达成度”的建设目标。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 及时调整了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在产业转型升级、北京城市功能定位调整、国家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人才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机械工程专业收集企业、同类院校、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获得相关数据,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企业需求和学校实际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调整为面向机电产品创新创意设计、智能制造及机电产品服务领域,注重专业的交叉融合,着重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更新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针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设计、制造和控制为主,体系不够灵活,部分内容较为陈旧,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问题。
(1)开设新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人工智能》、《智能控制技术基础》等新课程。
(2)对原有课程进行改造。将原来的《工业机器人》改成《机器人技术》,扩展了内容;将《机械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课程内容逐步由原来的侧重于制造加工,转移到侧重于以机器人为核心的创新设计、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等方面。
三 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针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过于关注教师教了什么而忽视了学生学到了什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的问题。
(1)借鉴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核心理念,把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分解成容易达成和评价的能力要素,并将这些能力要素与课程教学内容对应起来[3]。如表1所示。
(2)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项目与行为引导式”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为核心,制定课程目标达成度方式,并探索多元化考核方式,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加大过程性考核的力度和覆盖面,如表2所示。
根据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权重,结合各种评价方式所占比重,制定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表,仍以《数控技术》课程为例,如表3所示。
(4)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改进,体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
最终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社会需求为起点、以成果为导向的具有三重循环的工程教育模式。如图1所示。
四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教师现有知识结构需要更新、工程实践能力需要提高的问题。
(1)派遣教师通过进修、访学、培训等方式更新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
(2)鼓励教师开展新技术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的科学研究,并以科学任务推动人才培养。
(3)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邀请企业工程师或技术人员到学院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等方式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五 强化实践教学
针对实践内容与新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结合较少,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问题。
(1)强化与企业尤其是新兴产业企业的多维度全方位纵贯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如图2所示。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逐步增加实训项目、毕设课题与新技术的融合程度,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新形势的需要。
(2)以多层次学生科技活动为抓手,扩大覆盖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将学生科技活动分为科技小组、科技竞赛、科学研究团队三个层次,学生可结合自身的知识基础、兴趣、未来发展方向等情况选择参加。
六 结论
以上措施经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日益增加,形成了一批教学改革成果;近2年学生参加校级及以上各类科技竞赛的人数超过200人次,超过学生总数的60%。其中近30名学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奖;企业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表现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张锦,朱小梅.基于国际工程教育视域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9(06):143-145.
[2]王学通,王浩,乔坛,等.“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才智,2019(08):63.
[3]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27-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