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科教兴国战略强化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这主要是由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能够使教学由传统的数量向质量转变,是新时期教育的迫切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更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徐伟,冷静.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4):123-124.
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育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学术水平等,并且要注重对先进教育方法、理念以及技能的掌握,进而实现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而相应机制的建立,对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有较大促进作用,有利于将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贯彻落实,也有利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1]。
一 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常态培训机制相对缺乏
就当前高校教师培训来讲,多数是针对新教师的培训,并且培训时间比较短,对于教师的常态培训机制相对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就高校培训对象来讲,对于全体教师的培训需求考虑不够全面。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都有接受培训的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在培训过程中设计相对多样化项目[2]。就高校培训方式上来讲,对于教师的培训主要以专家讲授为主,或者是在名师课堂上进行观摩,实践内容较少。就高校培训内容上来讲,主要是共性学习,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如在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广泛运用的状态下,需要加强对教师相关技术培训,使教师灵活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就高校培训机构来讲,对于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通过教务处、人事处,和教师专业知识相关培训并不多。
(二)教学和科研之间的投入有所失衡
科研和教学相比,往往能够带来更为直接的效益,科研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很多教师对于科研过于执着,为了科研进行科研,对于科研的深刻内涵缺乏明确认识,在这种状态下,科研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与价值[3]。而教学是一种不容易被量化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难以被充分体现,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的时间、精力相对不足。很多教师会将大量时间花费在争取经费、填写各种材料、科研、参与评审等上。在教学中仍然一味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效果、教学投入和教师教师效果之间联系不大的原因,是导致教师教学能力难以得到充分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教学评价体制相对单一
就我国当前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来讲,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评价、学校评价以及同行评价。就学生评价来讲,主要是通过教务系统完成,对于学科背景、对象差异、课程属性等方面考虑不多,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相对片面。就同行评价来讲,由于时间的影响,同行不能完全掌握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能力难以进行客观评价[4]。在评价体系中存在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即教师缺乏自我评价,而在自我评价缺乏的情况下,教师难以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反思,也不能根据教学特点、内容等实施针对性解决策略。
二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
(一)对教师教学培养机制进行完善
高校教师自身的职业特点决定其需要在知识的宽度、深度上进行不断拓展,进而实现个人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高校定期组织对教师的进修、培训,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使其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为了使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切实得到提升,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需要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构建相对高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和实际教学水平的提升。而在具体操作中,可以设置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相关机构,发展其理念引领、训评互动的作用,使教师在这种模式下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多维度教学活动,进而使其在活动中获得不断发展。同时也需要建立对教师的多方培训体系,使教师获得全面发展,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学校、学院、教师以及学生对教学体系进行评估。
(二)对教师激励机制进行完善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教师进行适当引导,使其充分投入到人才培养、教学中,对教师激励制度进行不断完善。首先,要制定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相关激励机制,以教师能力、兴趣、特长为依据,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使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能获得成长。其次,要注重精神激励的实施,在政策上给予相应引导,通过教学评优、课程评优等方式,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全校课程比赛的形式,使教师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理念、方法[5]。也可以开展打造精品课堂计划,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教师能够充分得到熏染。
(三)对教师实施教学监督、动态评价机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提升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发展目标,而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实施教学监督、动态评价机制。而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教学评估、实施过程,信息反馈与处理以及逻辑体系目标等方式,使教学中人才培养的效果更明显。同时可以通过教、管、学等环节的实施,关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监督体系全方位覆盖。运用学生评教、校领导领教以及教师评教等方式,建立动态评价机制,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使教师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就需要高校注重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将培养教师自我学习作为中心内容,促进组织文化质量的不断提高,积极营造全校参与教学研究的氛围,使教师获得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加强对校本和问题的研究,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要注重学习共同体额组件,运用改建小组、组建课程组等形式使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学习中,使学习方式逐渐向稳定化、制度化推进,促进教师良好教学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五)促进教师实现自我反思、评价
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自我反思的实施,是提升其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理念、过程以及实践等进行反思,使教学行为不断得到改建,教学模式不断得到创新,进而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个相对系统、连续的工程,将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将追求师生共同进步作为发展主要目标。教学反思不仅是对教学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自身实践教学的不断思考、追问,进而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实施相应解决策略,最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与进步。教学评价的实施,有利于教师实现自我管理,无论是在学期中,还是在讲授结束之后,都可以通过质量评估的方式对调查表、座谈会等内容进行反思。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其教学的基本意见,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教学方式、内容、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进而突破在教学中的惯性思维,实现自我不断完善。
(六)注重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为了使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使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经历投入在教学研究中,高校应该注重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通过考核、激励等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对教师进行聘期考核、职称评定已经岗位晋升考核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学业绩的考核比例,调动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理念的积极性。同时需要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使教学更具科学性、标准性、可行性,使教师的工作质量、教学投入、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得到充分反映,而对于一些在教学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需要给予适当奖励。
三 结语
总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高校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根据本校的现有问题,采取针对性解决方式,进而实现对人才更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霍晓冉,张艳萍.浅析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多维联动机制[J].人力资源管理,2017(4):189-191.
[2]黎琼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其突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2):55-61.
[3]彭芸.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学发展的机制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3(7):67-70.
[4]吴世昌,高广阔,黄阳阳.关于提升高校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的机制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6):221-223,218.
[5]赵文军.MOOC时代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研究[J].现代交际,2016(11):21-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6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