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2008年,我国五部委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可以参照执行。2017年,《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出台,内部控制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重要水平。企业风险的规避,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都离不开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离不开具有内部控制思维的人才,而高校是培养人才和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又关系着人才质量,高校《内部控制》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关键词:内部控制;教学模式;优化
本文引用格式:李爱琴,黄艳华.优化《内部控制》课程教学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9,6(64):156-157.
《内部控制》课程的学习一般以《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税法》、《管理学》等财会基础前置课程理论为前提。该课程综合性强,课程内容涵盖较广,是对整个财务知识的全面应用和梳理,学好《内部控制》这门课程,是培养个人财务综合能力素养的重要保障。
一《内部控制》课程的重要性
(一)企业需要具备内部控制能力的人才
完善的内部控制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企业有效防范风险点,确保企业资产完整安全以及保障企业会计信息不失真,从而提高企业经营能力水平,改善企业治理的一个重要举措。企业为了自身可持续发展,对内部控制人才有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内部控制涉及企业各个环节步骤,面对的环境复杂多变,因此,企业对内部控制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求也就更高,然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在高校开设好教授好内部控制课程,从而向社会,向企业培养及输送缺乏的内部控制人才显得格外重要[1]。
(二)《内部控制》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最终目标
内部控制课程内容涵盖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管理学等课程知识体系,通过对内部控制课程的完整学习,有利于扩宽学生知识面,扩展财务视野,有利于财会学生进一步搭建和梳理整个财会综合知识体系框架,有利于增强学生运用财务基础知识指导实践,提升分析具体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培养出不仅理论知识丰富而且综合应用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
二《内部控制》课程教学存在的困境
由于《内部控制》课程理论基础知识涉及面较广,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大部分院校在《内部控制》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瓶颈,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数院校对财会类课程设置比例较多,对基础管理学科课程设置较少,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内部控制》课程开设在大三或大四,而大三大四阶段,正是学生面临人生抉择、学习工作双重压力的时候,加之财会专业考研偏重会计知识,涉及内部控制课程知识较少,目标导向的缺乏,学生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这门课程,仅仅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不得不被动接受内部控制课程的学习,学习只停留于表面[2]。
(二)《内部控制》课程内容抽象,学生学起来吃力,理解存在困难
《内部控制》课程知识点涵盖范围大,对会计基础专业知识要求较高,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身较多的职业判断、经验来理解和掌握内部控制相关知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但学生实践经历缺乏,社会阅历少,财会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不全面,在对内部控制知识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上表现得无所适从,有心无力,只能反复记忆不断重复,无法真正理解各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内部控制》课程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教师缺乏实务经验
高等院校大部分教师都是直接从校园再进入校园,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丰富,但企业经历缺乏,缺少甚至没有实务经验,在讲授内部控制课程内容时,偏重理论的传授,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对具体案例的讲解,因为自身实际经历的缺乏,难以将案例讲得生动形象,没有将案例教学效果最大化[3]。
(四)理论知识更新慢,滞后于实际
当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多变,新问题、新科技、新制度的大量涌现,对企业内部控制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陈旧的理论知识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企业实际情况,无法合理有效地指导企业实践,用以往的内部控制课程理论知识指导目前的实践已不再适宜。
(五)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不足
内部控制课程内容概念多、偏制度化,由于学生社会阅历较少,无法真正感受内部控制课程内容的实质内涵,只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生搬硬套,一旦设定条件稍作改变,就手足无措,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缺乏,学以致用的能力严重不足。
三 改进《内部控制》课程教学的方法
(一)科学合理引入实际案例
将案例教学引入《内部控制》课程讲授全过程,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有代入性地向学生展开,模拟业务发生实际场景,通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将抽象的内部控制知识点具体化生活化形象化,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感受并理解进而领悟内部控制相关知识的实际内涵和具体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二)转变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
要从传统的“满堂灌”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转变,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拓学生创新能力,引导鼓励学生敢于乐于讲出自己对知识点的看法,实时跟踪学生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学生在理解知识点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偏差,答疑解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框架下,帮助学生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加深加强对知识点实质内涵的进一步理解。通过师生互动,巧用任务驱动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获得感与满足感[4]。
(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报考相应的资格考试,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定出台教师挂职锻炼明文规定的相关考核办法,规定青年教师必须参与实践活动,丰富自身实践经验,积累教学素材,提高教学效果。对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实践的教师,通过一定程序申请及审批,给与一定的经费支持和补助。同时搭建教师实践平台,为教师进行实践提供充足资源,为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四)及时更新内部控制课程教材内容,理论知识与实际发展需要同步
在选用内部控制课程教材上,尽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保证理论知识与实际发展相符,让学生获取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同时可以通过走访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大量走访调研,收集有效信息,在相关制度的基本框架下,结合企业具体实践,编写生动形象的理论教材,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五)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聘请企业实战经历丰富的专家深入课堂
制定校企深度长期合作的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有效运行,双方互惠互利,达到双赢。校方可邀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的人员深入课堂现身说法,丰富课堂,加强学生对内部控制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综合能力;同时,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发展需要向校方提出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根据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将企业建议考虑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来,从而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适应社会发展、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积极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通过走访企业、企业实习实训等方式接触实践,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5]。
四 结语
《内部控制》课程是一门集综合性、抽象性与实务操作性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大部分高校在《内部控制》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讲授难、学生学起来吃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但由于内部控制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企业有效防范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点,能够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加之当下企业内部控制人才队伍缺乏,内部控制理论知识丰富且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内部控制人才是企业青睐的对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培养社会及企业需要的人才方面责无旁贷。面对在高校《内部控制》课程讲授过程中,学生不重视,学起来吃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不足以及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等问题,可以从课堂的转变、“双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校企之间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等角度来优化《内部控制》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付君.内部控制学教学内容定位与教学方法设计[J].财会月刊,2007(15):90-91.
[2]王瑞云.基于学生视角的审计学课程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16):231-234.
[3]顾光.高校审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探讨[J].财会月刊,2011(15):106-107.
[4]魏乾梅.内涵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内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8,29(04):86-92.
[5]姜金莲.略论高校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质量[J].教育现代化,2018,5(09):183-18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