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国际商法》教学方法改革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0 16:11: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国际商法》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法律必修课,其教学内容多、理论性较强,要想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整合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在使用BOPPPS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分组教学、协作教学,并辅之以“雨课堂”,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进行科学的成绩评定。

关键词:国际商法;教学方法;课堂BOPPPS

本文引用格式:闫静.《国际商法》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4):53-55.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经贸的快速发展使得国际商事法律规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培养既懂贸易、管理又熟悉经济、法律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此普通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经济法》、《国际商法》等课程,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其中《国际商法》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法律必修课,教学内容多、理论性较强,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学生常反映课程体系繁杂,不易理解和掌握。为了在既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整合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

一教学思想及理念

(一)“德”为立命之本


培养具有良好道德观念和品行的专业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如果说专业教育是提供一种有利的工具,有助于学生工作的话,德育教育是让人成为人的教育。强有力的工具如果掌握在道德低下的人手中,破坏力会成倍增加。法学领域有一句名言,“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说明法律与道德天然的亲和关系。在《国际商法》的授课过程中可以进行“德融课堂”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把品德教育融入课程,让课堂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阵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1]。

\

 
(二)“能”为安身之基

1.教以“学”为中心。教学是两个可分的环节,教授以学习为目的,或者说教师的教授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因而,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从之前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让渡课堂部分主导权,与学生一起设计课堂、推进课堂。

2.学以致“用”。贸易涉及领域众多,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贸易也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而要将学生学习的知识转换成能力,将知识传输转为能力培养,从“知识为本”过渡到“能力为本”,最终让学生学有所得,能有所长。
二 教学方法体系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以《国际商法》为切入点进行课程联动教学内容整合。国际贸易专业开设本课程,目的是培养分析和处理涉外法律问题的能力及风险防范意识,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塑造[2]。

完整的外贸业务包括以下主要环节:寻找并确定交易对象、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解决争议。与之相对应的法律知识主要包括:国际商事组织法、商事代理法、国际商事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法、票据法、产品责任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等。同时考虑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内容整合:主体法部分主要由经济法课程介绍,票据法部分由国际结算课程重点介绍,货物运输部分由国际贸易惯例规则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重点介绍,国际商事合同法与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的“合同的谈判”部分可以融合讲授。因而本课程最终课选取导论、国际商事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产品责任法与国际商事仲裁作为一般内容进行介绍。实现各课程之间有交叉、无重合、重点突出,将国际商法课程涵盖的内容高度凝练。

(二)教学方法改革

1.在《国际商法》教学中使用BOPPPS模式。BOPPPS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B为bridge-in,也即引入,通过小案例、小视频、小故事或者一个简短的发问,引出本节课内容,引发学生兴趣。O为objective,也即目标,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学习目标,所有教学环节都围绕该目标展开。第一个P为pre-assessment,意为前测,通过提问或者简短的测试题,了解学生对上节课或者之前知识的掌握情况,据此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微调。第二个P为participatory learning意为参与式学习,让学生做课堂的主力军,多方位参与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最后一个P为post-assessment也就是后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检测教师的教学是否达到课前预订的目标。最后小结summary,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BOPPPS模式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强调学生全方位参与式学习而不只是听讲;二是要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以调整后续教学活动。该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深刻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

2.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法学类课程最多见的教学方式,笔者将案例按其性质和功能分为“大案例”和“小案例”。“大案例”是将某一节或者某一章的重点内容,在一个案例中呈现,通过案例设定的问题进行知识点的讲授或回顾,注重知识点的穿插与融通。如果把知识点比作一粒粒珍珠,大案例就是一根丝线,最终将知识点穿成一条珠链。所谓“小案例”是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设计的,用来介绍概念、原理、术语等。国贸学生没有系统的法学知识储备,教师授课时最好将每一专业术语都用生动的语言放在生活场景中介绍。“小案例”能减少学科体系不同带来的学习障碍[3]。

(2)沙龙式教学。沙龙式教学是案例教学的深化。教师在课前提供案例关键词,每一小组或者教师指定某几名同学负责在课外检索案例,在课上进行介绍,并主持对该案例的讨论。也可以要求学生课下整理出讨论稿提交教师审阅。这对学生语言表达和文本组织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例如在讲授“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前,笔者要求学号末位为5的学生,做好搜集、介绍案例的准备。在授课时随机选取其中几位讲述案例,讲述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发问,由该同学解答。发问与讲解的同学都有精彩表现,这些表现记入其平时成绩。

(3)提问式教学。该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记者招待会”型,由学生向教师发问;另一种是“一对一”型,由教师向学生发问。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案例,学生自行分析往往难以深入,此时由学生向老师进行全方位发问。通过老师的回答,学生学习相应的推理与阐释方法。针对信息量大、知识点众多、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案例,可由教师通过提问引出分析重点,掌握教学节奏与进度,避免学生自行分析的散漫无序[4]。

例如,在讲“不安抗辩权”时,针对该权利行使的前提、行使的程序、权利设置的目的等非法学专业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通过“小案例”,让学生进行“角色带入”,一步步追问处于案例中的“不安”状态时,该同学会采用何种方式维护己方权利。“法律不外乎人情”,角色带入后设身处地的状态,最终推动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老师将该同学解决问题的大白话,“翻译”成法言法语,便是本节课的授课重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灌输式教学得到的知识,学生在走出考场后就所剩无几了。而师生一起挖掘、整理知识的过程和结果,会更为长久的驻扎于心。

三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一)分组教学


将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或者以学号为单位5到8人分为一组,完成课外作业或进行课堂讨论。可以选择提交小组PPT的形式,完成“开放式”的作业。所谓“开放式”作业是指没有固定答案甚至没有正确答案的作业。每一小组在PPT中注明分工以及每位同学的贡献率,防范个别同学的搭便车行为。另外,由于课时限制,课堂讨论不可能每位同学都有均等的发言机会。以小组为单位,保证了每一小组发言机会的均等,每位同学各司其职,各尽所能,通过团结协作获得小组成绩。

(二)协作教学

学生是以知识接受者的身份完成课程学习,还是以知识提供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随机指定几名同学,师生一起协作教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分工,有的搜集“导入”案例,作为一节课精彩的开场白,有的搜集某一知识点的习题,整理好之后供大家课上或者课后使用,甚至可以请学生将教师某一节课中规中矩的PPT美化的又炫又酷。协作教学有利于把教学从“知识接受型”转变为“主动探究型”,从单纯“理解型”转变为“实践活动型”。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一些想法、提交的文本有时候会让老师茅塞顿开,学生制作的PPT的精美程度也会让老师赞叹不已[5]。

四 教学手段改革

(一)发挥自媒体的功能


传统的《国际商法》教材以说教式的理论阐释为主,具有内容上的规范性和表述上的严谨性,但教材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严肃性,不易为学生尤其是非专业学生接受。另外传统教学话语和学生网络话语之间存在隔阂,不利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要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授课教师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手段,积极利用自媒体平台扩展教学广度与深度,增强与学生间的交流。将微博、微信、qq空间等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自己撰写或者转载一些专业文章,尽可能使用通俗语言介绍专业内容,化解传统教学话语的范式与自媒体话语范式之间的矛盾。

(二)利用智慧教学工具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传统教学方式注入了活力,“蓝墨云班课”、“雨课堂”、“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工具为教学提供了助力。而这其中,“雨课堂”无需下载APP,直接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微信与PowerPoint,深受教师欢迎。课前教师可以发布各种形式的预习资料,包括视频、语音资料、习题、专业文章等,学生通过微信即可获得相关资源,教师也可以在后台随时捕捉学生的预习情况予以督促或表扬。课上教师可以发布实时题目,包括单选、多选、主观题等,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场查漏补缺。也可以使用答题红包、弹幕互动,提高学生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课后进行作业推送,设置规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完成答题。这种智慧教学工具,能实时提供教与学的数据支撑,节省教师整理数据的时间,缩短教学反馈的路径,促进教学精准化。

五 考试方式改革

(一)重视“开放性”作业的作用


所谓“开放性”作业,并没有固定答案,甚至没有正确答案。例如,《公司法》中对于公司股东会与董事会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是执行机构。但是现实中公司的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争斗也屡见不鲜,例如2015年的宝能与万科的争斗,以及2013年上海家化以葛文耀为首的管理层与大股东平安信托之间的争斗。笔者要求学生围绕类似知名案例,收集资料,梳理事件始末,分析事件因果,深入理解股东会与董事会的关系,从而体会资本方与产业方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最终通过分组提交PPT的形式完成作业。

每一小组的PPT总分取决于小组人数,如小组5人则总分为500分,其中内容占比80%,形式占比20%。每小组列明成员分工与贡献率。例如,某小组PPT内容充实、分析深入、归纳精炼、对其他企业以及职业经理人提出了可资借鉴之处,内容成绩80分。同时该PPT制作精美,形式成绩10分。该小组5名成员,则小组PPT总分450,其中甲贡献率30%,乙贡献率10%,则甲135分,乙45分。“开放性”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文本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列明贡献率也可以防止个别同学搭便车[6]。

(二)创设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期末闭卷考试“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导致了学生重结果、轻过程,重识记、轻理解,重突击、轻积累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态度。因此,考核方式的改进也是教学方法改革中重要的一环。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应配以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将课堂表现与课下作业联合考核,例如将每位同学在每次分组讨论中的表现,计入成绩,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重视学习过程的评定;将个人表现与团队成绩联合考核,例如分组撰写PPT列明分工及贡献率,关注个人表现与团队协作;将传统作业与网络作业联合考核,例如要求学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专业文章,并进行点评,或者撰写针对某一知识点的专业小文,或者阅读教师发布的文章。对学生的点评、转载文章以及撰写短文的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进行评定,对阅读时间、次数进行记录,最终计入平时成绩。

\

 
(三)调整期末试卷题型与分值

笔者将期末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设定为65%。一是增大理解、应用型题目的数量与分值。《国际商法》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共计6-8题,分值在50分以上。二是增加选做题。简答题与案例分析题都增设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题目作答。

六 结语

在齐鲁工业大学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国际商法》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涉外法律问题的能力以及风险防范意识。对课程内容进行联动整合,做到各课程之间有交叉、无重合。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革新,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成为学习的主角。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将课上与课下、个人与团队、传统与网络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这些改革,将教学从“知识为本”过渡到“能力为本”,协助学生将习得的知识转换成能力,最终让学生学有所得,能有所长。

参考文献

[1]闫静.国际贸易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03):185.
[2]宗艳霞.区分专业开展国际商法教学改革初探[J].航海教育研究,2007(2):73.
[3]王旭.对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学理论,2009(11):150-151.
[4]付五平.非法学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08):119-120.
[5]施扬.《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措施浅谈[J].中国科技信息,2006(16):193-194.
[6]孙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国际商法》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5):56-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555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