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动态搭配观的二语习得能力发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23 13:51: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搭配融合了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句法和语法关系,因而搭配能力可以体现二语学习者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地道性等。然而,目前许多英语学习者在二语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严重的搭配使用错误及不当问题,而搭配能力的欠缺对学习者第二语言水平的提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基于动态搭配能力培养的视角,对二语习得水平提升进行研究,以期对中国第二语言学习提供借鉴。

关键词:搭配能力;语言水平;二语习得

本文引用格式:张畇.基于动态搭配观的二语习得能力发展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6):231-233.

一 研究背景

搭配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学习者的词汇能力、阅读能力或写作能力等。从第二语言角度来看,不同语言中的搭配虽然在交际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实际运用中,存在较大差异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从20世纪30年代初,Porzig提出了组合关系的重要性以来,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搭配的定义给出了不同的描述,英语语言学家Firth(1950)提出搭配是习惯搭配词的组合,并在分析表意意义中词的横向组合趋势的基础上,强调词的组合决定了词的意义。

Aitchison(1997)指出,在二语习得中,除了习得率的变化外,词汇的发展也在习得和消耗之间摇摆不定。Choueka等人在1983年使用频率作为搭配的测量方法来识别搭配。研究中,搭配被定义到单个词的连续词组,当某个词组的频率超过一个预先设置的值时即被认定为一个候选搭配,并实现了一个自动搭配提取系统,除了考虑到词的同现,还引入了词的相对位置信息。从国外语言学家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搭配强调的是词与词之间的语法组合,这种搭配有多种限制,从完全强制搭配到开放式搭配。

\

 
国内学者黄强(2002)就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词汇搭配习得进行了实证研究。他收集了80位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在期末考试和其设计的词汇搭配练习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认为词汇搭配能力与语言综合能力有显著关系。在本次动态搭配能力培养对二语习得水平提高的研究中,笔者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从其在第二语言运用中出现的搭配能力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来探寻动态搭配能力培养对高校英语学习者二语习得水平提高的作用。

二动态搭配观概念

动态搭配的概念主要体现在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方面。第一,搭配动态的构建不同于生成语法的语法规则,它在语言使用中起着促进作用,而不是制约作用。也就是说,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建构会与其他语境因素相互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同化或适应每一个特定的语境。第二,语义类之间语义关系的动态协调。叙词表之间也存在动态关系,在传统模式下相对稳定,但一旦突破,叙词表之间的语义关系需要重新整合,这是一种双向的适应,而不是单向的整合。全面动态发展。它是生成可选搭配的重要方法。第三,搭配语境的适应性。搭配不是简单词汇项的组合,也不是结构与词汇项之间的关系。除了相对于词汇,它还作为一个整体意义单元进入语篇或语境。搭配与语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搭配的语境适应性是搭配动态的表现之一。第四,搭配意义的动态性。搭配不仅是词语意义的总和,而且是词语之间、词语与结构之间、整体搭配与周围语境之间动态顺应的结果。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受试为笔者所在高校英语专业三年级两个平行班的46名学生。两个班的英语授课内容与进度一致。此外,两个班在大二期末英语综合测试中的分数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他们的英语水平相当。

(二)研究步骤

研究过程依托于英语写作及翻译课,历时一学期,包括前测、试验和后测。为了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动态搭配能力及现状,研究中为学生提供了不同语境的材料,要求学生根据语境描述材料内容。测试主要安排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同时为了保证测试的准确性,还需要保证每次测试的时间与步骤相同。因篇幅所限,本文只集中分析句群层面上的搭配发生情况,首先,使用AntConc软件对各类搭配的出现频率进行检索,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搭配出现频率的百分比。为了分析不同搭配所占百分比的变化,我们还使用了卡方检验来分析同一搭配在测试中所占百分比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四 研究结果

(一)搭配运用的整体特点


为了进一步了解搭配的变化是否有显著意义,分别做了卡方检验。从表中可见,表中所显示的数据能够有效地表明变化幅度较小。而相对于开放式搭配,其变化幅度较大,具有显著意义。从三类搭配的百分比来看,随着受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他们在运用汉英搭配相似之处及汉语对英语搭配的制约方面表现得并不明显,把表中开放式搭配与替换式搭配的百分比相加,根据卡方检验值,发现它们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
 

(二)搭配类型的变化情况

该表显示了三类搭配的变化情况。第一,在英汉一致搭配中,三类搭配的总体发生量由高到低排序为常规式搭配>替换式搭配>开放式搭配,出现的频率和次数是成一个正态递减的趋势。第二,在新类别搭配中,开放式搭配只出现过一次,而其它两类搭配在其余四次中均出现过。这也正说明由于开放式搭配会导致在两者翻译过程中出现语意上的理解念头,因此会非常容易产生干扰性,归咎其原因,仍是因为一词多义现象导致了一词多义现象导致了词汇选择时出现了错误或偏差性的理解。第三,根据不同语境选词时,三种类型的搭配都在测试中出现过,但常规式搭配相对于开放式或替换式而言,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受试大多能克服英汉搭配上的差异,寻找它们在语义上的对等性,输出正确的或上下文相关的搭配。汉语词汇,尤其是实词缺乏复数标记,也会导致学习者选择替代搭配。从历时变化的角度看,三种类型的搭配呈现出不同的非线性变化特征。传统搭配的比例先急剧下降,然后开始缓慢上升。开放式搭配呈现出上升和下降的w型变化趋势。

\

 
而替换式搭配呈现的是先上升,再突然下降,最后又上升的走势。第四,在结构不一致搭配中,开放式搭配出现的频率是最小的。相对于常规式搭配和替换式搭配而言,它出现的次数较少,大多数时候开放式搭配出现和测试次数一致,并不会成为一种稳定上升的趋势。

五启示

从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受试要顺利输出搭配,就需要结合语境,激活大脑里的语言单元组合,这需要经过从概念到词位的过程,包括激活、抑制和选择。三类搭配发生的心理语言学过程可解释如下:

第一,常规式搭配的产出过程。常规式搭配主要发生在词汇选择阶段。当母语词汇激活其对应的二语对等词时,将其语义、句法、搭配等信息映射到二语对等词上,形成传统的搭配。在这个过程中,监控机制仍然有效。然而,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需要更多的语言输入来建立第二语言的词汇表征。为英语学习者在这项研究中,由于搭配或有限的输入不足,许多英语和中文搭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心理表征,它是体现在缺乏一定的形态,语音和拼写词汇中的信息的第二语言水平。在第二语言搭配输出过程中,需要建立监测机制,及时发现母语与第二语言在词汇水平和词汇水平上的差异,及时抑制母语特征的“干扰”。如果监控和抑制机制顺畅,就可以克服母语的干扰,被试可以选择合适的第二语言词汇组合成合适的搭配。

第二,开放式搭配的产出过程。在第二语言搭配输出过程中,开放式搭配通常发生在词汇选择阶段。一方面,由于被试的第二语言词汇发展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完善;另一方面,这是因为母语和第二语言在对应的词汇量上没有联系;或者是因为监测机制和抑制机制不合适。在不一致搭配中,开放式搭配通常不会出现,因为在母语中没有对应的搭配。词汇搭配不一致所反映的英汉搭配差异是非常细微的。在第二语言词汇表征不完善的情况下,仅通过监测机制很难发现英汉之间的细微差别,容易造成更传统的搭配。

第三,替换式搭配的过程。在第二语言搭配的产生过程中,替换式搭配主要出现在词汇层面,表现为动词没有屈折变化,有时也出现在词汇层面,表现为介词的缺失。一般来说,学习者在选择词素时,由于汉语对应词素的形态信息缺乏,如没有屈折变化等原因,会错误地选择动词原形。

六 结语

本文通过对英语学习者根据语境进行的动态搭配能力培养、观察及测试,发现目前我国高校英语学习者的搭配能力还比较薄弱,缺乏对语境的考虑与分析等问题。传统教学提倡整体记忆,而动态搭配观倡导以语境分析为中心,通过学习者准确的概念、认知等做出合理的语言输出。针对这一问题,高校英语教育应尽快改变英语搭配中“死记硬背”的现状,提高学生的语境意识及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Bahns J,Eldaw M.S hould w e teach EF L s tudents collocations?[J].System,1993,21(1):101-114.
[2]Jarvis,S.Comparison-based and detection-based approaches to transfer research[M].Eurosla Yearbook.2010.
[3]Laufer B,Waldman T.Verb-Noun Colloca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A Corpus Analysis of Learners’English[J].Language Learning,2011,61(2):647-672.
[4]McCarthy,M.Vocabula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Nesselhauf N.The Use of Collocations by Advanced Learners of English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J].Applied Linguistics,2003,24(2):223-242.
[6]黄强.高年级英语学生词汇搭配习得的实证性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73-76.
[7]夏立新,夏韵,李茜.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动名搭配行为特征的研究——Ability的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2014,35(01):68-72.
[8]徐承萍.形符频率、词汇频率和形义映合凸显度在英语构式习得中的效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49(03):428-439+481.
[9]张萍,魏江山,胡兵,俞建耀,陈艳艳.英语搭配加工中汉语母语知识的启动效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01):60-72+147-1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700.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