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试论凯根的“结构 - 发展”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03 14:38: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罗伯特·凯根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他创立的“结构-发展”理论,在自我心理学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凯根的“结构-发展”理论对人的发展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段,这些分段的心理表现对应的教育策略对幼儿教育产生了很多的启示,运用这些理论对幼儿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凯根;“结构-发展”理论;幼儿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贾芮,等.试论凯根的“结构-发展”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9,6(65):247-249.

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他创立的“结构-发展”理论,是在自我心理学研究领域,继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这两大学说后问世的第三大学说,由此也确立了他在心理学界的学术地位。[1]《发展的自我》是凯根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完整地阐释了他的“结构-发展”理论。他的“结构-发展”理论中自我的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

一 罗伯特·凯根“结构-发展”理论自我发展阶段

(一)一体化自我阶段


一体化自我阶段是婴幼儿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婴幼儿还没有产生自我的意识,经常性的把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看作一体。一体化自我发展阶段的幼儿认为自己目前正处于一个无感知并且不能想象到任何事物的环境里,该阶段的幼儿尤其认为环境是事物的主要部分。处于一体化自我阶段的幼儿沉醉在抚养者所给予的环境之中,该环境往往是抚养者根据自身的特点而给予的特定环境,该环境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家庭甚至直接来源于抚养着本身。不同的抚养环境和抚养方式会给婴幼儿带来不同的抚养文化,而这种文化将对婴幼儿的发展产生对应的影响,并且在该阶段培养起基本的信任和他信。如果抚养者不能够在该阶段给予婴幼儿充足的心理冲突矛盾的平衡和满足,那么处于该时期的婴幼儿则会出现心理冲突矛盾的失衡和不满足的相应表现。该阶段的婴幼儿对抚养者特别是母亲的依恋信任是十分强烈的,往往不愿与抚养者或母亲分离。

(二)冲动性自我阶段

一体化自我发展的下一阶段是冲动性自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在幼儿的学前龄阶段有所体现。处在这个阶段的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世界是分离的,并非是合二为一的。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将在这个阶段慢慢开始分化。虽然这个时期的幼儿在身体上已经开始与抚养者分离,但是在情感方面还未完全分离,处在这个阶段的幼儿在情感上依旧十分依赖于抚养者。依旧沉浸于抚养者所带来的文化中的幼儿,对抚养者具有强烈的依恋并且热爱幻想、乐于竞争。

(三)唯我性自我阶段

唯我性自我阶段处于发展理论中的第三个阶段,学龄期的幼儿身上往往有这一阶段的明显特点。这一阶段的孩子将被植入角色认知的文化,明白自己在社会、学校、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这一角色所应该履行的义务。孩子在这一阶段将会开始逐渐识别家庭和学校的角色,建立同伴的团体。孩子乐于跟年龄相近的同伴一起交流玩耍,并进一步丰富自己对自我的信念。这一阶段的幼儿随着与同伴的相互交流频率增加会使幼儿的自我满足能力和角色分化能力增强。处在这一阶段的幼儿的主要心里矛盾冲突是心中既渴望独立又希望具有归属感。交流与生活中多所在的危机慢慢促使幼儿从唯我性自我阶段慢慢过渡到人际的自我阶段。

\

 
(四)人际的自我阶段

唯我性自我阶段的下一阶段是人际的自我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心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该阶段自我的发源地。在这一阶段中,他人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自我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幼儿应该通过恰当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希望,合理的履行自所应该承受的义务。这一阶段的幼儿建立了性别认同,他们会主动的建立起性别差异概念和与他们性别相关联的性别知识与性别识别,他们不需要抚养者的教导和勉励,并且会自发的讨论评判与自己性别相关的知识和性别模式。所处的环境对性别角色差异的强调和自己内心十分渴望被认同是幼儿在这一阶段心理上的主要矛盾。

(五)法规性自我阶段

婴幼儿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法规性自我阶段。威望性和同一性,自我的约束和想法,客体是社会联系和彼此联系是该阶段发育的重点。同一性文化和威望性文化在这一阶段被植入到幼儿的认知中。幼儿将逐渐的不只依赖于自己所在的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他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将会开始以法律和规则为前提,这时的幼儿处于法律与人际关系的平衡阶段此阶段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的他律阶段相类似。他律道德阶段的幼儿服从外部准则,只通过事情发生后的结果来判断对与错而不考虑动机,他们认为规则是要被完全遵守的并且没有人可以处于规则之外,认为规则是绝对牢固且不可被改变的。[2]过度保护规则的权威性和人际关系的亲密性之间的矛盾是法规性自我阶段的主要心里冲突。

(六)个人间的平衡阶段

个人间的平衡阶段是该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把自我和法规相分离,从而创造出自己的个性,进而达到了重新平衡。此阶段的主体为自我与系统彼此之间联系,自我的联系客体是同一性,威望性,思维和情绪约束。此阶段所出现的个性并非是从他人那里派生出来的自我,而是自身达到平衡出现的个性,是带给他人的自我。处在此阶段的平衡状态有利于促进孩子们彼此之间的自我体验共享,并且保证自己与他人相比所具有特别性。亲密文化在此阶段时被植入到孩子的思想上。孩子从独立、瓦解又一次步入重组、包摄得益于被植入的亲密文化。

二 凯根的结构-发展理论对幼儿教学的启示

凯根认为主客体关系存在于真正的人类关系和社会背景之中。主客体之间的重组关系、瓦解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调节经过是自我发展经过中的主要体现,如果一个人一直从过去的思想前往新的思想中,主客体之间的平衡将会变为主客体之间的失衡,那么幼儿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就由此产生了,但是随着自我与环境相互的影响与调整,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又会逐渐到达新的平衡状态,从而自我发展到新阶段。从凯根的结构-发展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对幼儿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教育环境对幼儿自我发展的影响

“结构—发展”理论中非常强调个体所处的发展环境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著名的心理学家凯根认为自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生存于拥有真实的人类联系和环境布景中的观念,个体所处的文化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教化,不同的个体处在不同的环境中,被植入的文化也就具有许多不同之处,个体的不同就是被这些因素所影响的。个体所具有的文化赋予了个体、他人与彼此关系与之前具有很大区别的思想时,个体自我的发展便逐渐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3]”幼儿园应当为幼儿建立充足并且健全的环境,使幼儿在此环境中身心和思想获得较好的发展。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幼儿天性好动、对新奇事物感到好奇并且有强烈的探索欲望。[4]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注意到孩子的兴趣,创造出良好的有益于幼儿兴趣发展和能够满足幼儿探索需求的互动环境。这就要求我们选择玩具、创建区角、进行活动时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幼儿与环境进行良好的互动。幼儿所感兴趣的区域布置可以激发幼儿与环境互动的欲望,增强幼儿与之互动的频率并且可以让幼儿自发、自立、自主的进行游戏。在游戏互动中,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幼儿所处的阶段不同对环境的要求也就不同,所以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根据幼儿阶段的差异性给幼儿们创造不同的环境以及相应主题的活动。

(二)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自我发展的影响

主体是由个体分认知能力与个体所沉浸的文明处境所形成的自我构造,自我之外的其他环境和被植入的文化配景组成了客体[4]当新的植入文化在冲击个体时,这时的个体试图拜托现在的自我所处的社会环境,但是新的植入文化尚未完整的形成时,此时的个体便处于混沌的过渡阶段,位于这个阶段的个体具有强烈的心理冲突与困惑。

抚养者所带来的文化环境对幼儿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5]不同的家庭环境所养育出的幼儿的性格、行为特征、思考方式都是大不相同的,家庭教育的模式决定着幼儿未来的发展方向。家庭气氛的压抑、不和谐会使孩子的内心受到冲击和煎熬,会导致孩子无法形成一个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这对幼儿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甚至会使他们做出一些异于常人的事情和举动。和睦的家庭会带给幼儿足够的温暖与关怀,并且与幼儿建立起牢固的互信关系。和睦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常常非常自信,并且乐于和别人交往交流,愿意去尝试任何美好的东西,也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所以抚养者应重视自己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努力给幼儿创造一个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

(三)重视人际关系对幼儿自我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幼儿更好的进行角色识别和建立同伴的团体。人际关系的实质就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与人际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依恋是幼儿与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幼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抚育者应重视幼儿的人际关系的情况,可以经常与幼儿进行交流以提高幼儿的表达交流能力,从而让幼儿人际交往过程中让别人更好的理解自己进而产生认同。[6]抚育者可以寻找一些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来与他们进行互动,但不要脱离幼儿的认知范围,孩子的积极性在互动中起了推进作用,所以抚育者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有话可说。幼儿老师与抚育者可以给幼儿创造有利环境使幼儿克服羞怯,先让幼儿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再慢慢调整过渡到在陌生人面前说话,循序渐进,使幼儿逐步树立起自己的自信心。

(四)尊重幼儿自我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

在凯根的“结构—发展”理论中,个体发展的背景是不断的失去平衡和达到平衡,每个个体在每个领域所经历和滞留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具有个体独立性和个体差异性。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幼儿的阶段性。幼儿处在不同的阶段所需要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是不同的,幼儿教师应当重视幼儿的阶段性,并且针对不同阶段谨慎斟酌其阶段所使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7]抚育者和幼儿教师要仔细的观察幼儿的日常行为并重视幼儿的日常心理发展,要善于发现幼儿情绪的变化并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怀。幼儿教师也应该尊重幼儿的差异性。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他们之间的客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身为教师,会感受和看到到幼儿之间的差异,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幼儿的独特性中蕴含着他独特的成长方和生长点,同时也与他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应实施不同的教育。幼儿发展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他们的速度、倾向、特性以及进展程度上,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在学习方式、学习程度和学习习惯上会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为我们幼儿教师实施适宜的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参考文献:

[1]Robert Kegan著.韦子木译.发展的自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87-90.
[2][瑞士]皮亚杰(J·Piaget),[瑞士]海尔德(B·Inheader)著.幼儿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1980.
[3]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EB/OL].http://www.eol.cn/20060113/3170537.shtml.2006-01-13.
[4]The concept of egocentrism in the context of Piaget’s theory[J].Thomas Kesselring,Ulrich Müller.New Ideas in Psychology.2010(3).
[5]Early childhood autism and the question of egocentrism[J].R.Peter Hobson.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1984(1)
[6]Producing spatial words is not enough: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spatial cognition.Miller,H.E,Vlach,H.A,Simmering,V.R.Child Development.2016.
[7]林菁.皮亚杰的幼儿“自我中心”理论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01(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44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