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忽略中国文化输入而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的交流失败现象,本文通过在现有大学英语教材的基础上(以新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利用新媒体深入开发中国文化的学习,以此弘扬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标。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文化;大学英语
本文引用格式:房慧.新媒体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输入的促进作用——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3):103-1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并在许多重要场合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大学英语作为我国大学一门重要的公共语言学科,不仅是为了英语语言学习,更是肩负着文化传播的责任。而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在英语国家文化上面,对中国文化却很少涉及,导致现阶段国内大学英语教学因母语文化缺失和输入不足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从丛:2000),学生们普遍了解有着浓郁西方文化色彩的圣诞节、汉堡,而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唐诗宋词、《红楼梦》、汤圆馄饨这些中国文化元素,从而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一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内容输入不足
伦理、信息、科学和社会焦点等方面的知识。教材中涉及的文化素材无论是从地点方面还是人物方面,绝大多数都是取材于英美文化背景。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Unit 1 Section A永不言弃,讲的都是西方政治、科学、法律界的著名人物:丘吉尔、亚伯拉罕·林肯、爱因斯坦、爱迪生、桑德拉·奥康纳。Unit2 Section A游越恐惧,讲的是发生在地中海法国南部的海滩边作者营救溺水儿童的经历。Unit3以物传记的形式介绍两位西方电影界的著名人物:奥黛丽·赫本,斯皮尔伯格。Unit4关于旅行,是本书中唯一一章提到中国、印尼和日本带有些许东方色彩的单元。Unit5、6、7、8都是站在西方人的视角下审视工作、二战、经济危机和中西教育问题。这种“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的倾向普遍存在于各种大学英语教材中。
(二)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任务设计不够、形式单一
(一)现有大学英语教材中国文化内容普遍缺失
我国现有多个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全新版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新编大学英语》、《新世纪大学英语》等教材中普遍存在着以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为主,中国文化缺失的文化失衡现象(宋莉,2012)。新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教材的内容依然沿袭着第二版思路,以不同的主题为线索,涉及语言、文化、习俗、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英语技能方面,其配套的课堂教学任务也多是围绕着这几大技能展开的,鲜有涉及中国文化输入的任务和要求。虽然新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在课后练习段落翻译中增加了关于中西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科技前沿等方面知识的练习,以此引导学生对中西方的社会差异能有所了解,但由于形式过于单一,内容有限,所能输入的中国文化也是少得可怜。除了这个课后段落翻译与中国文化内容相关的练习外,大学英语教师很少有契机在现有的教材基础上开发多种形式的学习任务引入中国文化的内容。
(三)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大学英语教师起着中西文化桥梁和传承的作用,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进行英语教学,更有责任和义务宣扬中国优秀文化。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中国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并不高。一方面,由于大学英语教师多毕业于英语专业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经过在学校多年专业文化课程的学习,他们有着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也了解英语文化,然而因为在学校学习阶段过度重视对英语的学习却导致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缺少应有的关注;另一方面,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也只重视对学生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讲授,没有专门进行过关于中国文化的进修和学习,造成大学英语教师普遍中国文化功底不深厚,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兴趣。如何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具备“学贯中西”的基本能力,扮演好连接和传播中西方文化的角色是所有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终身课题。
二 新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中的作用
新媒体是利用现代化先进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及有线网络等渠道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除了新媒体具有丰富的存储量、表现力和良好的互动性,能极大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外,新媒体对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为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文化教学资源
新媒体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生动真实的文化学习资源;许多网络平台免费提供国内外开放的文化视频课程和教学资源,学生们可以利用网络公开课走进国内外名校提供的免费的慕课和微课,领略专家对文化知识的权威讲解。除了大家熟悉的英语新闻网站:VOA,BBC,CNN,NEW YORK TIMES,还有网络公开课(网易公开课、TED),英孚、新东方培训机构提供的线上课程,普特英语、可可英语网等英语学习网,它们涵盖人文、历史、社会、科学各个领域,这些由国内外专家授课,经过精心制作的课程打破了传统课堂授课形式单一,只要在网络覆盖的地方,大学生们就可以自由登录,随时随地学习,就可以足不出户领略名校名师风采。这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真实的生产场景和中西方文化,真正实现培养文化意识的目标。
(二)填补了大学英语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
当前,高等院校所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其内容主要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题材,极少或者根本没有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教材中所出现的语言环境大部分是英语国家,所介绍的背景也基本以英语国家为主,而针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介绍很少涉及。这造成许多大学生在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仍然无法用英语准确恰当地描述中国文化现象和特色。新媒体丰富的资源可以让更多的英语学习者及时了解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如“抗日战争”、“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等这些在教材中学不到的、字典中也无从查起的词汇。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中国学者长期以来都在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者许力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能力不再是单向适应目的语文化的交际能力,而且要求交际者在保持原有文化身份的同时超越任何特定文化进行国际交流。现阶段中国高校英语教学普遍局限于英语国家文化教学而忽视了同样是交际主体的中国文化,正如中国学者高一虹所指出的,中国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聚焦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有关交际能力的提高,这种单行道交际模式对跨文化交际的阻碍作用已逐渐显现。很多学生会把“汉字”说成“Chinese words”,“跑江湖”说成“run across rivers and lakes”,甚至把“中国国务院”说成“the State Department”,毫无疑问,通过网络新媒体大量给学生输入有关中国文化的正确英语表达能非常有效地纠正这种由于中国文化输入不足而造成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三利用新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深入开发中国文化的学习(以新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为例)
(一)利用新媒体采用中西文化对比法及时补充中国文化相关内容
Unit 1 Section A永不言弃,讲述的主要是西方杰出的政治家丘吉尔,科学家爱因斯坦、爱迪生,国家领袖亚伯拉罕·林肯,大法官桑德拉·奥康纳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永不放弃。英国首相丘吉尔领导整个民族在二战中顽强地与德国法西斯斗争最终赢得了胜利,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在我们中国也有一位这样永不放弃的伟大领袖——毛泽东,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以国家、民族大业为重,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力排众议,最终制定了联蒋抗日,建立全民族抗战的统一战线,提出了持久战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使全民族抗战成为可能,并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一举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实现了中国由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
西方有爱因斯坦、爱迪生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中国也有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和“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这样促进人类文明进程的科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
Unit 3介绍西方电影界的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我们中国也有可与之相较的导演张艺谋;Unit 4关于旅行,西方有自由女神像、凯旋门、大笨钟、时代广场,中国有长城、紫禁城、天安门广场。依次类推,我们用文化对比法总是能够在每个单元挖掘出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知识的内容。
(二)利用新媒体展开针对性的中西文化对比
我们依然以Unit 1 Section A永不言弃为例,课前任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人物志专题(可以是中文或英文)向学生推送有关丘吉尔、毛泽东的人物介绍,学生从他们各自的家庭、教育、性格特点、成长经历等多维度了解这两位领袖卓越的政治军事领导才能的形成和他们在反法西斯二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任课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二战、抗日战争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和纪录片。通过课前准备工作,学生对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也由陌生、模糊逐渐变得熟悉、清晰起来,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这样在相关背景知识掌握的前提下,课堂除了围绕教材展开教学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观看丘吉尔在母校哈罗公学演讲的视频资料,这种文字、画面、语言相结合的形式让平面、单调的课本知识立体化、丰富化起来,学生对演说的内容有全方位的感受,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任课教师可组织学生用英语对两位卓越领导人的性格特点、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及各自的政治主张和主要功绩进行对比和总结;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课下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学习平台(微信群、QQ群),用英语发起一些相关的讨论话题,如中国毛泽东和英国丘吉尔,你最欣赏和佩服的是谁,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丘吉尔和毛泽东,二战会以什么样的结果结束?在这两位杰出的领导人身上,他们有着什么样共同的品质?我们大学生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对我们的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中西方两位领导人的对比,自然地引入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用英语准确地表述抗日战争及其相关内容和对毛泽东生平及其军事政治思想的介绍。
(三)利用新媒体设计以输入中国文化为目的的教学任务
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利用新媒体设计一些与中西文化相关的教学任务,如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分配在网络平台收集阅读相关文化材料的任务;课堂上组织学生对相关文化材料进行讨论,发表演讲及进行角色扮演等交流性教学活动;在班级学习平台(微信群、QQ群)发起一些相关的文化讨论话题,并利用这些学习平台给学生发布任务、解答疑问、展示学生作品、互评修改。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能大大地延伸课堂教学中国文化的输入,促使学生把文化输入与输出能有效结合起来,并在文化交流活动中不断整合和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母语文化表达能力,加强跨文化意识。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以教材为本,实以中国文化之内涵,并不是转移英语教学的重心和归宿,而是从文化的角度教语言,以文化促进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深化;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满足中国对外交往的需要,能够积极弘扬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6.
[2]冯瑗.外语教育技术学初建背景下高校外语课程的机遇与挑战——2013第十届全国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述评[J].外语电化教学,2014(01):76-80.
[3]张蓓,马兰.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的调查研究[J].外语界,2004(04):60-66.
[4]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34-40.
[5]范菲.新媒体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的机遇与挑战[J].逻辑学研究,2007,27(10):264-267.
[6]王欣.MOOC视域中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157-159.
[7]许丹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5):214-216.
[8]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30-34.
[9]许力生,孙淑女.跨文化能力递进—交互培养模式构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4):113-121.
[10]罗丹.大学英语教材中文化素材的“二次开发”策略研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58-1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