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探究章法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03 16:37: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探究章法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章法使得文言文具有清晰的行文结构,并且文言文独具匠心的文章剪裁和巧妙穿插的写作技巧也体现着文言文深层的情感内涵。重视章法探究应该从行文结构、选材剪裁、论证方法三个方面提出策略,进行章法探究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

关键词:章法;高中文言文;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魏嘉慧,等.探究章法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5):188-189.

在现如今课堂上的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们更加关注的是语言积累、精神滋养和艺术品位等方面,文言文的思想情致、实词句法是教学的侧重点。而“文章”是得到重视最少的方面,也就是文言文的章法多数情况下都处在一个被忽略的地位。既然探究“章法”,就要明确什么是“章法”。“在篆刻和书法中,章法的概念主要是指作品的空间布局。”[1]而文章的章法,据《辞海》中记载:“章法指的是诗文作者在安排全篇章节时的若干方法。包括文章的体式、承转、熔裁等。”[2]张世君教授也说过:“明清小说评点家借用语言学的章法概念评价小说情节的组织结构,同时也把程式化的描写字句、段落、修辞称为章法。”[3]由此看出,章法是指对文章内容的组织究竟用了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开头结尾如何呼应,段落层次如何安排,如何论证主题中心,使得整篇文章具有清晰明确的条理。章法侧重的是文章整体,并且涉及到文章的行文结构、选材剪裁、论证方法等方面。高中课本上的经典文言文,大多都是行文简洁,用词严谨,意蕴无穷,讲求“微言大义”,而章法使得文言文具有严谨精密的布局,使得文章各部分有秩序地组织在一起。没有了章法的文章是散乱的,读起来难以清晰分析文章的主次与重点。所以探究章法不仅能有逻辑何地总结文章,也能更加准确地抓住文章的中心,从整体思路上理解文章,发现文章的特别之处以及文章中的写作技巧,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本,发现作者的精心布局,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内涵。所以在课堂上的文言文教学中,要读懂、学好文言文,就势必要对文言文的行文章法重视起来。本文将从明晰行文结构、关注选材剪裁、掌握论证方法三个方面浅析探究章法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 从文章整体入手,明晰行文结构

在现代作文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会讲究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的布局,强调文章前后铺垫照应,但这其实是古人写文时所运用的章法。文言文重视结构严谨,文章脉络清晰,规矩整齐。一些文言文在行文结构上力求突出中心,整篇文章围绕着中心来写,思路清晰;一些文言文篇章十分精巧,一开始便点明主题。“开宗明义,用这个论点统率全篇,使文章的思路方向端正。”[4]在《六国论》中“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5]是教学的目标之一。文章以“六国破灭,非兵不力,战不善,弊在赂秦”发端,一语点出了灭亡之缘由,并且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论述。而《劝学》以“学不可以已”开篇,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接下来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由此看出,这样点明主题的一句话为繁琐的文章指明了一条明确的线索,分总结构行文,整个文章所围绕的都是这一个中心。一些文章则正好相反,全文层层论据铺垫,最终文章末尾点明全文主题中心,用分总结构行文。如贾谊的《过秦论》,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对秦国历史兴衰的回顾描写,论述了秦国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最终一语点明了全文中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最终的目的是给汉文帝的政治改革提供借鉴。这篇文章论据清晰,在最终突出论点,就使论点看起来更具说服力。一些作品结构上首尾呼应,也使得文章结构更为完整紧密。如《答谢中书书》开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末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文章虽然篇幅很短,但是首尾相照应,强调对山川之美的品味,表现出作者对友人的安慰与慨叹,使得文章更有深意。这样行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文章,在教学中就需要注意章法,通过对于章法的认识能更加明确文章中心,了解文章所要表述的究竟是什么;理清文章行文脉络,具有清晰的条理逻辑,进一步、深层次理解文章。这样对文言文的学习就不止停留在浅显的学习字词,只为大致读懂文章,而要追求对文言文更加深刻的理解与学习,明白文言文中所言志,所载道。

\

 
二从文章题目切入,关注选材剪裁

文言文的选材、剪裁上,指的是文章所要写的内容以及文章所体现的情志。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文章从篇名来看应该着重描写湖心亭看雪的所见所闻,如雪景或者看雪时的心情。然而纵观全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文章描写景色的却只有寥寥两句而已。“真正到了湖心亭,作者有没有写雪景?有没有看雪?答案是没有,他只看到了人。”[6]并且专门“问其姓氏”,知道了他们“是金陵人,客此。”文章这样的章法布局是否太过奇怪?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通过对于章法的探究就得到了很好的解答。文章通过写作者来湖心亭观雪景之时遇到境遇相近之人的事,并非为了写雪景与赏雪,而表现的是作者的寂寥孤单,独在他乡时候的难过与忧思,所表达的是作者偶遇知己的欣喜之情与不得不与之分离的叹息之意,从而深层次地写出作者对于故国与家乡的思念、不愿同流合污、随波而去的高尚品质以及远离俗尘、自我欣赏的情怀,继而感叹人生的渺茫。正是通过对于章法的探究,我们才正确地把握了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苏轼的《前赤壁赋》在章法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先来看题目中的“赋”,这种文体侧重于描写景色,借景抒情,并且文章要讲究文采,韵律,同时具备了诗歌和散文的特点。纵观《前赤壁赋》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文章写景只在第一段而已,并不符合“赋”这种文体侧重写景的特点,并且作者在后文中通篇都写的是与朋友的对话,所感叹的也不是景色所带来的愉悦之情,而是怀古伤今的情感。结合苏轼被贬谪时写下这篇文章的背景,再结合这样的章法布局,文章的重点不在于景色,也不在于景色带来的情致,在于这种主问客答的巧妙安排,进行观点的对比,表述了从不同到统一的过程,最终表达的是作者豁达的人生观。

这类的文章构思精巧,在独特的选材与剪裁中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志向与情感,具有其独特的韵味。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这类文章要进行章法上的把握,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情致。

三 从文章内容深入,掌握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是在教材中所接触的典型的论证方法,《师说》和《劝学》是强调论证方法的典型文章。在韩愈的《师说》中,文章尤为精彩的是第二自然段的论述,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屑于从师学习因而见识愈发短浅,作者文章中主张的虚心从师学习的观点就十分明确了。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出具体事例,即通过引述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言行交流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在前文对比论证的铺垫下更加加深了文章观点的说服力与可信度。文章语言简练,论点清晰,在教学中对于文章的章法要多加关注。再看荀子的《劝学》,全文大量运用比喻,最终从三个段落即三个方面论证了学习的重要这一中心论点。拿第二自然段的比喻论证举例。作者首先提出观点,再连续用“跂而望,不如登高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五个比喻,点明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说明学习所能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智慧生活的方法,人需要用知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并非天生强于普通人,而是用过后天的学习来完善自己,借此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论述文章中心论点。文章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全篇几乎都是大量论据与论点结合,这样的章法就使得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综上所述,探究章法对于把握文言文的深层次意蕴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文章的章法是不可忽视的。教学是要不断探索的,探究章法对文言文教学还有怎样的启发,对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语文能力有什么帮助,这是更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

 
参考文献

[1]冯佳宁.唐绝句章法艺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887.
[3]张世君.明清小说评点章法概念析[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3):10-11.
[4]成思.文言文教学还应突出章法[J].语文学习,1981(12):20-22.[5]马磊.《六国论》教学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7,4(49):350-351+355.
[6]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4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