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课程改革的积极贯彻和大力执行,使得高校教育教学呈现出崭新的发展格局。特别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关注和喜爱。而将“中华经典诵读”课程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是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有效举措。本文从高校开设“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的意义、提高课程质量的方式方法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论述,探索如何能够更好地开展这一通识教育课程。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中华经典诵读;探索
本文引用格式:卜洪漩.“中华经典诵读”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65):71-72,92.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8年10月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引领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当前国内高校通识课程较少思考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未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高等教育传统中的通识教育理念,造成了通识教育在国内高校“橘生淮北为枳”的困境。国家倡导广泛开展中华经典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大学教育对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作用。在高校通识教育中探索构建、实施“中华经典诵读”课程体系,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建构“中华经典诵读”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
中华经典作为民族文化的优良范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更是传承千年的精神文化价值和智慧结晶,是非常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输出内容,也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
(一)“中华经典诵读”课程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是未来竞争力的参与主体,可以说高校教育不仅仅承担着大学生在专业领域学习成长的任务,更要担负起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体系的重要责任。因为仅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或文化水平,是不足够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建设工作可以说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点工作。而经典诵读内容来源于我国传统文化,诵读经典正是一个润物无声的教育过程,在长期的诵读与感受之中,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受到正面的影响,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除此之外,时代赋予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这种复兴,不仅仅是国力的强盛发展,更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而文化传承的本质不是其最表面的文化认知,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其深邃的思想体系及内容广为传播,即培育民族精神,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中华经典诵读”是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到,“教育的本质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可见,任何阶段的教育都不仅仅是完成其阶段性的智育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完善人格。走入高校以后,行业化办学、高度专业化培养成为办学的基本形式,通识教育始终作为辅助的人才培养途径。而在进入到专业领域学习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尽管在不断的提升,但是文化素养的发展却处于缓慢形成的阶段,而文化素养却是一个人完整完善人格的重要体现,除了有丰厚的专业领域知识,良好的表达与写作的能力,教养素质的体现,都依托文化素养来形成,因此诵读经典篇目,让大学生群体“文质彬彬”,善于优雅的表达,流利的写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 提高课程质量的方式方法
“中华经典诵读”课程是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建构确立的,其施教对象是全体大学生,不同于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应当有其教育教学的具体策略,针对于一些课程目标设置和教学实施的盲区,要有更为具体且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重视作品的选择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是上好“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的一个重要策略。因此就要明确课程内容选择的几个重要标准。首先,要有“读本意识”,这门课程所教学的内容不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切记不能当成一门中文方向的专业课程,那么怎样界定其与专业课程的不同呢?就要教师建立一种“读本意识”,顾名思义就是把所学内容当成是可以诵读的“读本”,学生能够在认知经典的基础上,朗朗上口的读诵,才能够证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把握是非常准确的。
除此之外,对于作品的语言特色要进行精心的选择。优秀的经典文化作品浩如烟海,有些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高远的眼界志向,有些则是在语言表达方式上颇具特色或者颇有代表性。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要首先关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重视具有音韵美感,利于学生进行吟诵的经典作品。学生愿意去诵读吟咏,才是这门课程设置的根本教学目标,这就不能一味要求做作品的难度或者深度,转而要思考作品诵读的美感能否得以很好的表现。
(二)重视调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策略
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我们要想使其发挥更大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就不能用枯燥无味的解读译读方法来通篇进行讲解,但也不能上成专业程度过高的文学鉴赏或者是文艺理论类的课程,因为通识教育的课程是面向全体展开的。因此,用怎样的策略进行教学,就需要审慎的思考和选择了。
要变讲授为讨论,教师不需要满堂灌的讲述或者一言堂式的传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以思路的启发和内容的意会为主,学生对于文本的内容可以做到“知晓”的程度就可以了,教师可以充分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重视这些文本内容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价值,就不能仅仅是聚焦作品本身,还要为学生讲授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背景,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建立一个传统文化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作者与作品的经典价值。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把握学科特点,准确把握住课程目标和性质,我们可以使用自己认为最为恰切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发挥其“读本”作用,重视朗读
朗读能力是一个人语文能力中很重要的方面,这种能力的训练不是仅仅停留在低学段的,目前的很多文化类节目也都积极鼓励人们不要拘泥于阅读形式,要乐于朗读经典的作品,像《朗读者》《见字如面》等等节目,都在为我们提供这样一种朗读的风潮和范式。因此,在“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诵读不是一种虚设的形式,是真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生“诵”和“读”的学习动作。教师要将课程内容作为一种“读本”去使用,把教学的过程指向朗读与记诵,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去感受去亲近文本,并且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深化文化修养内涵。
(四)重视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学生所有学习的经验,应该是课堂和生活经验的总和。在高校良好的氛围之下,我们更加拥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的条件。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之从课堂教学走到学生校园生活之中,真正影响一个群体,乃至于影响一所学校。通过多元的经典诵读课程的组织,使学校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是课程开设的目的之一。经典诵读活动的展示方式也可以较为灵活,可以有大型的集体活动,也可以在班级内,社团内开展,人数可以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但也可以仅仅几个人,像是很多高校在社团中都会开展“读诗会”的活动,这些活动形式灵活新颖,活动效果良好,文化气息浓厚,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真正帮助高校学生提升精神文化品味。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开设“中华经典诵读”课程,是通识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得到升华,审美情趣得到提高,文化素养也有所提升。在课程开设的具体过程中,针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还会出现诸多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群体,如何能够更好的开展这门课程的学习,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刘恋.高校经典诵读课程实施途径与考核评价——基于MOOC+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2):154-159.
[2]黄铃,李芸,董积有,等.论经典诵读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以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为例[J].戏剧之家,2015(10):229-230.
[3]周能,王光彦,杨昌鑫,等.国学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学理论,2014(12):270-272+284.
[4]刘玉洁.经典诵读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81-83.
[5]李庆祝.浅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04):11-15.
[6]姚明明.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基于团组教学的选修课教学新探[J].语文学刊,2013(19):138-139+153.
[7]万平.国学经典进高校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以精品课程《国学经典导论》建设为例[J].高教探索,2011(05):76-79.
[8]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3):2-8+1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5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