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智能制造背景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是制造业的必由之路,一线员工必须具备机、电、仪等多学科复合知识体系,熟练使用数字化软件,悦纳信息化管理。与之相应,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需要以培养“精益数字工匠”为目标,打破传统专业划分的桎梏,从基础层、技术层和管理层三个层面构建以宽基础、数字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智能制造;数字化;课程体系;数字工匠
本文引用格式:赵利民,王波,任云晖.面向智能制造的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特征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7):243-244.
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载体,体现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自“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以来,智能制造成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企业的生产模式、工艺装备、管理手段等都在发生重大变化。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各专业作为装备制造业一线员工培养的摇篮,其课程体系应当体现产业智能化变革的特征。
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方向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目标是实现智能化。智能制造以工业互联网和智能设备为物质基础,通过制造数据的采集、分析、决策,模拟人类智能,进行制造流程各环节的控制,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劳动,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周济把世界范围内智能制造的发展归纳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化次递展开,迭代升级[1]。发展方向包括智能产品、智能装备,智能制造及智能生产模式等四个方面[2]。
(二)发展特点
1.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不同地区、行业、企业之间水平差异巨大。在少数企业尝试智能制造的同时,多数企业刚刚完成了数控化改造,部分企业还处于机械化时代。从企业管理水平来看,先进企业建立了完备的精益生产体系,大量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员工队伍素质离智能制造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2.转型要求迫切。一方面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升,使本就微薄的利润雪上加霜,机器换人成为不二选择。另一方面,企业在不断寻求进入高端市场的途径,产品本身存在智能化升级换代的要求。
3.数字化是当务之急。在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数字化是基础,没有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无从谈起。因此,全面普及数字化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当务之急。只有实现了完善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数字化检验、数字化装配、数字化管理,以及数字化服务,智能制造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 高职人才培养的响应
与传统制造相比,智能制造对一线员工的知识、能力、素养提出了新要求,高职人才培养必须响应产业的新发展。
(一)知识结构的差异
智能制造与传统制造在制造工艺上的差异如表1所示。
从下表可见,智能制造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柔性制造,精益生产。CAD、CAM、虚拟仿真、工业机器人等技术成为产业核心技术。这些变化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1.熟练使用数字化软件。智能制造时代,数字语言成为企业通用语言,贯穿于产品生产和售后的全过程,因此CAD、CAM、仿真等常用软件的使用,如同文字处理软件一样,成为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
2.光、机、电、信息一体化。智能制造大量使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设备,这些设备的重要特征是光、机、电、仪、信息技术高度复合,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宽基础、复合化的知识体系。
3.技术为主,技能为辅。一些以熟练操作为主的传统技能岗位在智能制造中的作用将逐渐弱化甚至消失,而数字化建模、精益专员、精密测量等新岗位应运而生。员工的工作逐渐由简单操作转向数控编程、产线维护等知识综合应用的技术型领域。生产对员工技能的要求逐步降低,对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
(二)能力要求的差异
1.学习能力。智能制造的技术更新更快,岗位复杂程度更高。要适应变化,从业者必须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能够依托基础知识,根据岗位工作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库。
2.创造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职业教育“崇尚的是自由而不是顺从,是创造精神而不是机械的技能,是洞察力和理解力而不是背诵书本和按照别人的意图完成任务的能力。”创造能力虽不是智能制造所专需的,但作为比传统制造更复杂的劳动形式,智能制造需要从业者具备更强的“创造精神”、“洞察力”和“理解力”[3]。
3.勾通能力。智能制造是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生产活动,岗位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岗位任务要求劳动者具备更强的分析、综合、判断和决策的能力,需要整个生产组织的成员表现出更强的协作意识与勾通技巧,才能保持整个组织顺畅的信息交流。
(三)素养要求
智能制造是一种精益生产[4]。精益生产外部的监督与控制相对宽松,依赖的是员工的自我管理。这就要求整个生产活动的成员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意识与能力,在工作中更多地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进行有效的个人时间管理与事项管理。这种自我约束与激励正是高素质的典型表征。
三 课程体系特征
基于上述分析,在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课程观应该是培养具备机、电、仪、信息等多领域、较宽泛基础知识,熟练使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软件工具,适应工业互联网精益管理的“精益数字工匠”。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课程体系相比,新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宽基础、数字化、信息化的特征(如图1所示)。
图1把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管理层三个层面。每一层面所列出的并非具体课程,而是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领域。具体课程名称的确定,不同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有所区别。
基础层课程设置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专业划分,而需根据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大力提升控制与信息技术类课程比重。技术层课程紧密围绕数字化要求,以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化制造为目标构建课程群。
课程教学内容载体的选择应根据专业的主要服务面向加以确定,选取所服务的主要行业、企业的工作内容作为载体进行知识架构展开。课程实施应按照美国学者福斯特“非正规在职培训更经济、更有效”的观点[5],以产教融合为基础,实施工学交替。
四 结语
面向智能制造,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应以培养“精益数字工匠”为目标,打破传统专业划分的桎梏,构建宽基础、数字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课程体系。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按照企业本位,确定课程内容,通过工学交替,实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参考文献
[1]周兰菊.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智库时代,2019(16):186-187.
[2]张玉兰,张国艳.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决策探索(中),2018(06):44.
[3]吴庆玲,杨天时.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17(28):160.
[4]汪华方,王歆,徐雨哲.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创新共同体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11):28-29+37.
[5]石伟平.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影响[J].外国教育资料,1995(02):56-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