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对技工院校家校沟通中运用互联网社交工具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21 14:25: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社交工具已渗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本文在技工院校家校沟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技工院校运用互联网社交工具进行家校沟通的利弊,以期为家校沟通提供借鉴。

关键词:技工院校;家校沟通;互联网社交工具;利弊;对策建议

本文引用格式:高明明等.对技工院校家校沟通中运用互联网社交工具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66):145-147.

Thoughts on the Use of Internet Social Tools in Family-School Communication in Technical Colleges

GAO Ming-ming,XIE Qing-xue

(Huicheng Vestibule School,Huizhou City,Guangdong Province)

Abstract:In the Internet era,social networking tools on the Internet have pene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in technical college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using Internet social tools to communicate between home and school,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Technical Colleges;Home-school Communication;Internet Social Tools;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家校沟通是指老师(学校)和家长之间围绕着孩子而展开的信息传播和交换。信息传播需要媒介,而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线上社交工具如qq、微信、微博等,已经无处不在。互联网社交工具的介入,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家校沟通模式。

本文将针对技工院校家校沟通的现状,分析运用互联网社交工具进行家校沟通的利弊,并给出技工院校的家校沟通应如何运用互联网社交工具的对策建议。

一技工院校家校沟通的现状

以笔者所在的技工院校为例,由于地处城区,大量本地户籍的初中毕业生被高中吸纳,中专级别的技工院校学生90%以上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从家长本身来看,大多数的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高中或中专以下),工作时间较长,单位时间的薪金水平不高;从家长和孩子的互动上来看,技工院校的学生多生长在多孩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高,同时也较欠缺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技巧,孩子和家长之间的隔阂也比较大。

上述因素造成了技工院校家校沟通的困境。在实践中,技工院校的家校沟通存在以下问题。

(一)沟通的频率低

以笔者所在的技工院校为例,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与家长电话(或面谈)沟通一次。可事实上很多的班主任连这样的频率都达不到,甚至有时候班主任要求家长到校面谈都遭到家长以身处外地或者没有时间为由而屡次拒绝。

这是因为在传统方式的家校沟通中,家长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体力和金钱,同时还需放弃一些机会或闲暇。对于技工院校的家长来说,他们大多数经济不富裕、时间自由支配度不高或者根本就身处外地务工,这是阻挡他们积极与老师进行交流的重要原因。

虽然现代通讯工具的产生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成本,但是电话和短信的传播渠道比较单一,缺乏视觉上的渠道,这给编码和译码都造成了一定的成本。

\

 
(二)家长主动性弱

在技工院校的家校沟通中,老师承担了绝对的主动沟通者角色,家长主动沟通意愿低、行为少,更多的是被动、形式性地根据学校所设定的目标和方式进行沟通。

这首先是因为技工院校的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家长普遍对孩子的在校表现没有什么积极的期待,认为老师与自己沟通就是要投诉孩子的不良行为,在心理上对家校沟通就有了先入为主的抵触。

其次,除了上述沟通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等原因外,以笔者所在的技工院校为例,在我国“人民办教育”的体制下,公办的技工院校体现着公权的组织力量,家长个人在强大的学校组织甚至是整个教育体系面前,通常产生无力感;而且在传统的沟通条件下,单个家长之间形成集体行动以对学校施加压力的成本过于巨大。

(三)沟通内容单一

以笔者所在的技工院校为例,老师与家长进行沟通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在校表现,尤其是不良表现;除此之外则是事项的通知。这属于就事论事,双方很少就教育理念或互相配合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更遑论建立家校之间情感的纽带。

这还是与家校双方沟通成本高这一因素密切相关的,家长弱势沟通角色更使沟通简单化成为单向的“投诉”或者“通知”。

(四)家长的反馈不积极

在接收到老师传递的信息后,技工院校的家长通常表现出消极的配合,即表面上愿意配合家校合作,但实际上并没有行为上的积极改变;有不少家长直接表示自己无法管教孩子、没办法改变现状。

家长的不积极反馈又反过来削弱了老师的沟通意愿,使家校沟通变成例行公事、恶性循环。

二 技工院校运用互联网社交工具进行家校沟通的利弊分析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在技工院校的家校沟通中运用互联网社交工具,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同时互联网社交工具的运用也带来一些挑战,需要认真对待。

(一)利用互联网社交工具进行家校沟通的利处

1.成本低,极大提升沟通频率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在这样的背景下,使用互联网社交工具进行信息传播成本相对较低,且突破了时空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很好地解决了技工院校家校沟通的时间、金钱和地域障碍。由于线上沟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并不排斥其他沟通方式,也不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直接降低技工院校了家校沟通中的机会成本。

互联网社交工具的运用极大地降低了家校沟通所需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以及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编码译码成本,能极大地提升技工院校家校沟通的频率。

2.有利于家长主动沟通

互联网社交工具的草根性和开放性能够让每一个使用者都可以轻易地、不受外界干扰地主动就其所感兴趣的话题表达自己的意愿。以家长群为例,如果个别家长的表达得到群里其他家长的呼应,个体意见得到尊重,就会进一步促进其发言的欲望,带动整个家长群体参与沟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推动沟通内容全面化

互联网社交工具上的议题可以非常全面,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家校沟通中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互联网社交工具的多媒体和超链接功能,使使用者在讨论议题时能将更多内容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地链接至相关网页,极大地扩展了议题的广度和深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家长或者老师可以通过转发或者链接相关学者专家的意见,引导着其他家长或老师的议题走向,可有效提升家校沟通的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培育着、提高着家长或老师的信息传播素养。

4.促进双向沟通的形成

互联网社交工具可以很好地实现“一对多”的信息传播,而且信息转载的便利性使得信息传播很容易呈现级数增长。这都是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或电话短信等方式很难实现的。

以家长群为例,在群里即使是个人的意见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形成强大的公共舆论甚至形成集体行动,并很快反馈至信息的发送者,从而使家校沟通具有高效双向沟通的特点。

(二)利用互联网社交工具进行家校沟通的弊端

1.信息无序性


互联网社交工具上的绝大部分用户并没有专业的新闻素养。例如在家长群里会有家长不断发送大量让人们无所适从的无意义的信息,信息的重复与过载现象严重,有时使得家长或老师难以找到有效信息,讨论相关事务的积极性便会因此降低。

2.信息非理性

在互联网上,传统媒体“把关人”作用失效,对信息进行筛选甄别的屏障几乎为零,当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站在不同的立场发布信息,或者进行转发和评论时,其信息的价值是良莠不齐的,垃圾信息、虚假信息以及断章取义的信息此起彼伏,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度无法确保。

信息的非理性会阻碍人们理性的思考,易吸取片面或虚假信息,而进行情绪宣泄。尤其是家校沟通的内容极容易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容易进一步发展成不受控的情绪爆发。在很多的家校沟通案例中,一些家长或老师的评论和观点明显带有情绪化和主观色彩,其中不乏人身攻击和无理谩骂。

3.群体极化

信息的无序性和非理性特征培育了‘群体极化’的基础。在群体极化现象的作用下,对某些沟通行为表现出党同伐异的倾向,甚至产生舆论暴力,限制了不同声音的表达。

而且“群体极化”使得个体容易有自己的意见成为了“优势意见”的错觉,从而缺乏理性审视,在激情引导下极有可能打破平衡的信息环境,降低沟通的效能。在现实中,由于某些观点激化迫使老师和家长“站队”表态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引起了将他人移除群聊等实际上阻碍、终止沟通的对抗行为。

三 对策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互联网社交工具进行家校沟通,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工具,扬长避短,促进家校沟通更好地进行。

(一)老师承担起“把关人”角色

在传播学中,“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由于家长对于老师代表学校这一角色认知,决定了家长对老师所传播的信息可信性和权威性认知。再考虑到技工院校学生家长普遍新闻素养不足的客观情况,为了克服家校沟通过程中信息无序性和非理性的问题,老师必须承担起“把关人”的角色。

这就要求老师及时、积极地进行沟通。从事前管理的角度看,老师要主动传播或者鼓励积极信息,例如利用互联网社交工具建设网上家长学校,引导家长理性认识家校各自的责任和角色,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培养双方的媒体素养,促进双方良好的媒体沟通行为。

从事中管理的角度看,老师要及时引导沟通主题。老师自身要对沟通的主题有清晰认识,沟通中时刻谨记主题,避免情绪化,尽量不要被其他信息牵着鼻子走,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家长围绕主题进行沟通。良好的主题引导可以使信息内容紧绕中心,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避免节外生枝。

从事后管理的角度看,老师要经常关心家校沟通的信息,第一时间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对各种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阻止无用信息的蔓延、杜绝谣言和小道消息的产生和传播。

(二)利用互联网社交工具进行情感链接

良好的沟通本来就应该是信息、思想和情感的结合,良好的情感链接会增加家校之间的谅解空间、提升合作效率。

技工院校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表现反应比较消极,老师在平时应注意通过互联网社交工具及时地、高频率地向家长展示孩子积极的状态,切勿使沟通只有投诉的单一主题。例如表扬孩子的良好表现,或者报道学校的各种学生活动等,使家长对孩子、对学校产生自豪感,培养家长对学校的高度认同。

而当某些事件发生之后,更是没有比在沟通中展示关心和同情来得更重要了。尤其是对于利益受损的孩子及其家长,老师表达对事件的关注、对孩子和家长的同情和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家长的意见,这样可使家长减少对抗情绪、对老师乃至学校产生“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三)多种沟通工具结合使用

家校双方要清晰认识互联网社交工具在家校沟通中的重要地位,更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使用这一工具的技巧。但同时也不能单纯地只依赖这一种沟通渠道,要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沟通工具。毕竟,各种沟通工具只能互相补充,而不能互相替代。一些可以广而告之的内容适宜通过网上的班级群等方式发布,但如果涉及有特殊需求的家长,例如孩子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适宜采用电话、单独微信甚至家访形式进行个别沟通,以实现更深入的信息交流和更好地实现情感关怀的目的。
\

 
结语

互联网社交工具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面对其利弊,应该用其长、限其短,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把握方向,使互联网社交工具成为现代技工院校家校沟通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J].中国广播,2018(03):96.
[2]姚卿.基于微信群等新媒体技术开展家校沟通[J].上海教育,2016(4):8-9.
[3]罗良忠.新媒体环境下家校沟通方式的创新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68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