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管理学科跨专业场景式实验教学体系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03 09:51: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管理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现实场景,服务企业需求。山东科技大学在现有经济管理类实验体系的基础上,对管理学科所有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和改革。提出以虚拟商业社会场景的方式,搭建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以“实验教学供应链”的方式,整合实验软硬件供应商和用人单位资源;以“系统化、结构化、层次化、数字化”为原则进行实验内容的模块化整合和重排;以“矩阵式”的组织方式,打破专业、年级壁垒,实现学生的充分交流和知识共享;同时,充分考虑实验教师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构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综合实验教学教育体系。

关键词:跨专业教学;管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场景式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李美燕,等.管理学科跨专业场景式实验教学体系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9,6(68):88-90,94.

“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复合性和创新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在习近平主席发表了实践育人的系列论述,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背景下,教育部专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中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注重知行统一。开发集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一 现有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几个问题

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复合学科,其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社会需求压力。近年来,管理类本科教学已经逐步加重了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3]。但以下问题仍没有得到系统、有效的解决:一是专业教育的社会衔接度不够,学生毕业入职后需要较长时间了解工作环境,并进行大量的入职训练;二是管理类各专业间知识体系的融通性不够,学生如果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无法形成完整的管理学知识体系,不能与工作中的其他管理部门形成互动;三是与时代结合不紧密,不能满足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需求,有必要将互联网+、大数据、在线开放课程、MOCC等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教学和实践环节。因此,建设面向现实场景、体现“商业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真实需求的跨专业、跨年级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要求极为迫切。

针对上述问题,论文围绕现代企业经营所处的社会、经济、政策、经营等环境的现实特点,在现有的“虚拟商业环境(VBSE)”软件开发构建的“实践场景”下,通过对整个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体系进行的规划、整合、提升和拓展,设计了涵盖“工业工程、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专业知识体系的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以满足管理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

\

 
二 基于“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场景式实验体系设计

山东科技大学在已有各管理类专业实验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各专业建设综合实训平台的经验,参考整个学科跨专业综合实验体系的设想,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了基于“虚拟商业社会”的管理学科跨专业综合实验体系规划和综合实验平台建设,平台内容包括以下几种。

(一)面向“虚拟商业环境”的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体系构建

现代商业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经济运行系统,是由经济运行活动中涉及的人财物等一般要素,由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经济运行功能构成的功能要素;由体制制度、法律法规、行政命令、标准化系统等构成的支撑要素和各种设施设备、工具技术等构成的物质基础要素共同组成、相互作用、有效运行的有机整体。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才就是以该系统为服务对象的。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商业环境”,并以此作为整个实验体系设计的基础,能从根本上保证实验体系设计的有效性。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山东科技大学构建了由多个供应商、制造商、商贸企业和最终客户组成的3+n条供应链形成的供应链网络;由工商、税务、金融机构、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等构成的“虚拟商业社会”,并通过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经营活动作为源动力推动系统的运行。同时,将工业工程、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国际贸易等各专业的学生以“角色扮演”方式进入各个虚拟实体,“各司其职”的完成企业运营的各项活动。

学生通过参与图中设定的实验岗位,检验掌握的专业技能,同时通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对抗、竞争,检验学生“团队”的运作效率。另外,教师通过设定不同的外围参数为学生营造不同行业、不同市场下的市场条件及其变化,加强学生对市场规律的理解。

(二)基于“实验教学供应链”的跨专业综合实验运作体系构建

如果将学校比作经济管理人才的“制造工厂”,那么各个实验软硬件生产服务企业就是工厂的上游“供应商”,而有需求的各类企业就是制造工厂的下游“客户”。根据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必须紧密合作,形成共赢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管理学科跨专业实验体系需要构建基于“实验教学供应链”的实验运作体系,将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都引入到综合实验平台的运作体系中。通过与上下游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使综合实验体系一方面能直接与“客户”对接,让学生更直观真实地感受现实企业对经管人才的具体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供应商”的技术优势,实现实验综合体系实验手段、实验内容的实时更新。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创新“产学研”基地的管理体制,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共赢的合作模式。一方面,加强与实验设备、软件供应商的深度合作,不断开发、完善符合学校教学特征的实验教学系统;另一方面,现有的实习基地和实习企业不应只简单的提供参观实习的场所而是要深度介入实验体系的设计,形成校内人才培养和校外人才需求的无缝衔接。真正与需求对接的实验教学体系也能够为校外企业提供人才培训、职业认证等服务的功能,真正践行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

(三)“系统化、结构化、层次化、数字化”的综合实验内容体系构建

现代综合实验体系建设必须遵循“系统化、结构化、层次化、数字化”的基本原则。

从实验内容上,将管理学科所有专业的实验内容打破专业界限进行系统化重构,将所有实验项目分为学科基础实验、专业技能实验、综合应用实验和实战拓展实验几类,以专业为主体、以年级为界限,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内容体系,培养、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数据收集处理能力、计算机工具应用能力和解决方案构建能力。

从实验手段上,利用手写输入工具、电子白板、RFID标签等现代信息技术,将物理沙盘、实体产品与模拟软件进行深度融合,简化实验环节、提高实训效率。

(四)“矩阵式”跨专业、跨年级实验组织体系构建

传统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是以专业班级为单位进行的,人为的割裂了专业与专业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的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渠道,既不利于同一专业的经验传承,也不利于不同专业之间的知识交流。

“矩阵式”综合实验组织体系在完成基本的专业课程技能实验的基础上,采取跨专业、跨年级的组队方式进行实验教学活动。纵向上,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中实施“学徒制”,低年级学生从观摩、协助开始逐渐融入综合实验系统,高年级同学在主导完成实验内容的同时指导低年级同学。横向上,通过跨专业组队的方式按照专业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经营管理一个企业并放到市场上参与竞争,以实战的方式激发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取得了非常好的实验效果。

(五)“导师团队化”的实验指导教师培训提升体系构建

实验指导教师对整个实验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将直接决定综合实验体系的运行效果,跨专业的综合实验内容,必然要求指导教师以“导师团队”的组织形式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和指导。通过综合实验体系的运作管理,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间的团队合作加强教师间的交流;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为青年教师提供接触和了解真实企业的机会,同时,充分利用实验体系建设时的各种培训交流机会,帮助指导教师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 基于“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场景式实验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基于“虚拟商业社会”的经济管理学科跨专业综合体系建设的实施目标有三个:一是服务于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二是以本科教学为核心,在“大经管”平台下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体系;三是兼顾不同实验参与主体的需求,在满足经济管理类教学科研需求的前提下,拓展校企合作,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政府和企业。通过该体系的成功实施,山东科技大学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完善了管理学科实验体系设计,使体系规划更科学,系统运作更合理

经过3年的建设和改造,山东科技大学专门建设了基于“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实验教学中心,将原有的实验场地、设备和人员进行了系统整合和全面优化,全面满足了管理学科各专业教学及跨专业教学的实验需求。

(二)完善了实验内容体系,使实验模块更充实,实验手段更先进

目前,管理学科已经形成服务于工业工程、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等管理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跨专业跨年级的多层次、系统化、结构化实验模块。并通过电子票据、信息白班、智能APP等形式实现了服务教师科研,服务学生课外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开展的目的,大大改善了管理学科的基础与专业课教学的实验、实习条件,提高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质量。

(三)完善实验体系运行机制设计,使体系运营更有效,实验成果更丰富

管理学科依托“实验教学供应链”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校企合作,积极参与全国有影响力的“商道、ERP、经营战略、电子商务”等经管类模拟经营大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借助这一平台,更好地实现了与上下游真实企业的合作共赢,实现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四 结语

通过管理学科跨专业综合实验体系和实验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形成了“需求导向”的实验体系运行机制,培养出更具特色、更符合企业实际管理需求的经管人才;另一方面,形成了开放的实验体系发展机制,实现了实验内容有效融合、实验主体有效交流和实验成果有效扩散的目标,不断提升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水平。

\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秦成华.校内跨专业综合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6:035.
[3]李高伟,叶剑明.财经类高职院校“多专业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创新——基于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多专业综合实训”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39-42.
[4]吴燕.“跨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3(9):86-88.
[5]张淑玲,黄启.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建设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4):159-161.
[6]赵洁,薛照明,张洪.管理类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2,4:114-1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9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