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也是高度的文化自觉。只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作用,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核心,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方法。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培育
本文引用格式:袁阳.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培育[J].教育现代化,2019,6(63):162-164.
《易经》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次最早来源于此。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跌宕起伏,从鸦片战争以前的高度自信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失而复得,从改革开放初期前的得而复失到二十世纪以来的逐渐恢复,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中熠熠生辉,为世界所敬仰,但自从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舞台上也失去了昔日耀眼夺目的光辉。改革开放39年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不必说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也不必说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不仅有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近百年历经劫难而九死无悔,“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其中闪烁的就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中国民族文化。文化自信它是反对中国落后于西方产生的民族自卑和文化自卑,它既是基于我们民族苦难和奋斗史的文化自觉与自豪,又是我们民族寻找自身伟大复兴之路文化史的历史展示,更是吹响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号角。
一 文化自信的内涵特征
文化往往是指人类自产生以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自信是指一定主体对于自身的能力、价值等做出的肯定和确认,以及客观、积极的认知与评价。文化自信就是指一定的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总体认可和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坚定信念。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遵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文化自信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体现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的过程中。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了“五大发展理念”这一新的思想灵魂,吹响了“百年功业、决战小康”的前进号角。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价值支撑,我们必须坚持这一自信。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体,往大了说,可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等;往小了说,可以是每一个存在的个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客体,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虽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但它是对这些文化的有机整合、创造性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主客体关系的三个方面中,实践关系是指主体围绕文化自信建设和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客体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被建设和改造的关系;认识关系是指主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产生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价值关系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客体满足主体自信的需要,从而产生有用性和效益的关系。价值关系渗透于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之中,是处于最高层次的关系。
文化自信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体现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的过程中。作为文化自信核心的价值观自信,同样也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离不开对外来有益文化的学习借鉴,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并体现在三者辩证统一的过程中。文化自信有利于为社会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文化自信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是这一关系的生动体现。
二 高校文化自信的价值培育
(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作用
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和作用。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是思想文化交流汇聚之地,是社会思潮交锋较量之地,也是敌对势力与我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重要场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有人,是一项关乎未来、关乎灵魂、关乎立场、关乎旗帜的工作,也是一项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丝毫不能放松。高校无论是从“为谁服务、服务什么、怎么服务”来讲,都必须承担意识形态功能:“为谁服务”,即捍卫和促进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服务什么”,即履行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四大职能;“怎么服务”,即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高校要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宣传部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放在新闻舆论工作的首位。”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日趋复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网络舆论中的一些噪音杂音容易使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加速成型时期的在校大学生思想混乱。高校身负育人使命,必须正面发声,加强正面的舆论引导,以正视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正因如此,学校更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学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牢牢掌握校园宣传舆论的领导权。
发挥高校系统性作用,一方面是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一方面是要发挥教材教法等系统要素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起到总体规划、长远设计、全面实施、持久影响的作用。建立健全和完善教学主课堂、校园第二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新课堂多位一体、多元共育的长效机制;要针对各年龄段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和身心特点,构建能够有效衔接、形成合力的课程、教材、设施和网络体系;要尤其注重搞好师德、师风建设,将其纳入资格准入、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方方面面,着力培育并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学和管理干部队伍。高校教师作为拥有知识和文化较多的群体,是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的脊梁骨。相比其他群体而言,对于文化自信,高校教师更应该具有深切的认识自觉、高度的理性精神、历史的纵深视野和特有的人文关怀,更应该着眼民族复兴、紧跟时代潮流、关注社会现实、表达民族心声,更应该肩负起神圣的文化使命,履行应有的文化职责,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教师的文化自信是全社会的先导,不仅要褒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还要揭露阴暗面、批判假恶丑,致力在全社会营造褒优贬劣、奖先促后的社会氛围。高校教师全体充满朝气、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就能够创作精品经典,就能够产生大家大师,就能够担当起应尽的使命和责任。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培塑国家文化形象、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前沿和末端。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修己养身,发挥崇德向善的蝴蝶效应,各塑其形,塑人之形,塑塑与共,向全世界辐射,致力“日用而不觉”,逐步建立文化自信。可以想见,众多个体的碎片化力量汇聚起来,必然会形成声势浩大的滚滚洪流。
(二)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核心
坚定价值信念,就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科学理论,就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能力,就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作用。自觉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不断成长进步的个人梦,提供前进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统摄全体中国人思想的主心骨。彰显中国特色文化价值,核心就是培育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有机整体,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三个层面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拥有引领多元社会思潮的强大力量,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秉承独特的民族气质与风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首先源于其先进性。它是社会主义与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带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蕴含着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属性,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中华儿女的价值自觉和价值自信,有力回应了纷繁复杂、多元多样价值观的挑战与考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确定,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华,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来、近代170多年来、新中国成立68年来、改革开放39年来社会发展与价值嬗变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科学分析提炼,是对新时期多种多样价值观的整合和优化,实现了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价值观的整体性超越和扬弃。这一超越性,不仅体现在不忘传统、吸收外来、总结现实的过程中,而且体现在面向未来、开拓创新、丰富发展的进程中。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变革与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多元多样、纷繁复杂,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等各式各样价值观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价值裂变、价值冲突普遍存在,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群体,面临着价值困惑、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社会上有些人还与境外敌对势力沆瀣一气,以所谓西方普世价值,攻击丑化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高校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地方,西方敌对势力也看到了这一点,试图利用青年的重要作用,对当代青年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强大功能,是抵御和抗衡西方社会价值观渗透的力量源泉,具有凝聚和整合作用。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能力,彰显文化价值,就能够对文化发展前景充满信念和信心,就能够对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念和信心,就能够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方法
培育主体要充分发挥作用,围绕实现目标抓住培育核心,运用文化熏陶不断创新方法途径,切实提高培育效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思潮,凝聚思想共识。深入开展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逐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价值上的信念,态度上的信任和发展上的信心。注重运用新兴媒体,加强主流网络媒体软件与硬件建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融入对大学生的网络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中,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品力作在网络媒体广泛、有效传播,营造一个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
大学生没有丰富的工作、学习、生活经验,没有对文化建设的广泛参与和深刻体悟,就不可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深厚情感,就不可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持有正确态度,更谈不上秉承和提升文化自信。因此要注重通过高校和个人等方面的价值培育实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倡导和带动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每一个大学生都是践行文化自行的微观主体,文化自行能否得到践行、培育和提升,最终要通在实践中通过每一个大学生来落实和检验。要将文化自信的价值培育嵌入到与每一个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就业等问题中,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日常生活的现实诉求;要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中,甚至是细微而琐碎的小事中,以求取得良好效果。通过这些,倡导和促使每一个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严格日常养成,崇德向善,不断锤炼,修己养身,逐步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要在文化自信的宣传教育中融入创新科技,能否将最新科技成果及时运用并融入培育内容和方法中去,直接关系到培育的效果。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信息网络,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网上“图书馆”“咖啡厅”“游戏吧”等学习交流平台,设立文化自信培育的官方和公知的微博、微信等微文化微视频媒介和社交平台,实现文化自信价值培育的信息化、网络化、大众化、日常化、具体化,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兴媒体领域的领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
参考文献
[1]陈先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耿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151.html