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PISA数据的小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23 11:53: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学生的责任担当表现为自律性不稳定、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存在问题、责任意识不强等方面,因此,小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策略应为:要明确学习目标、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创新校风建设途径。

关键词:责任担当教育;小学生;PISA

本文引用格式:谢巍等.基于PISA数据的小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6):122-123.

一 小学生责任担当的特点

(一)小学生的自律性不稳定


小学生的价值取向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所经历的人或事、认知方式的变化等,因此小学阶段的学生其价值取向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稳定、不平衡性。

第一,不同年龄的自律性差异较大,处于低年段的小学生对于自身的纪律约束主要靠家长、教师的监督,自身缺乏控制能力,处于中高年段的小学生其自律性逐渐发展,即使脱离成人控制,也存在能较好管理、约束自身行为的表现;第二,自律性在具体情况的表现具有不平衡性,但即使是高年段学生,也仍旧存在自律性较差的现象,例如会偷懒不按时完成作业或是看到没有车就想侥幸闯红灯的行为,均是自我行为规范的不到位情况。所以,小学生的自律性问题仍待解决。

(二)小学生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存在问题

在小学生各类人际关系中,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然而现今小学生与父母的相处却存在着一定问题。第一,附属与服从的不健康亲子关系,表现在小学生一贯地听从父母安排,缺乏自身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成为父母的附属存在,没有自主的意识,更多出现于低年级阶段学生间;第二,亲子关系出现日渐矛盾化的趋势,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对生活逐渐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此时易与父母的观点产生矛盾,或是表现为对父母行为的不理解,例如对于母亲的唠叨,不再认为是值得认真听、遵守的,反而是朝其发脾气或采取充耳不闻的态度。所以,小学生与父母的相处方式亟待调整。

经过分析,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不合理的亲子关系,小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在其价值取向形成的过程中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因而在刚开始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但多数父母会片面理解这个特点,在建立亲子关系时多采用权威的、施压的方式,导致小学生在面临人际相处时的被动与无措;第二,家庭教育的过分溺爱,现在的家庭组成结构不同,存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成为家庭教育主力的情况,其对小学生的过分溺爱,易导致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在与他人相处时更易出现任性和情绪化;第三,教育方式失当,受到应试教育的侵害,现今仍存在家长只关注孩子成绩,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再加上小学生的自主意识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家庭教育的不合理方式也是极易导致小学生与父母相处的矛盾化。

\

 
(三)小学生责任意识不强

责任意识是为人的根本,是一种认同社会角色要求,主动约束自我的价值取向[1]。责任感通常是衡量一个人品质特征的重要标准,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然而现今小学生却存在责任感意识缺乏的情况:第一,对自己负责的想法不够成熟,可表现为小学生没有为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建立一个适宜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第二,对他人行为的判断及公平秩序的维护,可表现为小学生在看到同学做坏事时所采取的行动,根据调查,存在学生对此持无所谓态度的情况。因此,小学生责任感意识有待提高。

经过分析,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教师对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视度不够,没有适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目标和今后的理想,并在该过程中充当推进学生努力前进的推动者;第二,学校对学生责任感培育的成效不高,没有重视小学生自身对责任感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培育的途径过于形式化,没有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小学生社会性活动参与度不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日渐增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倾向于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然而应试教育的影响仍难以消散,普遍学校的教育重心依旧放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没有重视引导小学生多去实践参与社会活动,并且社会方面响应度也不容乐观,对于小学生社会性活动组织与管理较为松散,导致小学生对于相关活动的参与度较低。

教育者在培养小学生价值取向的过程中,应重视提高其社会性活动的自主参与度。小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价值取向的形成,是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的,只有在参与社会性的活动过程中,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不断将所学的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并且在社会性活动以及团体性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去关心社会,热心于公益和志愿服务。

(五)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处理方式逐渐分化

不同年龄群体的人际交往方式是不同的,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表现更是有鲜明的区别。小学生阶段的人际相处关系主要是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父母关系,在学龄初期,低年段学生的主要交际是与家长、教师的相处,因而对于他们多是采取听从的态度,而对于身边伙伴则是更多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比较明显。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却又发生了另一种变化,即在低年段向中高年段过渡的时期,小学生的交际开始侧向于同伴关系发展,与同伴的交流、相处时间增多,因而与父母的相处时间逐渐减少,导致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

二 小学责任担当教育的建议

(一)明确学习的目标


小学生的人生阅历及思考的深度都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需要外部的及时和恰当引导。教育者必须在培养学生价值取向之前要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根据不同年级、班级,要制定具体、可执行而又有针对性的要求。教育者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特点,引导其在各个年级的时候都应该为自己制定一份相应的计划,明确自己每个时间段应该完成的目标,可以有短期目标也可以有长期的目标。

学生们在确定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时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对形势的分析。这就首先要求学生们学会正确地认识、评价自我,明白自己身上的优势和不足,然后“对症下药”制作一份适合自己的目标。其次,在其制定完目标之后并不是眼高手低无所作为,而是应该脚踏实地去付出行动。教育者在该过程中起着辅导、引领的作用,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小学生正确的社会责任价值取向的确立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养成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温床,父母对家人、他人或是对社会表现出的责任价值取向对小学生社会责任价值取向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过程中,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2]。家长要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光荣以及做家务的意义,让小学生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且逐步强化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并且家长要注意对小学生社会责任思想意识的正确引导,当小学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时,家长需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

(三)创新校风建设途径

学校在教育学生时不能仅用外部动机,类似于奖励奖品、颁发奖学金、加分等等是一些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心理学表明外部动机要谨慎使用,因为它有可能会削弱学生的内部动机从而使学生的参与各种学习或实践类活动都趋向功利化。学校要创新校风建设途径,特别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风建设,进一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优化学习环境和评价机制,使其从一点一滴的教学中慢慢渗透到学生的价值观建设中,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参考文献

[1]袁树芹.浅谈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7,(001):71.
[2]郑彩萍.责任在肩成功在前——浅谈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26):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69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